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3.15
编号:78695
保健品市场需要一场革命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15日 生命时报 2019.03.15
     本报特派两会记者 高 阳 徐梦莲

    编者的话:近年来,保健品安全事件不断涌现,掺入违规化学成分、夸大功效虚假宣传、以各种欺诈手段销售等时常见诸报端,保健品乱象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生命时报》发布关于保健品的调查(结果见右侧图表),并邀请两会代表委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

    监管者要主动作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希望买一些食品、药品“加持”健康,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在的保健品市场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乱”,乱七八糟的产品宣传得十分蛊惑人心,令老百姓防不胜防。

    说到宣传,很多保健品公司通过办“讲座”,以夸大宣传的方式吸引老人购买,甚至打着“院士”“教授”的旗号来为产品“背书”,使得消费者对他们所说的产品功效深信不疑。我对此深恶痛绝,这不仅是对专家名誉的侵害,更是对老百姓健康的无穷损害。有的人过度迷恋保健品的“神奇功效”,相信能够治癌抗癌等,由此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过去一年曝光了不少保健品相关事件,都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保健品的作用和功效,不能轻信商家的宣传,期望所谓的“奇效”“速效”。
, 百拇医药
    保健品问题频出,主要还是因为监管不力。在我国,保健品不像食品和药品一样,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这就给了不法企业可乘之机。因此我认为,保健品市场需要“革命”,监管者应当主动作为,而不是在媒体曝光、事情闹大了后才站出来。要切实明确保健品基本定位,严格管理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和广告宣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监督生产经营。对不合标准的企业坚决不予以审批,对夸大宣传、弄虚作假的企业要严肃处理,加大惩罚力度,才能达到净化市场的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

    中医药保健,规范要跟上

    我国在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对于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它应该发挥养生保健的中坚作用。

    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药有很好的作用。比如,食欲不好、口干舌燥、体力不行或者怕冷、大便稀等情况,在中医药的指导下调养效果非常好。再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体质偏弱、偏瘦的人,不妨学学太极拳或气功,对身心保健效果非常好。多开展诸如此类的保健服务,才能提高民众体质,促进群众健康。
, 百拇医药
    但养生保健服务应科学合理,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规范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出台关于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对于培养中医师在养生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的暂行规定。我认为,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但相关标准、指南和规范要跟上,同时大力研发科学、有效、安全的中医药保健产品,广泛推向社会,这才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保健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方面,要理性保健养生,在专家的指导下保健,避免陷入一些为了利润过度宣传、营销的非法套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保健品不一定带来健康

    不良商家之所以不惜违反法规“顶风而上”,是因为很多人将健康寄希望于保健品,有利可图。但实际上,保健品的功效远不能代替药品,更遑论代替良好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一直呼吁,保健品不一定带来健康,比它更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显示,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中,保健品和传统药物占26.81%。事实上,正规的保健品不该有毒副作用。并且,不同的保健品有不同的适用人群,年龄、性别、体质及健康状态都会有影响。因此,不能盲目购买、使用保健品。尤其是老年人,应该先请医生辨别是否需要吃,否则可能既浪费了钱,又伤害了身体。保健不一定非要花钱,其实健康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例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保证睡眠、适量运动、学会调控情绪等,都是保持健康的最佳处方。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商家为了牟取利益,打着“中医药”“无毒副作用”的旗号欺骗,甚至假冒中医药专家、机构骗取钱财,给中医药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就应受到严厉打击。此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完善广告审查备案制度,同时加大监管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

    为老人健康筑起屏障
, http://www.100md.com
    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欠缺对父母的照顾,容易使老人的生活和精神更加空虚。同时,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老人有了小病小痛,免不了担忧。一些保健品商家看中商机,要么打着“治病救人”的旗号乘虚而入,鼓吹“包治包灵”;要么用 “留钱不如留健康”的理论,煽动老人花重金“保健”;要么抓住老人省吃俭用、贪图便宜的心理,邀请他们 “免费旅游”或赠送纪念品,用小恩小惠吸引老人,最终使其禁不起诱惑,走入保健品的陷阱。

    目前,面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正面引导比较欠缺,很多老年人缺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理解,判别力薄弱,容易轻信养生谣言,尤其“排毒”“宿便”等词语,都是商家为了宣传保健品炒作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因此我呼吁,社会上能多些更专业、权威的科普声音,通过揭露典型案例和加强医药卫生知识宣传,帮助老百姓提高健康素养,引导中老年人摒弃“保健品是药品”的错误认知,以免被伪科学所害。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勇于诉诸法律的手段。

    此外,现在保健品市场还不够规范,“权健”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建议除了加大食品药品部门对保健品市场检查、监管、执法力度外,相关法律条文也应作出规定,提高犯罪成本,无论保健品商家规模多大,只要触犯法律,就应受到严惩,以此打消不良商家“骗人无所谓”“处罚很轻”的想法,为老年人健康利益筑起一道屏障。▲, http://www.100md.com(高阳 徐梦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