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缅怀学习
编号:13399421
斯人已去 精神长存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52期
     特别策划:清明追思(2018.3-2019.3)

    又是一年清明时,过去一年,一些中医人又悄然离开我们,他们是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也是中医药大厦的建设者,他们为中医药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做出了卓越贡献。本版今日特做盘点,以此致敬这些中医人。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他们是中医药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将照耀中医药事业走向更好的明天。

    下一世还做中医

    邓铁涛(1916.10-2019.1)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爱中医,他至死不渝;为中医,他奉献一生。他是首届国医大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擎旗手——铁杆中医邓铁涛。

    “生是中医的人,死是中医的魂”,是他生前为自己拟定的挽联,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 百拇医药
    他一生为中医殚精竭虑、奔走呼号,献身中医药事业80余载。他仁心仁术,融古贯今,继承、创新了中医理论学说,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名字已经与中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医药领域的一杆大旗。

    他践行大医精诚,勇攀医学高峰,在抗击乙脑、非典等流行病的前线,他用中医药与死神搏斗,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在治学上,他博而不失其精,实而不失其高,近而不失其远。他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他从脾胃论治,挑战重症肌无力,益气除痰治冠心病,提出五脏相关学说。作为医者,他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己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他矢志岐黄,无私奉献,他将个人命运与我国中医学事业紧紧相连,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他屡次建言献策,挽救中医于危难之际。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医药问题写成论文《中医学之前途》,提出了“中医事业的前进方向”“中医药学往哪里发展”等令人深思的问题,为祖国医学宝库留下珍贵的学术经验和精神财富。
, 百拇医药
    他教书育人,倾囊相授。他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倡导下,全国推广名老中医带徒传授制度。他倡导的“集体带、带集体”,也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毫无保留、尽己所长教导学生,提出“学我者,必超我”,表达了他对年轻一代中医继承者的殷切期望。

    他说,下一世还做中医。

    入海采珠 献珠于民

    融汇中西,他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开拓者;西为中用,他被誉为急支糖浆之父。

    他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先行者,在上世纪50年代“西学中”的大潮下,他奉命学习中医。此后,他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甘于寂寞的坚持、与时俱进的探求、博采众长的创新,在荆棘丛生中闯出一条成功之路。

    他是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藏象学说和病证关系研究的开创者,他率先以肾阳虚证为切入点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并将主要调节枢纽定位在下丘脑,为中医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百拇医药
    他是明星药品急支糖浆的发明者。他在上世纪60年代涪陵山区百日咳流行时,结合西医的抗菌与中医扶正、镇咳及祛痰理念,拟定了中草药处方,有效遏制了百日咳的蔓延,并以此为灵感,研发出了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中成药急支糖浆。

    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制高点上,先后编写了《肾的研究》《虚证研究》《中医治则研究》等十余部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他心怀患者,耄耋之年仍坚持门诊,且只按普通门诊挂号费标准收费。他重视科普,晚年撰写多本养生科普读物,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中医药知识传播给大众。

    他说,自己要做“入海采珠、献珠于民的采珠人“。

    国医典范 胃病大家

    周学文(1938.1—2018.6) 国医大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 百拇医药
    他将第三届国医大师的荣誉证书锁在保险箱,他只想做一名简单的医者。

    在临床上,他医术高超,疗效卓然,他将中医外科治疗外痈的“消、托、补”三法引入胃溃疡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治疗,让无数患者摆脱胃病困扰。面对患者,他细致入微,不论是口不能言的小儿,还是体弱痴呆的老人,他都会充分体会每位患者的心情,不厌其烦地叮嘱患者或家属各种注意事项,尽力解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慌与疑虑。

    他怀有济世仁心,在唐山大地震时,他组织抢救唐山地震危重伤员300余人,在辽南抗震救灾中,他带队抢修震损辽南大堤;在非典肆虐时,他战斗在临床一线,并基于“肺胃同治”的理论创制中药复方。

    在科研中,他坚持面向重大实际问题发起攻坚战,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省部级重大临床应用课题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学术思想。

    他从脾论治血脂异常,提出“脾虚是本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互结、血脉同病”是本病的关键,确立“内清外柔”的治疗理念, 经多次临床实验,疗效确切,为该病防治开辟了一条可行有效途径。他还长期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建立了15种常见急症的中医辨证诊疗常规,为中医在急危重症上发挥作用树立了典范。
, 百拇医药
    在教学中,他热忱培养岐黄传人,诲人不倦,堪为师表。他曾连续6年主动下乡到基层医疗教学,身体力行地为中医药事业在基层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治学。他虽不喜爱在闪光灯下,但他的大医情怀,却永远闪耀中医药的历史长河。

    中药药理学奠基人

    李连达(1934.7-2018.1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事业。”是他一生的信念。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他依然奋斗在中医药科研事业的第一线。

    他是中药药理学领域的标杆。在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的60余年中,他获得了丰硕成果。他建立动物和人的心肌细胞培养方法,并用于中药研究向全国推广,至今仍在国内普遍使用。他制定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为我国第一个官方认可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迄今仍为全国遵守的标准。
, 百拇医药
    他是中医现代化的推动者。他成功地揭示了中医“活血化瘀”治法的基本规律与作用机理,首创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合用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他研制的冠心2号和地奥心血康等中成药,切实地推进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他是中医药创新的践行者,他主张在学术研究特别是中医研究中必须百花齐放,只要是研究中医中药,只要是研究工作有利于中医中药的发展,不管采取什么思路、途径、手段或方法,都应该赞成。

    他是中医药热点事件中的“扬声器”。在面对中医药舆情事件,他敢于发声,仗义执言。在医患矛盾激化之时,他在政协会议上代表医药卫生工作者为全体医护人员发声。在“全面禁止中药注射剂”的声音喧嚣之时,他据理力争,指出中药注射剂在抢救危重患者时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并上书卫生部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保障广大群众健康与用药安全,也为保证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是后辈眼中的“李主任”,对来到科室工作的同志,他总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合适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并放手让大家干。对于优秀的人才他大力举荐,排除各种非议争取破格晋升的机会,把年轻人推到科研一线,承担更多的重任。
, 百拇医药
    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事业的热情是无限的,是永生的。

    心存大爱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

    王逸平(1963.2-2018.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 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201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55岁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他离我们远去,但精神长存。

    他心系苍生。王逸平曾说,药学研究的每一份付出,都能为百姓生命健康带来一丝希望。他领衔研发出的丹参多酚酸盐,是一种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造福2000多万患者的创新中药。他把人民群众的健康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以做出“世界各地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作为生前最大的愿望。

, 百拇医药     他忘记自己。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与病魔“鏖战”了25年的病人。他患有Crohn’s(克罗恩)病,每天被病魔折磨,但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倍加珍惜时间,以自己的“3万天理论”,投身中医药事业建设,25年时间,王逸平以抱病之躯,先后承担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重大专项等众多研究任务。

    他生命是短暂的,精神是长久的。他干着惊天动地的事,做着隐姓埋名的人,求实、创新、协作、奉献是他的精神坐标。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平凡的岗位锐意创新,改革进取,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盐酸安妥沙星”的研发成功,到26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他的努力让上海药物所成为上海张江“药谷”的创新高地。

    他曾说,新药研发领域,没有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他不计较名利得失,超然淡泊的精神,将为时代铭记。

    大笔写就中医华章
, 百拇医药
    邢思邵(1933.10-2019.3) 中国中医药报社原社长 兼总编辑

    他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鼓与呼的一支笔,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线记录者,他是中医药新闻宣传事业工作者——邢思邵。

    他曾在《健康报》中医部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等岗位上,为中医药宣传事业作出贡献。

    无论站得多高,他从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一名中医药新闻人。

    他曾采访过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名老中医董建华、四川省省委书记杨汝岱、科学家钱学森和国务委员李铁映等,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写下诸多深入人心的新闻作品。

    用笔为媒,以纸作桥,他用一名中医药新闻人的眼光审视中医药历史的发展,记录中医药事业走过的道路,见证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

    在领导中国中医药报社发展的日子里,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行业、服务需求,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办报宗旨,转变文风,锻造风骨,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传播模式,策划了一个又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表达了一次又一次思想深刻、实事求是、文风清新的观点言论,打造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的中医药新闻队伍。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中医药报的影响力、感召力、引导力与时俱进、日益增强。(徐婧)

    他说,我以做中医药新闻记者为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