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更多评论
编号:13782575
别光顾了“游”,忘记了“护”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2日 生命时报 2019.04.12
     近来,一些旅游风景区相继关闭,不再接待游客,比如青海年保玉则景区、西藏珠穆朗玛峰绒布寺以上的区域等。这些景区都位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向游客开放后,几乎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三步曲”——快速发展、产生问题、被迫关停。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笔者对此深表无奈。除了上述两地,像黄山、庐山、张家界、九寨沟……这些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其实都是自然保护区。据悉,我国8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都在开展旅游活动,而发展旅游反过来又成为了生态保护的破坏因素。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保护区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相关决策与管理部门淡忘了其肩负的“保护”职责,错把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二是部分游客缺乏公德和生态环保意识,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忘记了对生态环境应负的保护责任。三是景区配套设施、宣传、管理措施没跟上,不能适应旅游快速发展的形势。

    利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是自然保护区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旅游者大量涌入,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是管理者必须正视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走上旅游开发之路的当下,必须协调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良性循环。

    确保不让旅游毁了自然保护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自觉做到旅游服从保护,不片面追求门票经济。二是合理规划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范围和旅游线路,限定游览范围,决不在核心区开展旅游活动,尽量减少旅游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三是科学测算景区游客容量,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避免游客过载对生态资源造成掠夺性利用。四是合理规划、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性质的旅游景区内,设施宜精不宜多,只保留管理、宣教及少量配套服务设施,其余的应统一规划建设在周边社区。五是加强具有保护区特点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六是游客要提高旅游素养,对个别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管理部门要给予及时纠正和必要处罚,同时对已受损害的生态环境要及时修复。如此,才能保护好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生态财富。▲, 百拇医药(贺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