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古代名人 > 叶天士
编号:13363231
叶天士临证应用薄味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09期
     薄味是中药学理论之一。笔者阅读《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叶天士常以气味学说辨识中药,善用薄味理论治疗疾病。梳理薄味理论的源流,并探析叶氏医案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

    薄味理论溯源

    气味是中药属性的核心概念,薄、浓是对中药气味程度划分的一种手段。薄味指药味较淡薄的一类中药。辛、甘、淡、平味多属于薄味范畴,亦有部分咸、苦、酸味的中药可归属于薄味。

    《黄帝内经》通过气味探讨中药的功效,奠定了“薄味”的理论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浓则泄,薄则通”,强调薄味具有通达宣畅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载:“气味有薄浓”“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明确气、味俱薄之药功效缓。金元四大家对于薄味理论均有论述,刘完素在《内经》基础上对薄味内容进行了引申和发挥,《素问要旨论·六气本病》载:“凡同气之物,皆有诸味,同味之物,皆有诸气,元相气味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用矣”“气味浓薄,性味燥静,治补多少,力化浅深是也”提出以药物气味作为判断中药药性;“薄则少服而频于食后,浓则多服而稀于食前”“能胜毒者以浓药,不能胜毒者以薄药”介绍了薄味、浓味的服药方法和适用群体。张从正《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一》载:“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李东垣《脾胃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言:“味薄风药”,二者均强调薄味治上。朱丹溪《丹溪心法·哮喘十四》“哮喘必用薄滋味”,介绍哮喘用药特点,《丹溪心法·痛风六十三》载:“治痛风,取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