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546
宋代灸法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30期
流传至今的宋代医籍中有很多关于灸法的记载,为今人探究灸法的理论特色,临证应用提供了依据,也为当代灸法治疗疾病提供了借鉴——
     流传至今的宋代医籍中有很多关于灸法的记载,为今人探究灸法的理论特色、临证应用提供了依据,也为当代灸法治疗疾病提供了借鉴——

    通过研究发现,宋代刻印了多本涉及灸法的书籍,如《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肓腧穴法》《备急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上述书籍均保存完好并流传至今,能够完整反映宋代灸法特色的原貌,故从文献角度探究宋代灸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以上述7本宋代涉及灸法的书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宋代灸法特色。

    灸量宜足

    艾灸剂量的多少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宋代尤其重视艾灸的剂量。宋代医家认为灸量足才能达到驱邪扶正的功效。

    《扁鹊心书》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宋代艾灸壮数多则百壮甚至千壮。当然,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疾病性质和部位辨证选量。本研究显示,宋代对于虚证、重证、寒证施灸的壮数多。例如,《针灸资生经·虚损篇》云:“凡此等疾,皆刺灸之,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备急灸法》云:“每患一个疮,或灸三百壮,五百壮,至一二千壮方得愈者”;《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云:“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灸膏肓腧穴法》云:“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但对于热证、轻证及小儿疾病的艾灸壮数需相应减少,如《针灸资生经》引用《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

    从灸量演变的角度看,参考隋唐时期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可发现,隋唐时期灸量多以几壮、几十壮或“随年壮”进行规定。宋之后各朝代则继承了宋代灸量宜足,辨证选量的思想;明代《针灸大成》云:“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