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603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中医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43期
     伟哉中华,镶以岐黄;千古未绝,唯我无双。明哲煌煌,旁灼之疆;仁道淼淼,泽流四方。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文皆有不同。故岐黄之道,一源多流,越千载而成百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学术流派正如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在中医学的这座大花园里争芳斗艳,各展风姿,在相互争鸣中取长补短,在交叉融合中革故鼎新,成为中医学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强劲动力和坚实基础。

    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经过70年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研究跨度的系列学术研究转变,包括了中医学史、地方病研究、道地药材研究、医籍考研究、地域性医学研究、中医学术流派区域区划研究等学术拓展。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研究意义

    曹雪涛院士在谈2011诺奖启示时说:“纵观世界科技史,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完善是与科学学派有关……科学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某个领域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开拓学科发展新领域、提出领域发展新方向、构建新观点新学说、最终推动基础科学理论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学术流派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层次医学家群体,他们不断提出突破性新说,完善既有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知,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经验积累的途径、理论产生的土壤、学术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正是因为如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中医流派研究列入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任务。

    地域性医学有别于医学史及各家学说

    地域性医学(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学史都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以前学术界较重视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从民国时期陈邦贤提出《中国医学史》(1919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各家学说》(1964年),逐步发展到《中医学术发展史》(2004年)。但缺少系统的以“空间区域”为核心的地域性医学和地域医学流派研究。

    著名中医学家王乐匋先生给洪芳度《新安医学史略》序中写道:“医史,是整个医学的缩影。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就如同航海而有了指航,入第宅而有了门径一样。”王会昌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提出:“文化作为一种现象,一种事物,当其在某一中心地域形成之后也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必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向新的空间地区转移,形成新的文化中心。”医学和文化一样,都有着历史和时间、空间的积淀,也像河流一样随着时间轴的改变,会发生横摆。

    地域性医学研究,属于区域区划研究,是随着我国的区域区划研究逐步发展而来的,如《中国地貌区划》(1959年)、《中国植被区划》(1960年)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