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783809
虐待动物者儿时多缺爱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28日 生命时报 2020.04.28
     长期受到忽视打骂 信奉强者欺负弱者

    虐待动物者儿时多缺爱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黎克飞

    前不久,有网友爆料山东某大学生虐杀流浪猫并拍下视频贩卖。视频中,多只猫遭到焚烧、鞭打、电击等虐行,让人气愤。之前也有类似报道:2018年5月,一名15岁少年为了出名直播虐猫,每天按照粉丝们的要求虐猫,只要给钱,什么丧心病狂的手段都使得出来;2016年6月,某直播平台团队进山林虐杀野生动物以博取关注。

    如此残忍的行为,怎么下得去手?有些人是为了赚快钱,专门制作另类、简单又容易吸引眼球的视频内容来引起关注。而虐待动物,不需要什么才艺或文化水平,只要狠心就可以,成本很低,但获利很高,以至于一些没有底线的人屡试不爽。当然也有一些小孩,本能地虐待小动物,甚至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例如《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的小和尚,虐待动物是因为单纯好奇。

    但是,更多的动物虐待背后,深藏着施虐者、围观者不健全的心理世界。这些人中,有的人在早年包括生命之初,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呵护,甚至可能遭受过虐待,比如来自父母、保姆或其他养育者的忽视、斥责、打骂和其他形式的伤害。受到这些攻击后,幼儿一方面会感到非常痛苦,另一方面则会无意识地学习、模仿,不知不觉地就习得了一种攻击模式,或者说接受了这样一种逻辑:大人可以打我,等同于大人可以欺负小孩,等同于强者可以欺负弱者,既然这样,那我也可以欺负比我弱的对象。不会说话而又弱小的动物,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这是一种潜在的趋势。什么时候会变成现实呢?就是当这个受伤的小孩在现实中偶然体验了一次这样的行为,包括做到、看到或听到虐待一次小动物,这种施虐的快感会立刻激活潜在的攻击模式。如果以后还有类似的体验,攻击、虐待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获得快感、抵消挫败的癖好。可见,施虐者实际上是通过虐待弱小把之前受虐的痛苦转嫁出去。

    有的人也许不解,小时候谁都可能遭受过父母责怪打骂,为什么没有导致虐待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很多人虽然在幼时受到过惩罚、责骂,但仍可以从养育者身上得到关注和爱,随着心智成长,学会通过其他更为良性、成熟的方式发泄痛苦。而施虐者似乎一直成长在缺爱、冰冷甚至暴力的环境里,让他们一直以这种最原始暴力的方式对抗负面情绪。可见,幼时的伤害对人的暴力行为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养育者应该给孩子更安全、有爱的成长环境,爱会平衡、淡化甚至淹没伤害、治愈伤害。当然,儿时经历并不是虐待者脱罪的理由,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仍要被追究个人责任。

    此外,虐待动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施虐者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他们缺乏同情心和爱心,不仅会虐待小动物,也会虐待同伴,对他人施暴,其攻击对象没有差别性,通常也不会对动物施虐上瘾。这种人不会主动就医改变人格,建议遇到类似的人格障碍者避而远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