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胸膜疾病 > 自发性气胸
编号:10502729
家族性自发性气胸
http://www.100md.com 《心肺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区颂雷 张京岚* 陈玉平 宋飞强 胡燕生 李 昕

    单位:北京安贞医院(100029)胸外科

    关键词:家族自发性气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自发性气胸 摘要 家族性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本文报告3个家族共11例患者,5男6女,共21次气胸发作,有6人经手术治疗,气胸原因为胸膜下肺大疱破裂。复习文献,作者认为我国家族性自发性气胸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自发性气胸(familiar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FSP)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我院1989年以来共发现3个FSP家族共11例患者,本文报告他们的发病、治疗及病理的情况,并对FSP可能的遗传方式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家族1 男性,50岁,身高170cm,吸烟史20年,20支/日,因憋气诊断左侧自发性气胸转入我院,胸片及CT示左侧气胸和双侧多发肺大疱。手术治疗采用后外切口进胸发现左肺布满胸膜下疱和少数肺内大疱。患者的女儿、哥哥和表姐均有自发性气胸史。患者的女儿,身高158cm,24岁时右侧自发性气胸,经胸腔镜手术,术中见胸膜下疱;患者的哥哥身高172cm,53岁,发生右侧自发性气胸,无吸烟史;患者的表姐身高156cm,40岁时发生右侧自发性气胸,2人经保守治疗痊愈。遗传谱见图1。

    图1 家族1的遗传图谱

    家族2 60岁,男性,身高170cm,有间断少量吸烟史20年,因右侧胸闷痛在外院诊断为右侧自发性气胸,经多次胸穿抽气及胸腔内注射四环素治疗无效转入我院。住院期间又发生左侧自发性气胸,胸片双侧可见气胸线,双下肺见少量斑片状模糊影,保守治疗愈合。4年后再次左侧自发性气胸,手术后外切口进胸见左肺多发胸膜下大疱,切除标本病理为肺大疱壁组织。2个月后因又患右侧自发性气胸再度入院手术,术中见散在胸膜下大疱。患者大女儿30岁,169cm,左侧自发性气胸,1年后复发再次入院经腋下切口入胸手术,见左上叶多发胸膜下疱;患者的小女儿21岁,身高166cm,右侧自发性气胸保守治疗后出院,2个月后病情反复入院,经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右下肺有2个胸膜下疱。遗传谱见图2。
, 百拇医药
    图2 家族2的遗传图谱

    家族3 女性,38岁,身高153cm,因1个月内2次左侧自发性气胸入院,胸片除左侧气胸外其它正常,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患者母亲及两个兄弟曾先后患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母亲身高156cm,38岁时曾左侧自发性气胸,闭式引流治疗;患者的大哥身高182cm,39岁时患左侧自发性气胸,经胸腔镜手术,发现多发胸膜下大疱;患者的二哥身高176cm,29岁时首次左侧自发性气胸,以后2年内同侧复发2次,均经保守治疗愈合。遗传谱见图3。

    图3 家族3的遗传图谱

    讨论

    FSP在世界各地散发,在亚洲包括日本,我国大陆[1]和台湾也有少量报告。通常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身高和发病年龄无特殊,α1-抗胰蛋白酶也正常,病理基础多是因为胸膜下肺大疱破裂所致。Abolnik等[2]共分析了29个FSP家族并将他们分成2组,认为FSP是通过2种方式遗传:1组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的外显率分别为50%和21%;另1组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X伴性连锁隐性遗传,男女的外显率分别为50%和35%,并且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气胸复发率较经X伴性隐性遗传要高。新近的一个FSP家族报告患者是一个父亲和他的3个孩子(2男1女),作者认为单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遗传方式[3]。但到目前FSP基因定位一直未能解决,曾发现FSP伴随其它的遗传疾病,如聋哑(deafmute),马凡(Marfan)综和征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I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I)[4~6]。Sharpe等[7]曾报道一个23人的家族6名FSP患者,其中5名HLA的表现型为A2,B40,尽管未在以后的病例中重复,但HLA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遗传基因均在第6条染色体上,可能是一种巧合,或提示FSP与第6条染色体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我们的报告中有2例患者年龄较大,但平素体健,无长期咳喘病史,体征及胸片无肺气肿表现,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符合破裂肺大疱导致气胸。这3例FSP家族都只有两代有患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 自发性气胸有时症状轻可自愈,我国特别是解放前医疗水平低老一代患者不能诊断。(2) 年幼时很少发病。(3)外显率不高。3个家族都有患者经手术治疗,气胸的病理基础相同,都是胸膜下肺大疱破裂。由于病例少,给遗传分析带来困难,但显然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继续追踪这些家族后代的发病情况和搜寻新的病例是搞清我国FSP遗传方式的关键。

    * 呼吸内科

    参考文献

    [1] 陈愉,李胜歧,刘秀华,等.家族性自发性气胸7例.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1998,21∶509.

    [2] Abolnik IZ, Lossos IS, Zlotogora J,et al. On the inheritance of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Am J Med Genet, 1991,40∶155~158.
, 百拇医药
    [3] Morrison PJ,Lowry RC,Nevin NC. Familial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consistent with true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Thorax,1998,53∶151~152.

    [4] Vera L, Elk T. Familial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Am Rev Resp, 1960,82:240~241.

    [5] Yellin A,Shiner RJ, Lieberman Y.Familial multiple bilateral pneumothorax associated with Marfan syndrome. Chest, 1991,100:577~578.

    [6] Fukazawa T, Sasaki H,Kikuchi S,et al.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I and familiar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Neurology, 1997,49:1460~1462.

    [7] Isabella KS, Muzaffer A,William B. Familial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and HLA antigens.Chest, 1980,78:264~268.

    (1998-09-14收稿)

    (1998-10-23修回), http://www.100md.com(作者:区颂雷 张京岚* 陈玉平 宋飞强 胡燕生 李 昕)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胸膜疾病 > 自发性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