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497453
脊髓蛛网膜炎的 CTM 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王新文 赵卫东 李红梅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CT室 太原 030001)

    关键词:蛛网膜炎,脊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990248 摘要 为评价CTM对脊髓蛛网膜炎的诊断价值,对 18 例经CTM诊断,手术证实的脊髓蛛网膜炎的CTM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 例属早期表现,15 例属中期表现,1 例属后期表现,即蛛网膜下腔的闭塞。

    中图号 R814.42

    本文搜集总结经CTM诊断、手术证实的脊髓蛛网膜炎 18 例,并进行讨论。

    1 检查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Picker-IQ Premier第四代全身CT扫描仪,矩阵 512×512,条件:130 kV,125 mA,扫描时间为 4 s,于扫描前 30 min行腰椎穿刺注入 Ominipaque 4~5 ml。转动体位使造影剂与脑脊液充分混匀,根据临床表现确定大致扫描范围,采用间隔扫描发现可疑病变、再对感兴趣区进行 5 mm 薄层扫描。
, 百拇医药
    2 临床资料

    男 14 人,女 4 人,年龄 18~64 岁,平均年龄 47.6岁,病程3月~5年不等。病史中 2 人有外伤史,4 人有手术史,1 例曾行过碘油脊髓造影。临床症状:双下肢无力伴浅感觉减退 8 人,神经根性疼痛 10 人,肌萎缩 6 例,大小便失禁 4 人。

    3 结果

    颈段受累 4 例。胸段受累 6 例,腰段受累 8 例,CT表现神经根聚集,向一例硬膜囊靠拢 2 例,硬膜囊局限性增厚,与神经根粘连,蛛网膜下腔变形 15 例。蛛网膜下腔粘连严重,形成囊性分隔致蛛网膜下腔完全闭塞 1 例。

    4 讨论

    脊髓蛛网膜炎病因不明,文献报道与感染、外伤、药物刺激、邻近组织病变有关[1-3],其发病部位在脊柱各段均可发生,尤以成人或老年人多见。脊髓蛛网膜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普通X线摄片及CT平扫对脊髓病变有很大的局限性[4]。脊髓造影虽对其诊断有帮助但典型征象出现均在病变后期且缺乏断面影像表现,故早期病变极易漏诊。MRI能显示其病变的具体部位,病变的异常信号改变及脊髓受累情况,但对硬膜囊的厚度显示较CTM差[1],且对钙化灶显示不佳,检查费用较高。CTM图像可清晰显示蛛网膜下腔,脊髓、神经根,并能测量硬膜囊的厚度。故在诊断脊髓蛛网膜炎时有以下优点:①能准确显示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脊髓有无受累。②能反映其并存症,部分患者还可明确其发病原因。③可根据CTM表现对其分期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CTM对脊髓蛛网膜炎的诊断限制是:①对脊髓蛛网膜炎多节段发病的病例,因CT扫描层数的限制,此类病人可能漏诊。②对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的病例,造影剂不能及时通过梗阻部位,易与脊髓内肿瘤相混淆,二者鉴别需行延迟扫描或MRI成像。③对脊髓受累程度的判定不及MRI。
, http://www.100md.com
    通过观察,发现脊髓蛛网膜炎的病理改变、CT表现、临床症状三者之间成正相关。病理改变越典型,其临床症状越严重,CT表现越明显。为此,作者建议按其CTM表现进行分期以便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早期:CTM表现多为神经根向一侧靠拢,硬膜囊内空旷似没有神经根通过。中期:CTM表现为神经根粘连成索或向一侧靠拢附于硬膜囊使其明显增厚。晚期:CTM表现为粘连的神经根将蛛网膜下腔分隔成小房形成假囊肿或致蛛网膜下腔完全闭塞造影剂不能通过。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 全身CT诊断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629~630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12~239

    3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 磁共振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21~522

    4 刘伟,金耀东,李淑娟.脊髓蛛网膜炎的MRI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 29: 334

    [1998-11-03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