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497785
中心静脉置管所致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http://www.100md.com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柳江 赵国光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990123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了开放的静脉通道,使静脉高营养(PN)等治疗得以进行,而且还能经导管(SWAN-GANZ CATHETER)获得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与监测手段。但中心静脉置管所致感染的几率也在增高,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部分,约占院内感染的10%~15%[1]。下面就我科近年来这方面的观察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

    1 临床资料

    1994~1995年我科共行中心静脉置管248例。其中男147例,女101例。年龄7~72岁,平均45.4岁。218例(88%)为开颅手术病人,均行静脉高营养(PN)治疗。50例(20%)病人曾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常用设管部位为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其中股静脉设管220例(右177例,左43例),锁骨下静脉23例(右17例,左6例),颈内静脉5例(右侧)。所采用的设管装置分别为美国ARROW公司产的单腔或双腔管(型号7.5FR,长度20 cm)和BAXTER公司生产的单腔管(型号711-K08-16)。
, 百拇医药
    标准放置导管方法:备皮,75%乙醇消毒皮肤,2%普鲁卡因皮内麻醉。插管时不切开皮肤。穿刺部位敷料用透明胶布固定,此后每天穿刺点消毒并更换敷料,观察有无红肿及分泌物形成,并送培养及做药物敏感实验。本组置管时间平均35 min,一次成功率56.5%(140/248),放置时间3~14 d。拔管时行导管尖端培养,发烧病人(38.5 ℃以上)经外周静脉和导管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培养。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诊断标准:①深静脉导管培养阳性,外周血与经导管抽血培养菌落相同。②局部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培养阳性。③患者有发烧,白细胞计数增高,并除外其他部位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中枢性感染等),拔管后体温明显下降者应高度怀疑。④皮肤单纯红斑不能诊断感染。

    本组发生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感染共15例,感染率6.05%。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6例,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其次为白色念株菌(3例,对头孢塔齐定敏感)、肠球菌(2例,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敏感)、肺炎克雷伯杆菌和不动杆菌(各1例,均对丁胺卡那和FORTUM敏感),另有2例未检测出细菌。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所致感染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在7%~8%左右[2]。本组资料统计结果为6.05%。目前认为中心静脉置管所致感染主要有2种途径:①微生物通过输液器进入血液。②皮肤表面菌群通过皮肤破口沿导管集于管端的纤维蛋白块中,这种纤维蛋白筛网为微生物增生提供了保护环境。Cooper实验证明细菌可在穿刺瞬间即进入血液,1周后将布满整个导管[3]。因此,感染的可能随时存在,但少量的细菌进入并不一定都产生菌血症,而随着时间的延长(一般3~4 d)感染的可能将大大增加。危重病人昏迷、发烧、禁食等原因使胃肠道粘膜出血,胃酸降低,为肠道菌群移位提供了内环境,细菌的迁移是感染的重要原因。插管时患者存在其他感染灶,插管穿刺部位、插管留置时间、拔管后24 h内体温下降程度均与明确的导管感染呈正相关[4]

    本组病例中股静脉穿刺最多,因而感染发生的机会也大(10例)。观察表明发生感染的时间为3~10 d,平均4.5 d。国外报道一般导管放置超过72 h后,每增加1 d时间感染发生率增加1%~2%。5~7 d为高峰期,因此时皮肤细菌较开始时增加10倍,感染发生率增加50%[5]
, 百拇医药
    在实践工作中一旦有以下情况出现,应考虑导管所致感染的可能:①没有其他感染源,放置时间超过72 h,②穿刺点周围有红斑形成。③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最后一点被认为是可靠证据,而红斑并不与血液细菌培养呈相关性,最后明确诊断还需细菌学证据。由于皮肤细菌沿导管入血是主要感染原因,故皮肤严格消毒是至关重要的预防措施。Maki曾报道用1%氯己定与乙醇共同消毒皮肤更好,Farr使用多粘菌素、新霉素及杆菌肽(PNB)软膏消毒,发现24%的病人有白色念株菌聚集在导管周围,10.3%的病人血中可发现白色念株菌[6]。Farr建议不要使用PNB软膏。我们的经验是常规消毒的同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是主要的,亦应防止设管固定不牢滑动(这将增加细菌的侵入),同时固定敷料应保持干燥。当怀疑感染发生时应立即拔除导管。对在同一部位通过导丝重新更换导管的方法仍有争议,因其可增加感染机会及血管损伤的发生,多数意见认为此法不可取。目前对于ICU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有2种意见:①留置导管时间尽量长,直到怀疑感染发生时,② 4 d后用导丝更换导管送培养,如果第1个导管无感染则新导管可再放置4 d[6]。我科未采取这种方法。
, 百拇医药
    本组病例感染率低于其他报道,其原因可能与细菌培养方法有关。国外除做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之外,导管距皮下5 cm处也送培养。同时采用导管菌群半定量培养法,即当培养阳性时若尖端菌群超过15个相同菌落则认为感染与导管相关,反之相关性不大。我们认为完善培养方法后感染比例有增加的可能,有利于早期诊断。细菌种类仍以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国外资料报道,如果临床医生中心静脉置管经验不足,其本人操作次数少于10次,则发生感染的可能将比有经验的医生增加20%[7]。这就要求医生自身在无菌操作及技能上不断提高,对深静脉设管所致感染的可能有足够认识,并积极预防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 Weinbaum D L. Nosocomial bacteremia. Clin Crit Care Med, 1986,12:39~58

    2 Hampton A A, Sheretz R J. Vascular-access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Surg Clin North Am, 1988,68:57
, 百拇医药
    3 Cooper G L, Schiller A L, Hopkins C C. Possible role of capillary action in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J Clin Microbiol, 1988,26:8

    4 杜斌,陈德昌,刘大为.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97,35:398

    5 Flowers R H Ⅲ, Schwenzer K J, Kopel R f, et al. Efficacy of an attachable subcutanepus cuff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1989,261:878
, 百拇医药
    6 Maki D G, Will L. Study of polyantibiotic and povidone-iodine ointments on central venous and arterial catheter sites dressed with gauze or polyurethand dressing. ICAAC, 1986, 26:287

    7 Armstrong C W, Mayhall C G, Miller K B,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catheter replacement and other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of hyperalimentation catheters. J Infect Dis, 1986, 154:808

    收稿日期:1998-11-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