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草药》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497113
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http://www.100md.com 《中草药》 1999年第5期
     作者:马兰英 陈伟

    单位:马兰英 浙江绍兴县卫生防疫站(312000);陈伟 浙江绍兴第二医院

    关键词:丹参;丹酚酸类;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

    990532 摘 要 丹参及其有效单体对动物与人的心、脑、肝、肺 等组织的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并探讨扩大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临床应用。

    70年代初,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复方丹参和丹参注射液)已用于临床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由于疗效确切、价廉、安全,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用,且扩大其适应 症范围。它的药理和临床应用已有综述[1]和专著[2]。近年来,随着生物 科学的发展,氧自由基产生的氧化应激学说已用于一些疾病的病因学,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笔者重点介绍丹参的抗氧化作用,对应用前景有所启示。
, http://www.100md.com
    1 实验研究

    1.1 体外试验:丹参注射液对 Fe2+-H2O2 系统产生的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为65%,对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的清除率为100% [3]。丹参的水溶性单体之一丹参素,清除的作用优于 SOD[4],还 可防止 FeSO4/Vit C 产生·OH 而致大鼠心肌线粒体 H+-ATP 酶的水解活性下降[5]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损伤00000[6]。丹参提取物可显著抑制 Fe2+ -半胱氨酸引起大鼠心、脑、肝等组织中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也可抑制由 Fe2+ -Vit C 和 Triton X-100 引起大鼠心、脑、肝、肾的线粒体肿胀,提示其保护作用与抗 氧化有关 [7]。丹酚酸 A、B,丹参素,迷迭香宁酸等对生物膜过氧化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尤以丹酚酸 A 的抗氧化活性为最强[8],在 Vit C-NADPH 和 Fe2+-半胱 氨 酸诱发脑、肝、肾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 MDA 的试验中,同等浓度下,丹酚酸 A 的抗 脂质过氧化均较丹酚酸 B、丹罗酚酸强,比 Vit E 强百倍至千倍[9]。在离体 兔心 灌流液中加入 SOD 或丹参注射液,可有效地清除心肌缺血再灌注产生的,两者效 果相近;若只加入过氧化氢酶,不能完全消除心肌再灌注产生的。以上结果表明 :丹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10]
, 百拇医药
    1.2 体内实验:大鼠预先给丹参素再进行缺血/再灌注,心肌 SOD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明 显升高,且其抗氧化作用的强度胜过已知的抗氧化剂亚硒酸钠[11]。采用 ESR 自 旋标记法及测定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发现丹参素对外源性有清除作用,减轻自 由基对线粒体膜流动的影响,起到保护线粒体的功能[12]

    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加入丹酚酸 A,细胞内漏出乳酸脱氢酶和 MDA 的量减少,心律失常发 生率降低,细胞结构损伤也明显减轻[13]。电生理实验证明丹酚酸 A 促进 K+ 通道开放,可导致细胞膜超极化,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提示丹酚酸A的抗缺血/再灌注引起心律失常与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14]

    丹酚酸A还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小鼠脑组 织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羟自由基的生成明显减少,其作用强度较甘露醇强1000倍。提 示 丹酚酸A改善脑功能与清除自由基密切相关[15]。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证明 ,局部应用丹酚酸 A 对白内障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可延缓发生,H2O2 和 MDA 含量 减 少,蛋白巯基和总巯基量增加,对醛糖还原酶也有一定抑制,表明丹酚酸 A 通过抗氧化而 起到抑制白内障的形成[16]
, 百拇医药
    丹参通过保护 SOD 活性和清除氧自由基使内皮细胞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推测抗氧化作 用可能是丹参防止 AS 发生的主要机制[17]。丹参也可抑制大鼠颈动脉去除内皮后 内膜增厚和抑制培养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丹参有望成为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有效药物 [18]

    实验证明丹参可抑制ox-LDL 的形成及减少氧化脂蛋白中的 MDA 和ox-LDL 对细胞 的损伤[19]。在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模型上证实丹参素同样具有抑制氧化修饰 LDL 并减少 LDL 中 MDA 含量,与Vit E 的作用相近,进一步提供丹参防治 AS 的实验依据 [20]

    2 临床研究

    近年应用丹参治疗冠心病患者血清中 LPO 明显降低及 SOD 明显增高,可能是治 疗冠心病的 机制之一[21] 。冠心病患者机体存在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增 强,抗氧化酶系功能不足,经丹参治疗后这一状况明显改变,进一步支持丹参的预防和治疗 冠心病与抗氧化作用有密切关系[22]
, 百拇医药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能提高胰腺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对实验 性糖尿病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Ⅰ型糖尿病患者20例,结果患 者的 SOD 明显升高,MDA 明显下降。提示丹参能有效地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因而对糖尿 病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23]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 LPO 和 SOD 明显高于对照组,GSH-Px、H2O2酶明显低于健康人 对照组。经丹参治疗后 GSH-Px 和H2O2酶增加,LPO 降低。说明丹参清除氧自由基, 使失衡的抗氧化物酶恢复到正常[24]。也有报道[25]丹参应用于体外循环 ,对肺内的产生与其抑制白细胞肺内聚集有关。因此丹参应用于体外循环具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肝组织和血清 LPO 均高于正常人,应用丹参注 射液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 LPO 明显下降,症状和细胞损伤减轻,总有效率达89 .5%,提示丹参可有效地控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肝细胞损伤[26~28]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体内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机制的平衡失调可致急、慢性疾病,这一氧化应激 病因学说已逐渐被学者们所接受。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由血中LDL被氧化修饰成氧化 LD L,移至血管内皮下被巨噬细胞大量摄取而转变为泡沫细胞,积聚在内膜下形成脂肪条纹。 泡沫细胞释放细胞刺激因子而增殖平滑肌细胞,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29]。心 、脑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疾病,老年性痴呆症,糖尿病性微血管疾病等与氧化应激密切相 关,因此,扩大丹参应用于氧化应激所致的疾病,如对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等症有 潜在治疗价值,今后开发抗氧化剂亦是中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3.2 从丹参的粗制剂进行药理研究至临床应用,疗效肯定,作用机制也初步肯 定。再从有效水溶性部位分离出有效单体进行作用机制研究,两者的作用机制是相吻合的, 可以认为是中药研究的成功典例之一。

, 百拇医药     3.3 今后对丹参的研究应提高药效,提取过程以丹酚酸为监测指标,浓集酚性酸化 合 物,将会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制药厂与植物化学工作者密切配合,改变现有工艺,可以取 得新的高效制剂为临床应用。

    致谢:本文承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维洲研究员热忱指导和帮助,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 陈维洲.药学学报,1984,19(11):876

    2 徐任生主编.丹参——生物学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8

    3 杨卫东,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2):118

    3 杨卫东,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2):118
, http://www.100md.com
    4 张 力,等.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2,26(4):255

    5 常英姿,等.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1,7(5):449

    6 苏晓华,等.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2,8(2):122

    7 危一松,等.赣南医学院学报,1992,12(1):20

    8 刘耕陶,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2,6(1):77

    9 黄诒森,等.药学学报,1992,27(2):96

    10 杨卫东,等.中华心血管杂志,1989,17(3):178

    11 唐立辉,等.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89,5(2):65
, http://www.100md.com
    12 张 力,等.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0,6(6):426

    13 杜冠华,等.药学学报,1995,30(10):731

    14 鲍光宏,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3,15:320

    15 杜冠华,等.药学学报,1995,30(3):184

    16 杜冠华,等.药学学报,1995,30(3):561

    17 孟振行,等.心肺血管病杂志,1995,14(2):101

    18 周小明,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8):480

    19 孙汤铭,等.中草药,1991,22(1):20
, 百拇医药
    20 王 南,等.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4):529

    21 章志强,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5):287

    22 魏晓东,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6):336

    23 姜兆顺,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32

    24 张葡萄,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8):474

    25 黄忠耀,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8):451

    26 Maxwell S R J.Exp Opin Invest Drugs,1997,6(3):211

    27 叶红军,等.中华消化杂志,1991,11(2):87

    28 赵和平,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0):624

    29 Berliner J A.et al. Free Radic Biol Med,1996,20 (5):707

    (1998-10-20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