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501775
钩端螺旋体病1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陈求刚 陈冬梅 陈菊香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51008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158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人兽共患的最常见病之一,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或流行,东南亚地区的流行较为严重。在我国广泛分布和流行,50~80年代南北方均有较大规模的流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钩体病的防治工作逐步深入,其发病率大大下降,但近几年来,钩体病在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一直处于前10位[1]。本文旨在通过报道1 a多来我院检查出12例钩体病,表明广东省对钩体病的防治工作仍需重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为14~53岁,平均35.5岁。全部来自广东各地,其中4例从事农业劳动,2例农村学生,1例在县供电局工作,1例省农行干部下农村后发病,1例全国各地经商,从事建筑、贸易工作和司机也各1例。发病季节为5~9月,3,11和12月各1例。发病前均未注射过钩体疫苗。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8例有发热,体温37.6~39.5℃,1例有肉眼可见的黄疸,3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抽搐各2例,不能说话和一侧偏瘫各3例,腓肠肌剧痛1例。12例均无高血压病,风湿性和结缔组织疾病等病史。

    1.3 实验室检查 6例周围血白细胞升高为(11.1~13.2)×109/L。2例尿液中有蛋白和管型。6例转氨酶升高(ALT为30~55 IU/L,AST为31~60 IU/L)。6例头部CT检查有双侧(或单侧)颞叶、额叶及顶叶多发性低密度梗死病灶。患者的血清与14群15型钩体作显微镜凝集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结果例 血清型

    血清抗体滴度

    1∶400

    1∶800
, http://www.100md.com
    1∶1 600

    黄疸出血型

    5

    1

    0

    秋季型

    0

    0

    1

    波摩那型

    3

    0

    0

    澳洲型
, http://www.100md.com
    1

    0

    0

    流感伤寒型

    1

    0

    0

    从表1可见,12例钩体病患者中6例为黄疸出血型,3例为波摩那型,秋季型、澳洲型和流感伤寒型各1例。

    用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钩体TR/Patoc Ⅰ抗原和患者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均为阳性。

    2 讨论

    自从1934年发现钩体病原体以来,至今已有60多a的历史,我国自1955年起把钩体病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在1958年以前,报告病例不多,主要发生在广东和浙江两省,1961年后病例不断增加,50~80年代,南北方共有几十次较大流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尽管近年来发病率大大下降,然而该病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广东散发性病例不断有报道,本文报道1 a多来我院确诊的12例钩体病患者,证明目前我省仍有散发性的钩体病,因此我省仍需重视抓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
, 百拇医药
    12例患者感染的钩体血清型以黄疸出血型最多(6例),其次是波摩那型(3例),还有秋季型,澳洲型和流感伤寒型(各1例),这些型别与以往报道广东省钩体患者间流行菌型相似[2],说明广东省钩体患者间流行型别较稳定,有利于选择相对的钩体疫苗进行预防(由于不同血清型钩体疫苗一般没有交叉保护作用,通常对型有效)。

    钩体病是由许多不同血清型的钩体引起的,不同型的钩体毒力不同,对人体的致病性也不同,加上个体差异,因此,钩体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文献报道[3]钩体病的临床类型可分为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脑膜脑炎型、流感伤寒型、肾型和胃肠休克型等。本文报道的12例患者中分别属脑膜脑炎类型、黄疸出血型和肾型。由此可见,在钩体病发生的地区,临床医生对此病要多加警惕。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问题.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1,7(4):32

    2,张小霜,张泽森,邱季春,等.广州市1954~1995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公共卫生,1997,13(4):194

    3,魏 曦,主译.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16

    (收稿日期:1999-09-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