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034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虹 于宪一 朴英爱 胡树春 董丽

    单位:王虹(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沈阳 110003);于宪一(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沈阳 110003);朴英爱(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沈阳 110003);胡树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沈阳 110003);董丽(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职工医院儿科)

    关键词:川崎氏病;丙种球蛋白;阿斯匹林;冠状动脉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000235 自1967年川崎病在日本报道以来[1],川崎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可引起全身中小动脉受累尤其是冠状动脉受损。80年代日本首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2],但对丙种球蛋白的用法及用量意见不一,现将我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对象 我院1990年12月~1998年11月间收治的75例川崎病患儿,男46例,女29例,年龄73天~12岁。均符合1985年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3]

    1.2 方法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2组即单纯服小剂量阿斯匹林(30~50 mg/kg.d-1)组(Ⅰ组)51例;服小剂量阿斯匹林伍以静脉注射5%丙种球蛋白(1.0 g/kg.d-1连用2 d或2.0 g/kg.d-1一次性静脉注射)组(Ⅱ组)24例;入院时做血、尿常规、肝功、抗“O”、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心电图及冠状动脉超声检查,一经确诊立即口服阿斯匹林,而Ⅱ组尽快(在发病8~10 d之内)伍用丙种球蛋白,每周采用1~2次。观察:(1)血沉恢复正常时间,标准以男≤15 mm,女≤20 mm;(2)热退时间,以24 h腋温<37℃为正常。(3)入院时及病后30 d分别作冠状动脉超声检查,有冠状动脉受累者,病程中期复查1次,动态观察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及受累冠状动脉30 d的治愈率,冠状动脉瘤的诊断标准:冠状动脉内径>4 mm,冠状动脉正常标准:内膜光滑,回声正常,内径在其年龄组的正常范围。
, 百拇医药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thorapy 观察项目

    Ⅰ组(n=51)

    Ⅱ组(n=24)

    热退时间(d)

    血沉恢复正常时间(d)

    冠状动脉受累人数

    病后30 d冠状动脉瘤发生率(%)

    8.1±4.93
, 百拇医药
    23±5.99

    24

    9.8

    1.54±0.78

    19.46±8.27

    22

    0

    Ⅰ组治疗前体温38℃~40℃平均39.1℃,Ⅱ组治疗前体温38.2℃~39.9℃,平均39.2℃,治疗后Ⅱ组热退时间及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Ⅰ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病后30 d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Ⅱ组(9.8%)高于Ⅰ组(0%)。

    由于丙种球蛋白中主要成份是IgG,如果患儿患有先天性免疫球蛋白A缺陷症时输注丙种球蛋白则有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本组应用丙种球蛋白者在给药前均常规检测体液免疫,结果如下:IgA 0.15~2.53 g/L,平均0.98 g/L(正常值0.42~1.58 g/L);IgM 0.32~3.01 g/L,平均0.88 g/L(正常值0.41~1.65 g/L)。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以急性发热病程长的非特异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为特征的综合征。近十年来已成为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自从该病被报告以来,一直采用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开始时采用大剂量阿斯匹林(80~100 mk/kg.d-1)[4],后来有学者[5]发现小剂量(30~50 mk/kg.d-1)同样有效而且毒副作用小。1983年日本首先加用或单独使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而且使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丙种球蛋白的用法及用量一直引起医学界的广泛争论,目前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伍以静脉注射单剂量丙种球蛋白已成为治疗该病的模式[7]。迄今我院有24例采用单剂量丙种球蛋白一次或分成两次静脉注射伍以小剂量阿斯匹林口服效果颇佳。因为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主要用于年龄小且病例典型者[8]。在日本丙种球蛋白的用法及用量有以下7种:0.1 g/kg×5 d,0.2 g/kg×5 d,0.4 g/kg×3 d,0.4 g/kg×4 d,0.4 g/kg×5 d,1 g/kg×1 d,2 g/kg×1 d。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在病程小于7 d为好[9,10]但也有14%左右的小儿用于第8 d或8 d以上[10],由于丙种球蛋白有提升血小板的作用,故对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人应用丙种球蛋白应慎重。我国学者目前认为最好于病程<10 d内应用,本组有8例病程超过10 d,其中最长1例为病后24 d,后来的观察与随访并没有引起血小板的大量积聚和血栓形成,相反一些没有用过丙种球蛋白的病人血小板在较高水平持续不下。从治疗效果来看,日本以病后30 d及60 d其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率与丙种球蛋白用量有关:①CAA发生率30 d为9.9%~22.3%,60 d为7.8%~14.5%;②CAA发生率30 d为18.4%~42.9%,60 d为9.8%~28.6%;③CAA发生率30 d为13%,60 d未测;④CAA发生率30 d为0~32%,60 d为0~2.6%;⑤CAA发生率30 d为5.6%~10.5%,60 d为3.4%~10.5%;⑥⑦CAA发生率30 d和60 d均为零(按前述7种给药方法)。可见用单剂量丙种球蛋白组其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低。未用丙种球蛋白以前该病的死亡率约为2%,用丙种球蛋白以后该病的死亡率降为0.1%。本文应用丙种球蛋白组14/24例为男性,年龄4个月~8岁,平均2.68岁,在应用丙种球蛋白之前19/24例就有冠状动脉受累,其中有CAA者5例,在治疗当中又有3例冠状动脉受累,在病后30 d复查时虽然仍有7例冠状动脉受累者未完全恢复但CAA均消失,其治愈率明显高于未用丙种球蛋白组。因此对有CAA高危因素的小儿其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应适当放宽。本组观察有一6个月男孩,入院时已发病12 d,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没有输注丙种球蛋白,结果小儿在病后15 d始相继并发了面神经核下瘫、无菌性脑膜炎、心肌受累并出现心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转危为安。提示如果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Kawasaki T. Acute febrile mucocutaneous syndrome with lymphoid in volvement with specific desquamation of the fingers and toes in children.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50 patients. Jpn J Allergy, 1967,16:178_222

    2,铃木正之,金田吉男,津田正晴,他.川崎病の大量免疫ゲロブリン疗法の经验.小儿科,1983,24:391

    3,川崎富作.新しい“诊断の手引き”の解说.小儿科,1985,26:985

    4,山田兼雄.川崎病における血小板异常と血栓倾向.日本临床,1983,(9):137~142
, 百拇医药
    5,加藤裕久,一ノ濑英.川崎病急性期の治疗.日本临床,1983,41:132~136

    6,岛良知.川崎病の治疗成绩—最近十年の集计.日本小儿科学会志,1996,100(6):1071~1075

    7,Durongpisitkul K, Gururaj V, Park JM, et al.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in kawasaki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acy of aspirin and immunoglobulin treatement. Padiatrics, 1995,96(6):1057_1061

    8,Yanagawa H, Yashiro M, Sakata K, et al. Ⅳ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 result of a nationwide survey. Acta Padiatr, 1995,84:765_768
, 百拇医药
    9,Furrusho K, Nakano H, Shinomiya K, et al. High dose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for kawasaki disease. Lancet, 1984,11:1055_1058

    10,Newburger JW, Takahashi M, B Beiser AS, et al. A singl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gamma globulin in as compared with four infusions the treatment of acute kawasaki syndrome. N Engl J Med, 1991,324:1663_1639

    (1998-12-15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