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428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ecker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薛彦忠 张志敏 聂成福 徐会厂

    单位:薛彦忠(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神经科);张志敏(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神经科);聂成福(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神经科);徐会厂(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神经科)

    关键词:

    先证者 先证者(Ⅳ7) 男,4岁。自2岁开始学习走路,蹲位站立时困难,容易跌倒。3岁时发现腰椎前凸,上身后移,走路时骨盆向两侧摇摆,尤如“鸭步”。检查:智力正常,鸭步,Gower's征阳性,四肢活动正常,双肩胛带、骨盆带肌肉无萎缩,三角肌、腓肠肌无肥大,血清CPK 356 U/L(正常值8~156 U/L)。Ⅲ7 28岁。学步晚,走路费力,易跌倒。成年后即不再进展,且能进行一般体力活动。检查:鸭步,四肢活动正常,双骨盆带肌无萎缩,双腓肠肌轻度肥大,血清CPK 238 U/L。双腓肠肌EMG示多相电位,时限短、电压低,且为过分干扰相,呈肌源性肌病特点,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符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双侧腓肠肌活检:见同一肌束横切面上肌纤维粗细不等,排列不齐,肌膜下肌核集中,增大,染色较深,胞浆增多,可见小群再生肌纤维。纵切面可见横纹模糊不清,肌内衣的胶原纤维有增生现象,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符合肌营养不良症。

    Ⅳ1、Ⅳ5和Ⅳ6,年龄为19岁、15岁和13岁,发病年龄为4岁、2岁和3岁。Ⅳ1双侧腓肠肌轻度肥大,EMG呈肌源性损害。血清CPK分别为318 U/L、296 U/L和341 U/L。Ⅲ5 31岁。体力活动不受影响。双腓肠肌轻度肥大,血清CPK升高(197 U/L)。EMG呈肌源性损害。Ⅱ3 61岁。四肢活动正常,能从事较轻体力活动。双腓肠肌轻度肥大,双骨盆带肌轻度萎缩。血清CPK正常(158 U/L)。EMG呈肌源性损害。

    讨论 该家系4代,男性8人,发病者4人,女性8人,发病者3人,自第2代开始,代代均有患者,男女都受累,受累程度相似,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Ⅲ1未发病,但其后代之一为患者(Ⅳ1),提示Ⅲ1可能为外显不全。

    图1 患者家系图

    讨论 Becker肌营养不良又称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发病年龄为5~25岁,平均11岁左右,临床表现与Duchenne肌营养不良类似,但病情进展缓慢,病程可达25年以上,预后较好。

    该组患者均自幼年发病,表现为学步晚,走路费力,鸭步。但成年后即不再进展,体力活动不受影响,腓肠肌仅轻度肥大,存活期长。先证者之外祖父已61岁,生活仍能自理。临床诊断为Becker肌营养不良。

    收稿日期:1999-08-20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