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药科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4075
Wallenberg综合征所致频发呃逆的针刺疗法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张忠志 马峰峻

    单位:张忠志(佳木斯大学医学院);马峰峻(佳木斯中心医院)

    关键词:Wallenberg综合征;呃逆;针刺疗法

    黑龙江医药科学000256 Wallenberg综合征又名延髓外侧部综合征,外侧裂综合征(Syndrome of lateral fissure),橄榄体综合征或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Posterior carebellar artery)。此病主要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椎动脉闭塞所产生。临床上由于lX、X颅神经受损加之前庭神经下核及下降根受损以及脊髓小脑束受损,致使部分病人出现顽固性呃逆,在我们治疗的41例病人中,其中有16例伴有顽固性呃逆,我们采用针刺方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考。

    1 一般情况

, 百拇医药     患者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男:女=3:1。发病年龄以41~60岁为多见,计11例占全部病例68.8%。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71岁,病程最短7h,最长4年,全体病例均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证实诊断。

    2 方法

    体针方法。选穴:①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②次穴(配穴):合谷、三阴交。方法: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并于中脘穴施以快速捻转强刺激30s~1min,尔后针刺留针时间在40~60min。全部接受治疗之病人均经总计4d的针刺治疗,开始3d,每日二次,第四日每日1次。

    耳穴配合疗法:耳穴取交感、神门、隔。在一块0.5cm×0.5cm大小的胶布中央放一颗王不留行籽,将胶布贴于病人一侧耳朵之耳穴上,隔天换贴另一侧,每天患者(或其家属、医生均可)自行按压贴药部位数次,以有胀痛、麻感为度。

    3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进食;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每日尚偶尔有一次发作、能间断性进食;好转;症状部分消失,但每日至少有一次发作,尚不能进食;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不能进食,病情恶化。

    3.2 治疗结果

    16例病人经治疗15例有效,有1例无效。Wallenberg综合征之呃逆针刺总有效率在93.8%以上。结果表明:①全部接受治疗之病人并非均接受7次针刺才开始有效,但最多只接受7次,而且必须接受7次治疗,以求巩固疗效;②多数病人(13例,占81.3%)在首次针刺后即有效,3~4次后有效2例12.5%.

    4 讨论

    Wallenberg综合征是一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本病发病率男女之比文献上报道在4:1左右[1],我们在1994年5月至1998年5月计4年期间共收治了41例这样的患者,其中伴呃逆症状之病人有16例,其男女之比与文献报道颇为接近。
, http://www.100md.com
    呃逆治疗传统上延用氯丙嗪或阿托品治疗,但多因其药物副作用而受限制,影响其治疗。亦有用针刺方法治疗呃逆的,但多为选穴及其方法不同而效果不一[2~3]。我们选用体针加耳穴王不留行籽按压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花销较少,耗时短,易于为病人所接受,最大优点在于疗效巩固,16例病人中除一例因严重合并症不可救治外,其余全部治愈,且无一例复发。

    本研究中对体针选穴采用主、次穴之分,其意义在于主穴必须采用,而次穴可相对采用,而且即便应用也应列于主穴之后进针。患本病之病人多数情况下处于昏迷状态[4~5],一旦出现呃逆相当危险,此时针灸治疗呃逆尤为重要,因此密切嘱病人及其家属合作对本病之治疗亦起一定作用。呃逆病因较为复杂,取主穴中脘、部位在脐上四寸处,中脘属任脉,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其经脉循环行为起于胸中心包,下穿横隔,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多与主治胃肠疾患有关,加之次穴与耳压,诸配合,方可治愈呃逆,且效果较好,至于其确切机理,尚待研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Neumann PE, Mehler MF and Horoupian DS: Primary medullary hypertensive hemorrhage. Neurology 1985;35(6):925~928

    2.刘淑兰.耳针治疗重症呃逆47例.中国针灸,1987;7(2):46~47

    3.邓世发.指针并导气法治疗顽固性呃逆6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84;4(4);47~48

    4.Mehler WR: Observations on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parvicellular reticular formation with respect to a vomiting center. Brain Behav Evol 1983;23(1):63~80

    5. Dhamoon SK. Iqbal J. and Collins GH. :Ipsilateral hemiplegia and the wallenberg syndrome. Arch Neurol 1984;41(2);52~55

    (1999-11-05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