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496167
炎性肠病诊断方法现况
http://www.100md.com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严仲瑜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IBD) 诊断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随着近年来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增加了一些辅助诊断的方法,包括炎症介质的测定、免疫反应的检查和遗传因素的追踪等,为IBD的综合诊断增加了新内容,但确诊仍需依赖内镜与病理[1-4]

    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活检病理、钡灌肠及粪便镜检和培养结果来综合分析、判断是IBD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本方法,各医疗单位的技术设备条件虽有一定差别,诊断步骤应是一致的。

    一. 炎性肠病的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 典型的UC都有肉眼可见的便血,其次为腹泻、腹痛、发热和体重减轻。累及直肠者常伴有里急后重,很快出现血便。
, 百拇医药
    早在1934年已发现小肠CD可伴有结肠病变,二者有类似症状,但CD初起以回肠末段或回盲部受累最为常见,故右下腹痛、体重减轻更为常见。CD可累及从口腔、食管到直肠、肛门各处,肛周病是CD的一大特点,肛检如发现有肛裂、肛瘘或肛周脓肿、压痛应疑有CD。

    临床体征:如CD时腹部触及增厚的肠管壁和脓肿,以及腹胀、肠鸣音的改变等,依然是现今对IBD诊断的基础[2]

    由于IBD患者多有遗传易感因素,当与外源性因素起联合作用时,可导致IBD;且在几种遗传相关疾病,包括Turner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硬化性胆管炎和遗传性血管水肿病例中,IBD的发病率高。因而在询问病史和诊断过程中,要重视家族史和相关疾患。

    2. 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 内镜检查给IBD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近年更得以广泛应用。凡临床提示有UC可能者,应作这一检查,而不一定作钡灌肠,因结肠气钡造影可导致结肠穿孔。UC的肠镜表现主要有黏膜水肿、充血、脆而易出血、糜烂和浅表小溃疡。慢性炎症时有直肠瓣变钝,乙状结肠呈管状、炎症反应持续并对称。而CD的重要特点为病变呈节段性及不对称分布。急性期UC作结肠镜检查时,也不能注气过多,要辨清进路以防止结肠穿孔。有严重结肠炎并疑将穿孔、中毒性结肠扩张、腹膜炎或伴有其他急腹症时,应列为结肠镜检查的禁忌证。
, 百拇医药
    CD的另一特点是黏膜糜烂成口疮样溃疡(aphthous ulcer),可有成堆的口疮样病变,其周围黏膜却往往正常。病变发展后,深的线性溃疡呈轨迹状,即裂沟,也是CD的特征之一。因肠肌收缩而使其所覆盖的黏膜呈卵石形。为诊断而作内镜检查时,应着重于观察病变是否呈跳跃性,有此现象即可诊断为CD。假性息肉多见于UC,在CD较为少见。

    CD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性取决于活检与切片检查的数目,组织病理的特点为局灶性肉芽肿或微肉芽肿,伴郎罕巨细胞。UC时可根据隐窝结构、固有层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来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隐窝形状不规则、扩张或分支是慢性UC的表现,也可有隐窝萎缩,使黏膜面变形。固有层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也可见潘氏细胞化生。

    3.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和B超可检测IBD并发症如肠梗阻、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并可观测到肠壁和肠系膜厚度、直肠周围情况等,现仍常规应用。经肛管或直肠的内镜超声可检出脓液积聚、窦道、肠壁增厚及直肠周围结构异常,以协助诊断。
, 百拇医药
    钡剂造影主要目的有:(1)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除外胃肠道肿瘤;(3)观测内、外瘘。小肠钡灌肠适用于小肠与回盲部CD,有利于与肠结核鉴别。典型表现有口疮样溃疡或皱襞增厚;小肠僵直、壁增厚;黏膜呈卵石形,有裂沟和纵形溃疡;以及收缩呈管状的肠段与扩张肠段相交替等现象。若触及的肿块部位伴有肠道狭窄或肿块表面黏膜溃疡,提示有癌的可能。

    钡灌肠检查主要用于UC与CD的鉴别,并除外肿瘤。典型的UC表现为肠缘有毛刺,回盲瓣为平展状且无溃疡。病程长的UC结肠袋消失,结肠可呈管状。

    CT检查可观测肠壁厚度、脓液积聚、粘连团块或瘘道的情况,可选择应用。

    4. 检验室检查 贫血、白细胞增多、低蛋白血症常见于IBD,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对IBD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血沉、急性期血浆蛋白水平等均不能判断病变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1]
, 百拇医药
    大便镜检及培养主要与细菌性肠炎相鉴别,包括沙门、志贺菌属,伤寒、肠结核等,以及除外微生物感染,如阿米巴痢疾和霉菌感染(如伪膜性肠炎)等。现今病毒性肠炎逐步引起人们重视,尤其在西方国家同性恋患者,可伴有直肠炎,需作病毒检测,以防误诊。

    从木糖吸收(D-xylose absorption)可了解空肠的病变范围;而14C-木糖吸收试验,则可查明回肠有无细菌过度生长,均是CD病变的间接判断方法。若粪便中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的浓度和清除率异常,则表明IBD病变加剧或为术后复发,目前临床仍在应用。

    最近,一些新的检验方法可望应用于临床诊断,并可观察疾病的进程和疗效。例如:(1)白三烯B4(LTB4)是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的主要产物,有增加小静脉通透性,诱导中性白细胞聚集及脱颗粒作用,IBD处于活动期时,其肠黏膜的LTB4含量可50倍于正常黏膜;(2)神经肽类的P物质,在UC患者的炎症结肠黏膜中,此种物质浓度高出正常2倍;(3)遗传标志的研究显示,HLA基因可影IBD的严重度和发生某些并发症,如强直性脊柱炎和硬化性胆管炎等,HLA-DR2在UC患者中增多,HLA-DR4在CD病例中增多[5,6]
, 百拇医药
    二. 有关癌变的诊断

    IBD癌变一直备受关注,虽然近期发现UC患者癌变的危险性曾被过度评估了,但发病20年内仍有高达10%~20%病例发生癌变。一般从发病5~8年起就陆续发生,故需及时作出癌变的诊断。癌变的发生率与炎症病变范围、部位和疾病持续时间有关。全结肠或左半结肠有病变时,癌变发生较早;左半结肠的炎症癌变发生率约4%~6%,为正常人群的3倍[3,6,7]

    无法依据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临床症状来判断有无癌变。由于UC的癌灶常为多中心性,较小且为扁平状,但浸润性较强,故应用钡灌肠或结肠镜也难以辨认,唯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黏膜活检。除了病理确定的癌组织外,若有非典型增生(或发育异常),也要严密随诊,高度非典型增生病例中,30%~50%可在结肠发现癌灶[6,7]。有人建议[7]每1~2年经结肠镜活检,以及时发现癌变。Marks报道一组病例,随诊活检者5年生存率为87%;未随诊者为55%。由于UC病变常较广泛,定期随诊需采取20处以上的活检标本,也有一定难度。
, http://www.100md.com
    现今观测IBD病例癌变的另一方法为家系基因检查,有家族史或经检查发现基因异常者,需严密监测,甚或作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

    三. 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IBD的诊断技术有所发展,却无特异方法,仍应立足于临床综合诊断[5,8]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 Greenfield LJ. Surgery: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1997.831-843.

    2 Kelly KA, Wolff BG. Crohn's disease. In: Sabiston DC, ed. Textbook of surgery. 15th edition, Philadelpia: Saunders, 1997.923-933.
, 百拇医药
    3 Becker JM. Ulcerative colitis. In: Sabiston DC, ed. Textbook of surgery. 15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97.1001-1015.

    4 Steinberg H.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In: Conn, ed. Current diagnosis.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85.666-667.

    5 巫协宁. 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现状. 见:林庚金主编. 消化道新概念.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92-107.

    6 Schrock TR. Large intestine. In:Way LW, ed. Current sur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10th edition. Connecticut: Lange, 1994.677-683.

    7 Connell WR.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complication ulcerative colitis. Gut 1994;35:1419.

    8 Peppercom M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1995;24: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