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6
编号:10502653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于癌性上腹部疼痛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0年第23卷第1期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张晓明*(综述) 朱杰敏 金征宇(审校)

    摘 要 腹腔神经阻滞术是治疗癌性腹部疼痛有效方法,本文对腹部神经丛解剖、阻滞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并发症及疗效等进行综合回顾。

    关键词:癌性疼痛 腹腔神经丛 阻滞术

    顽固性疼痛是影响恶性肿瘤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腹腔神经从阻滞术(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NCPB)直接阻断来自内脏的交感传入神经通路,可对胰腺癌及其它恶性肿瘤所致的上腹部疼痛进行有效治疗。近年来影像技术的进步导致导引手段的飞跃, 也使NCPB成为治疗癌性上腹部疼痛的实用方法。

     一、解剖

, 百拇医药     腹腔神经丛在三个主要的交感神经丛中最大, 被称为腹腔脏器的中枢。它由两个神经节及交叉成网的神经纤维组成。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内脏大神(T5~T9)、内 脏小神经(T10~T11)大多数在此与环节后纤维换站。部分经椎旁交感神经节(L1~L2)换站后的节后纤维,以及主要来自右侧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均取道腹腔神经节丛。腹部内脏的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亦途经此处,它们中不包括左半结肠、直肠及盆腔器官的传入神经纤维。

    腹腔神经丛位于胃和胰腺后, 膈肌脚前, 腹腔神经节在L1椎体上端水平面与主动脉前壁相邻, 居腹腔干两侧。 其下方为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腹腔神经节的位置较右侧稍低。腹腔神经节可要变异,位置从T12~L1椎间隙到L2椎体中部平面, 直径可为0.5cm~4.5cm, 数量可为1~5个[1]

    Adamkiewicz动脉是腹腔神经丛周围重要的解剖结构, 提供脊髓前动脉下段2/3的 血供, 是腰段髓最大的供血动脉, 约78%的病例经T8~L3的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
, 百拇医药
    二、适应证

    腹腔神经丛疼痛的特点是上腹部深在的钻孔样疼痛, 常向背部放射。上腹部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麻醉药疗效欠佳,用量需持续加大, 副作用难以忍受,可作为NCPB的明确适应证。这种疼痛见于约80%~85%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在下段食管癌及胃癌患者中也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肝、脾包膜还受躯体神经支配[2],使单纯NCPB术疗效受到了影响。

    NCPB 术的病人选择尚应满足如下要求[3]

    1.预生存期有限。NCPB减轻疼痛有一定的时限,约3~6个月, 有出现并发症的潜在可能,而使生存期较长的病人生活不适。

    2.抗肿瘤治疗无明确疗效。如外科治疗、化疗、放疗及其他治疗有效 , NCPB则应推迟。
, 百拇医药
    3.NCPB 术前行预阻滞,有止痛效果者。

    非血管介入的禁忌证及交感伸经活性低下可作为NVPB术的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

    (一)进针方式 经皮NCPB术进针方式分前、后两种。少数学者报道过经腰部侧位进针[4]、经后方椎间盘进针[5]及内境下经胃内进针[6],但不常用,不一一赘述。

    1.后方进针方式:最初由Kappis1919年提出,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由许多学者进行了改进。Ischia等[7]1992年归纳为三种方式:经典的膈肌脚后阻滞术、双侧化学性内脏神经切除术和经动脉神经丛阻滞术。双侧化学性内脏神经切除术是经典的膈肌脚后阻滞术的改良,两者均不是严格的NCPB术,腹腔的神经丛的交感神经(包括传入纤维)经此进入脊髓,所以可达到同样目的。 CT导引下经主动脉NCPB术中,病人俯卧位,腹部下方置一垫,以利于弯曲脊柱,从T12~L2水平进行CT预扫,了解主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具体位置,它们是NCPB术的定位标志[8]。预测最佳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一般选择12肋下方,中线左侧7cm左右处,要除外动脉瘤、动脉壁钙化和壁内血栓(被认为是此项术式的禁忌证)。应用20G以上的细针穿刺,主动脉后壁穿破时,有突破感,抽出针芯,可见回血,接上带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缓推下稳定地向前进针。近动脉前壁时,压力突然增加,突破后,针尖进入主动脉前方腹膜后的脂肪组织,压力消失,无回血后,注入对比剂与局麻药的混合液。行CT扫描, 核实针尖位置,对比剂在膈肌脚前方扩散满意, 预阻滞效果良好,即可推无水酒精15ml左右,术毕用生理盐水冲针,拔除。
, 百拇医药
    2.前方进针方式[9] :细针技术使用前方进针NCPB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操作如下:行CT预扫, 明确腹腔神经丛局部血管的解剖位置,确定进针点及进针距离。置针尖于主动脉前 壁前方正中,腹腔干开口头、足侧均可,用对比剂及局麻药位置及预阻滞后,行NCPB。

    外科医师中的术中注射是指胰腺癌或其它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时, 直视下进行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有人报道[10,11],其效果并不比经皮方式优越。

    影像导向手段有透视、B超和CT。在MPI导引下的NCPB尚未见文献报道。

    (二)用药 NCPB术减轻疼痛所用的破坏伸经手段常为注射酒精或石炭酸、冷冻(cryoanalgesia)及加热(radio frequency)等[2,3]。酒精和石炭酸导致神经退变。 酒精的浓度常选择50%~100%,它引起周围神经的炎变, 作用机制为使脂蛋白和粘蛋白变性以及‘萃取’神经膜的胆固醇、磷脂和脑苷脂。石炭酸的选择浓度为3%~20%,大于5%的石炭酸将引起神经蛋白质凝集和坏死。石炭酸与血管组织亲和力较酒精高, 增加了其在大血管周围的浓聚。但是,大量的石炭酸毒性作用较大,而且石炭酸粘滞度高不易注射,不易与对比剂混合, 对血管的损害可能导致神经病理改变。因此,许多专家更倾向用酒精作为阻滞剂。Ellman[12]和日本学者小林尚志[13]曾经分别将5ml无水酒精注射入犬肾动脉的上方腹主动脉内,血管造影及病理证实无任何部位发生栓塞。Thompson等[14]用50%的酒精50ml进行了100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血液中酒精最高浓度为21mg/dl,认为不可能造成急性酒精中毒。Sato等[15]进行酒精浓度研究,用10ml无水酒精,仅仅为Thompson研究中用量的40%,但是血液中出现的最高浓度为75.4mg/dl,约为无毒上限的80%,该作者认为酒精中毒的可能。冷冻是用极度的低温使神经毁坏,加热是在神经靶区通过电极尖端发放射频电流,病变区的温度及大小可准确监控。醋酸、甘油主铵盐等用于NCPB术较为少见。尚无文献报道。
, 百拇医药
    四、并发症

    NCPB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局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和腹泻,有人统计[16],分别有96%、38%和44%的病例发生,但多呈一过性。

    局部疼痛分三种。第一种为术后腹部、胸部和背中部的胀痛和烧灼性疼痛,常持续达30min,,可被局麻药为及经静脉的麻醉药减轻。第二种为钝性疼痛,可持续48h,被认为是阻滞剂对膈肌及背部肌肉的刺激所致。第三种为阻滞术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缺乏抑制,如有便秘{麻醉药常见合并症} 及其他肠道受阻导致肠道痉挛,可以起梗阻性疼痛。术前清洗肠道可以减轻。

    体位性低 血压是由于交感张力降低,内脏血管扩张,回心血液减少所致。仅10~30%的病人需要治疗[14]

    腹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肠道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被阻断,副交感兴奋缺乏抑制所致。慢性腹泻并不多见。其原因与阻滞剂的持续损害和神经的再生速度有关。Is-chia等[7]认为阻滞剂的剂量是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对慢性腹泻常规治疗效果欠佳, 有人报道善得定(ocrteoride acetate)[17]及阿托品[18]有明显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永久性截瘫是NCPB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极为罕见。Davies统计[19]2730例病人仅4例发生,4例中3例伴发括约肌功能丧失,认为是脊髓损害所致。无单发括约肌功能丧失的报道。穿刺失当和注射时针尖位置发生改变,致使阻滞剂直接或通过硬膜渗透间接进入脑脊液是其重要原因。更多学者则倾向于Adsmkiewicz动脉损害所致。但有人[20]结扎猴Adamkiewicz动脉,并未经发现神经后遗症。所以,Hayakaqa等[21]进一步推测,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影响侧枝循环的血管疾病存在时可能引起脊髓病变。此外还有阻滞剂弥散到腰丛引起的单侧麻痹[14],蛛网膜下腔注射引起双侧轻瘫[22],血管内注射引起一过性感觉缺失的报道[23]

    另外,动脉夹层也是NCPB术中不可忽视的并发症[24]。有人认为针尖的原始位置在注射时发生移动,既可撕裂动脉壁又可产生内膜破口是造成夹层的原因之一 。该作者认为,肿瘤导致的解剖学改变、阻滞剂注入引起的体积改变以及呼吸运动等,都会使针尖与动脉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 http://www.100md.com
    其他合并症如局部血肿、胸膜炎、心包炎、肾穿孔、腹膜炎、组织坏死(横纹肌溶解)、阳痿腹膜后纤维化等偶有报道。

     五、疗效

    复习近十年间26篇NCPB文献,病例包括胰腺癌、其他上胃肠道肿瘤及胰腺炎,3篇为随机性对照研究,3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余则为非对照研究。各家文献差异较大,病人术前诊断、术前疼痛程度及性质、术前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记录不一。疗效评价中,不仅疼痛减轻程度评分标准较多,而且疼痛减轻和麻醉药用量的减少又相互掺杂。难以综合。

    Polati等[25]随机对照研究了腹腔神经阻滞术与药物性的疗效对于胰腺癌所致上腹部疼痛的疗效。阻滞术一组疼痛立即减轻,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但阻滞术组止痛药用量减少。阻滞术导致一过性腹泻及低血压,但药物依赖性便秘、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1例吸溃疡及臀部脓肿出现在药物。Mercadante[26]报道20例病人中,10例进行NCPB,10例作为对照,两组均给药保证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无差异。术后2周内,NSPB组止痛药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周~1个月约对照组的1/3,1月后到死亡前约为对照组的半量,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 百拇医药
    Ischia等[7]对比了背部进针的三种阻滞方式,认为经动脉神经丛阻滞术、经典的膈肌脚后阻滞术和双侧化学性内脏神经切除术对胰腺癌所致和疼痛疗效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70%~80%的腹部疼痛马上消失。死亡前止痛效果降为60%~75%。

    这一项注射NCPB针尖位置与止痛效果关系到研究中,DeCicco等[27]以腹腔干为中心将局部分为上右、上左、下右及下左4个区 。在CT导引下穿刺,针尖分别位于腹腔干的头和足侧预注对比剂,以了解其沿腹腔干弥散情况。4个区均弥散者头侧组占58%;足侧组占14%;4个区和三个区弥散者头侧组占79%,足侧组占38%。4 个区均弥散者(18例)长期(阻滞术后30天)止痛效果达100%,3个区弥散者不仅仅42%(5/12),2个区及1个区弥散者无1例能长期止痛 。作者认为,一次注射NCPB针尖位于腹腔干头侧较足侧为佳,只有腹腔干周围4个区完成弥散才能保证长期的止痛效果。

    744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病人中(部分文献资料不全或条件与其他文献不能匹配者不予以统计)630例病人疼痛消失及部分缓解,占85%;151例病人中,101例麻醉药物的用量减少,占67%,疗效一般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多认为是肿瘤发展超过了腹腔神经丛传导区。
, http://www.100md.com
    胰腺癌与非胰腺癌疼痛的疗效比较:118例胰腺病人中90例疼痛减轻,占76%;69例非胰腺癌病人中49例疼痛减轻,占71%。57例胰腺癌病人中53例止痛药用量减少。占93%;而2例非胰腺癌病人中1例减少。文献中没有作者获得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是有人仍认为NCPB术对胰腺的疗效超过对慢性胰腺炎的疗效。

    不同的引导方式和进针方向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由于不同的作者使用的阻滞剂剂量不尽相同,因此很难用疗效差异来判断其优劣。从前方进针,病人可处于舒适的仰卧位。可回避脊柱及大动脉附近的重要解剖结构,但是其穿刺路径通过了 腹腔器及血管,所以是否能较后方进针优越尚需继续核实。

    六、结论

    NCPB术是减轻腹部疼痛切实有效的方法,尤适于治疗胰腺癌、下段食管癌及胃癌等上腹部恶性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不应孤立地看待NCPB术 ,它是止痛程序中重要的一步,它的使用并不排斥其他止痛方案进行。在麻醉药效下降,麻醉药副作用难以忍受时,实施NCPB术可消除或减轻疼痛,减少麻醉药用,体现NCPB术的独特优势。NCPB术的并发症一般较轻,多呈一过性,而截瘫及括约肋能功能丧失等严重并发症比较少见。从前方进针回避脊柱旁通路及Adamkiewicz动脉,从后方经主动脉进针回避Adamkiewicz动脉,从后方经主动脉进针回避Adamkiewicz动脉,回准确判断腹腔丛位置,是近年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探索术式。注射时针尖位置的移动是误刺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解决方案是实时监控下操作。B超能实时监控,但干扰大、分辨力低,难以令人满意,内镜超声临控下操作[6,28]又过于繁琐 ,最近CT透视、开放式MPI扩MR透视功能的出现,为NCPB术开辟了实时监控的新途径。
, http://www.100md.com
    *现在北京东芝三广影像部

    参考文献

    1 Ward EM et al.Anesth Analg, 1979;58(2):461-465

    2 Steven Met al.Semin Oncol, 1994;21(6):740-747

    3 Tim J et al.Mayo Clin Proc,1994;69(2):473-480

    4 Hoeak J et.al.Vnitr Lek,1992;38(10):952-958

    5 Hiroaki J et al.Anesthesiology,1996;85(1):212-217
, http://www.100md.com
    6 Prasanna A et al.J Pain Symptom Manage,1996;11(3):154-157

    7 schia S et al.Anesthesiology,1992;76(4):534-540

    8 Robert P et al.Radiology,1990:175(1):247-276

    9 Romanelli DF et al .AJR,1993;160(3):497-500

    10 Coombs DW et al.Clin J Pain,1985;1(1):155-157

    11 Brown DL et al .J Pain Symotom Manage,1998;3(1):206-209
, 百拇医药
    12 Ellman BA et al.Invest Radiol.1980;15(4);313-322

    13 小林尚志他. 日医放会言志,1982;24(3)317-320

    14 Thompson GE et al.Anesth Analg,1997;56(1):1-5

    15 Sato S et.al.Clin Pharmacol Ther,1992;52(3):249-251

    16 Eisenberg E et al.Anesth Analg.1995;80(1):290-295

    17 Mercadante S.Pain,1995;61(2);345-346

    18 Cataldo P et al.Anesth Analg.1996;83(5);1131-1132
, 百拇医药
    19 Davies DD.J Royal Society Med,1993;86(1):164-166

    20 Di Chiro G et al.Br J Radiol,1970;43(1);19-30

    21 Hayakawa J et al.Anesth Analg,1997;84(2):447-448

    22 Smith RC et al.BMJ,1978;1(3):552-553

    23 Benzon HT et al.Anesth Analg,1979;58(1):150-151

    24 Kaplan R et al.Anesthsiology,1995;83(3);632-635

    25 Polati E et al Br J Surg,1998;85(2):199-201

    26 Mercadante S.Pain,1993;52(2):187-192

    27 De Cicco M et al..Anethesiology,1997;87(6):1301-1308

    28 Gress F et al.Am J Gastroenterol,1994:94(4):900-9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