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内科学 >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编号:10499139
Brugada综合征
http://www.100md.com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0年第27卷第1期
     Brugada综合征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080) 汪 芳(综述) 孙宝贵(审校)

    摘 要 本文阐述了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 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猝死

    1992年,Brugada兄弟首次报道了8例(男6例,女2例)没有心脏结构改变,但心电图表现有持续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右侧胸前导联V1~V3ST抬高而患者发生猝死的研究报告,现在人们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1]。其临床发作特点不同于特发性室颤,其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心电图QT间期正常;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有近100例报道,多发生在青年男性,常见家族性聚集现象。
, 百拇医药
    1 病因学和发生机制

    1.1 神经机制

    Nomura等[2]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频谱分析发现存在ST抬高的高频谱和ST压低的低频谱,从而提示自主神经异常尤其迷走神经张力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99mTc-MIBI和123I-MIBG心肌显象,发现99mTc-MIBI心肌灌注显象正常,而123I-MIBG在左心室心肌显象摄取降低。123I-MIBG为去甲肾上腺素类似物,被交感神经末稍摄取和清除,左心室心肌显摄取123I-MIBG降低说明左心室交感神经局部功能障碍。并推测由于局部除极异常或早期后除异常引起该综合征。注入异内肾上腺素后ST抬高消失;Myazaki等[3]报道给患者注入乙酰胆碱或异丙肾上腺素后抬高的ST压低,而使用心得安或哌唑嗪后出现相反的心电图改变。
, 百拇医药
    1.2 分子生物学基础

    最近,Dennis等[4]通过一家族多发性Brugada综合征的基因检查,发现该综合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通过Na+通道SCNSA变异引起,是否有其他基因参与目前尚未明了。近年来描述在“M细胞”通过特殊的复极化过程表现其特征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曾被假定在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复极第二期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在某种条件下,这些细胞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并引异常延长的复极化过程、折返形成、延迟再极化过程。由于“M细胞”功能性异常引起异常除极-复极过程导致Brugada综合征。Yan等[5]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该理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阿义吗啉和普鲁卡因酰胺可以掩盖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模式也进一步支持了这种理论。即由于心外膜和心内膜动作电位的不均匀,导致这种特殊的心电图模型。

    2 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
, 百拇医药
    Brugada兄弟认为该综合征心脏没有明显的结构异常,并推测直接原因为功能性的心电紊乱,然而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有着不同的见解。Corrado等[6]认为家族性心肌病累及右心室及传导系统是该病的基础或者右心室存在有隐匿性疾病。Hiroshi等[7]对一组患者进行了单光子心肌显象(ECT)研究,结果显示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比对照组增加,认为致心律失常的右心室心肌病同时累及左心室是其致病因素。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电图表现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右侧胸前导联V1~V3ST抬高,患者因发生室颤而猝死,但心脏没有结构上的改变,即可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1]

    首先需要和Brugada综合征鉴别的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ARVD),ARVD主要由于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浸润心肌,它首先浸润右心室,最终累及两侧心室,患者在右侧胸前导联中有侧置T波和弥漫性心室受累的表现。此外,ARVD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无论是自发的还是诱发的)往往是单源性的,这不同于特发性室速和Brugada综合征[8]
, 百拇医药
    Brugada综合征区别于特发性室颤(VT)的是:特发性室颤平素心电图正常,有明显发作的心电图模式,即在收缩期外,一组快速的单源性室速后立即发生室颤;多发生在年轻人(男女两性无差异);家族性聚集现象少见[9~11]

    此外,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离子通道异常或由于代谢异常、药物因素,可使再极化延长,早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而导致长QT综合征(LQTS)。在排除了外界因素,如药物性因素后临床诊断为先天性LQTS[12~14]

    4 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

    近年来,世界上有33个研究中心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和追踪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发生猝死经复苏免于死亡的患者其反复发作心律失常事件为34%,与特发性室颤的生存率相似;而有典型心电图表现但无症状者其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为27%。尽管日本学者对34例有Brugada现象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无一例发生心脏事件[1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随访的时间只有(1.2±0.2)年。在健康人群中,如果发现有Brugada现象,则应该作为恶性心律失常高危性因素的标志,引起每个医师的认识和注意。长期和多个中心研究已证实,可达龙和β受体拮抗剂不能降低死亡率,而置ICD起搏器能明显提高生存率,是目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16,17]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Brugada P et al.J Am Coll Cardiol,1992;20:1391~1396

    2 Nomura M et al.Heart ,1998;80:194~196

    3 Miyazaki T et al.J Am Coll Cardiol,1996;27:1061~1070

    4 Dennis M et al.Circulation,1998;(suppl):I-456

    5 Yan GX et al.Circulation,1996;93:372~379

    6 Corrado D et al.J Am Coll Cardiol,1996;27:443~448
, 百拇医药
    7 Hiroshi T et al.Am J Caridol,1998;81(4):519~522

    8 Corrado D et al.J Am Coll CArdiol.1997;30:1512~1520

    9 Viskin D et al.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7;8:1115~1120

    10 Meissner M et al.J Am Coll Cardiol,1993;21:1406~1412

    11 Wever FD.Circulation,1994;89:2456

    12 Roden D.Card Electrophysiol Rev,1997;1:262~263
, 百拇医药
    13 Rodeb D et al.Circulation,1996;94:1996~2012

    14 Duggal P et al.Circulation,1998;97:142~146

    15 Atarashi H et al.Circulation,1998;97:581~583

    16 Brugada J et al.Ciruclation,1998;97:457~460

    17 Brugada J et al.Am J Cardiol,1996;78(suppl 5A):69~7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