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496450
硬脊膜外脓肿的MRI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年第1期
     谭利华 李德泰 沈树斌 周顺科 杜万平 白末了

    摘 要:目的 探讨MRI 对硬脊膜外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细菌培养证实的13例硬脊膜外脓肿的MRI表现。结果 根据MRI 表现,硬脊膜外脓肿分为小脓腔(4例)、大脓腔(5例)、肉芽肿(2例)及纤维肉芽肿(2例)4型。病变均有占位效应,前3型病变在T1WI上与脊髓比较呈等低信号,其中残存形态不同的脂肪信号为其特征;增强扫描T1WI示大小脓腔不强化,脓肿壁、间隔及硬脊膜强化具有特征;肉芽肿型呈弥漫增强,无强化特征。纤维肉芽肿型兼具纤维组织与肉芽组织的信号特征。结论MRI 对硬脊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其病理特征的显示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椎管 硬膜外腔 脓肿 磁共振成像

    硬脊膜外脓肿即椎管内硬膜外腔的化脓性感染,由血行感染或脊椎骨髓炎蔓延而致,病理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脓腔或炎性肉芽组织[1,2]。本病不常见,MRI表现文献报道较少[2-7]
, 百拇医药
    笔者分析13例硬脊膜外脓肿的MRI征象并评价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3例患者为我院1993~1998年的住院病人,男9例,女4例,年龄9~47岁,平均27.8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细菌培养证实为化脓性感染。

    临床急性起病8例,1例半月前有皮肤感染史,均主诉突发腰背痛,继发双下肢麻木、乏力,4例发展为下肢瘫痪,2例并有大小便障碍;体温38.0℃~40.2℃;血白细胞数(11.1~21.0)×109 /L,中性粒细胞0.85以上;血及脓培养4例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另2例脓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其余无细菌生长。

    亚急性起病3例,2例有短暂发热史;慢性起病2例,病程1~4年,无发热史;此5例临床均呈渐进性腰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感觉与运动障碍,血常规正常,1例组织培养无细菌生长。
, 百拇医药
    MR扫描仪为Elscint 0.5 T。脊柱线圈,扫描参数:T1WI TR 480 ms、TE 20 ms;T2WI TR 3000 ms、TE 100 ms;矩阵256×256及180×256,激励3~4次,层厚4 mm,对比剂用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为0.2 ml/kg。病变信号均与脊髓相比。

    结果

    病变累及脊柱胸段6例,胸腰段5例,腰骶段2例,范围4~10个脊椎单元。MRI表现分为小脓腔、大脓腔、肉芽肿及纤维肉芽肿4种类型。

    急性型中4例呈小脓腔型,平扫T1WI示椎管内后方硬膜外腔梭形增厚,其中有断续相连的斑点状低信号灶,硬膜外腔与脊髓间可见低信号的硬脊膜,脊髓不同程度受压,信号正常(图1)。增强扫描硬膜外腔部分低信号灶强化消失,但仍有较小的未强化区,硬脊膜呈不均匀强化(图2)。手术显示未强化区为小脓腔,其余为充血水肿的炎性组织。T2WI示病变信号及部分硬脊膜信号均增高,难与脂肪区分;2例受压明显的脊髓信号亦增高,提示有水肿或缺血(图3)。
, 百拇医药
    图1~3 硬脊膜外脓肿,小脓腔型。图1为T1WI示胸段椎管内后方硬膜外腔增厚,其中有多发斑片状低信号灶,硬脊膜增厚呈线状低信号影。图2为增强后T1WI,示低信号灶部分强化,小脓腔不强化,硬脊膜亦部分强化。图3为T2WI,示病灶呈高信号,与脂肪相等,硬脊膜信号增高,偏下段脊髓信号亦增高

    另4例急性及1例亚急性型呈大脓腔型。3例不伴骨髓炎者脓肿位于后方硬膜外腔,T1WI呈明显占位效应的低信号区,其中有线状或斑片状高信号灶,手术证实为残存的脂肪组织(图4)。增强扫描脓肿壁或间隔强化呈栅栏状或线样包绕不强化的大脓腔,硬脊膜部分强化,1例硬脊膜囊内亦有强化组织,手术证实为炎症波及(图5)。T2WI示病变信号与脂肪分界不清(图6)。2例并有腰骶椎骨髓炎者,T1WI示受累骨信号减低,T2WI信号相等或增高,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不强化,其余均匀强化;该2例脓肿同时累及前方硬膜外腔,但范围较局限(图7,8)。
, http://www.100md.com
    图4~6 硬脊膜外脓肿,大脓腔型。图4为T1WI,示胸腰段椎管内后方硬膜外腔有不均匀稍低信号占位病变,其中有残存脂肪信号。图5为增强后T1WI,示脓肿壁及间隔呈线状强化,脓腔不强化,硬膜下亦有强化组织。图6为T2WI,示病变信号增高类似脂肪

    图7,8 腰骶椎骨髓炎并硬脊膜外脓肿,大脓腔型。图7为T1WI,示L5~S1椎体信号减低,L5平面前方及L2~S2平面后方硬膜外腔有低信号占位病变,其中有残存脂肪。图8为增强后T1WI,示椎体、脓肿壁及间隔均有强化,L5~S1椎体后缘骨质破坏,不强化

    2例亚急性起病者为肉芽肿型,其硬膜外腔为等T1、稍长T2信号的占位病变,其中亦有残存的脂肪组织(图9)。增强扫描病变轻度均匀强化(图10)。

, 百拇医药     图9,10 硬脊膜外脓肿,肉芽肿型。图9为T1WI,示T5~9 后方硬脊膜外腔有等信号占位病变,其上部有脂肪残存,硬脊膜线清晰。图10为增强T1WI,示病变均匀强化,硬脊膜亦有强化

    2例慢性患者为纤维肉芽肿型,T1WI及T2WI(图11)均示病变周围为低信号且无强化的纤维组织,不能与硬脊膜或黄韧带相互区分,病变中央为片状等T1、长T2信号灶的肉芽组织,增强扫描有强化(图12)。

    图11,12 硬脊膜外脓肿,纤维肉芽肿型。图11为T2WI,示T5~10后方硬膜外腔有低信号为主的占位病变,其中央偏上方的相对较高信号区为肉芽组织。图12为增强T1WI,示纤维组织不强化;肉芽组织强化,信号较平扫增高

    讨论
, 百拇医药
    一、硬脊膜外脓肿的发病部位与范围

    血行感染的硬脊膜外脓肿好发于T4至L2的背侧硬膜外腔,累及范围较广泛[2-7],本组11例与此类似。本组另2例并发腰骶椎骨髓炎,与Sandhu等[4,5,7]报道的合并骨髓炎或椎间盘炎者脓肿多位于颈或腰骶椎管内前方,且范围局限相符,提示非常见部位及范围局限的病变应注意是否并发脊柱化脓性炎症。文献报道两者的发病率并不相同,这可能与各医院病种不同有关,合并骨髓炎者多为老年人,不合并者以年轻人为多[2]。本组病例多不合并脊椎骨感染,可能与平均年龄较小有关。

    二、硬脊膜外脓肿的分型、MRI 征象及诊断

    临床上根据疾病进程将硬脊膜外脓肿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3型,这种分型与病理所见的脓液量及肉芽组织多少并不完全成比例[2,4]。我们认为根据MRI 表现可将本病分为小脓腔、大脓腔、肉芽肿及纤维肉芽肿型4型,脊椎或脊髓受累作为伴随病列入诊断。这不但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因其同时显示了脊椎及脊髓受累的情况,亦有利于预后的估计。
, 百拇医药
    小脓腔型多见于感染早期,此时硬膜外充血、水肿的组织及小脓腔均呈长T1、长T2信号,平扫难以发现脓腔及其位置和大小;增强扫描充血、水肿区强化,小脓腔不强化,可清晰显示其特征。

    因此,平扫怀疑硬脊膜外脓肿,及时行增强扫描是非常必要的。 Sandhu等[4]报告1例平扫与本型表现类似,增强扫描无强化,他们认为是强化信号与脂肪信号类似而忽略了这一特征。

    大脓腔型具有典型MRI 特征:(1)T1WI示硬脊膜外腔呈等或稍低信号的占位病变,病变内有脂肪信号残存;(2)增强扫描脓肿壁及间隔呈线状强化;(3)脓肿邻近硬膜囊发炎,T2WI信号增高,增强扫描有强化,有时可见累及硬膜下的炎性强化组织。Sandhu等[4]及Sadato等[7]描述的环状或线状强化与此型表现类似。
, 百拇医药
    肉芽肿型表现为硬脊膜外占位病变,其中无脓腔或脓腔甚小而不能显示。这与Sandhu等[4]描述的弥漫强化型中的一型相同,MRI难与其他硬脊膜外占位病变区别。但我们发现T1WI示病变内有脂肪组织残存是其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征。

    纤维肉芽肿型硬脊膜外脓肿既往未见文献报道,本型特征是病变周围有大量长T1、短T2信号的纤维组织,中心区尚有肉芽肿信号存在。因纤维组织与黄韧带在大体病理及MRI 信号特征上相差不大,手术中都可能与黄韧带肥厚混淆,两者鉴别诊断困难,好在其治疗原则无大差异,术前不必进一步鉴别。

    总之,MRI、特别是MR增强扫描对硬脊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分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谭利华(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410011)
, http://www.100md.com
    李德泰(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410011)

    沈树斌(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410011)

    周顺科(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410011)

    杜万平(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410011)

    白末了(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410011)

    参考文献:

    [1]戴力杨.硬脊膜外脓肿.见:贾连顺,李家顺,主编.现代腰椎外科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410-412.

    [2]鲍耀东,林木根.硬脊膜外脓肿.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9,12:45-48.
, http://www.100md.com
    [3]Post MJ, Quencer RM, Montalvo BM, et al. Spinal infection :evaluation with MR imaging and intraoperative US. Radiology, 1988,169:765-771.

    [4]Sandhu FS,Dillon WP. Spinal epidural abscess: evaluation with 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ing.AJR,1992,158:405-411.

    [5]Friedman DP, Hills JR. Cervical epidural spine infection: M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JR,1994,163: 699-704.

    [6]Lasker BR, Harter DH. Cervical epidural abscess. Neurology, 1987,37:1747-1753.

    [7]Sadato N, Numaguchi Y,Rigamonti D, et al. Spinal epidural abscess with gadolinium-enhanced MRI serial follow-up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Neuroradiology,1994,36:44-4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