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498981
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
     刘军 王占民 倪家连

    摘 要:目的 分析多种手术及介入方法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113例中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22例,PTA加支架置术术16例,脾肺固定加大网膜包肺术27例,经右房及股静脉联合破膜扩张并置支架术33例,下腔静脉-右房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直视根治加支架置入术5例。结果 术后病情缓解,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26~40cmH2O下降至术后15~25cmH2O,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7~51cmH2O下降至术后22~33cmH2O。结论 对下腔静脉或肝静脉膜性阻塞或狭窄且无新鲜血栓者,PTA加支架置入为首选措施,不宜用此法的患者以选择适当的手术加介入治疗为佳。

    关键词:肝静脉血栓形成/外科学 血管成形术,经腔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是由于肝静脉本身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伴有或不伴有下腔静脉高压,属肝后性门静脉高压。传统治疗方法均需进行较复杂的阻塞穿通或转流手术。近年来,由于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使BCS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我们自1988年3月~1997年5月,应用不同手术及介入方法治疗BCS 113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0例,女33例。年龄16~50岁,平均31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8年。

    1.2 临床表现

    1.2.1 门静脉高压 右上腹胀痛98例次,肝大97例次,脾大86例次,腹水82例次,轻度黄疸30例次,脐周静脉曲张57例次,消化道出血23例次。

    1.2.2 下腔静脉高压 下肢肿胀并静脉曲张78例次,足靴区色素沉着45例次,溃疡20例次。

    1.3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均经彩超及下腔静脉造影证实诊断,其中肝静脉通畅、肝段下腔静脉阻塞35例;下腔静脉通畅、肝静脉阻塞32例;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均有阻塞46例。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及结果

    2.1 脾肺固定加大网膜包肺术

    27例。经胸切开膈肌,剥除膈面脾被膜,干纱布挫擦左肺下叶膈面浆膜,间断缝合肺与膈肌,将脾上提,与肺固定;再裁剪大网膜,带蒂移植包裹左肺下叶,缝合固定。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23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5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2例)、1年(2例)、2年(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例)、8个月(1例)、1年(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术后近期无明显效果,6个月后,6例次腹水略减少,9例次脾脏缩小,但术后12~18个月内,腹水、脾大均又加重。

    2.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22例。Seldinger法穿刺股静脉,经导丝引入猪尾导管测压,交换导丝引入球囊扩张器,将球囊置入狭窄部,如完全膜性阻塞则以特制硬质塑料或激光纤维头穿破阻塞,再换附有球囊的导管,充盈球囊,对病变施行扩张破膜,反复数次,以获稳定疗效。本组无手术死亡。1例穿膜时激光纤维头不慎脱落,嵌入下腔静脉阻塞处,后经手术取出。22例中,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30~38cmH2O下降至术后18~23cmH2O,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8~45cmH2O下降至术后26~30cmH2O。 随访17例,失访5例;随访时间2~4年2个月。17例右上 腹痛消失,10例下肢肿胀缓解,15例肝脏缩小,14例脾脏缩小,10例腹水消失,3例黄疸消失,6例腹壁、食道静脉曲张减轻。5例于术后1年复发,均再次行PTA,并留置支架后症状消失。
, http://www.100md.com
    2.3 PTA加内支架置入术

    16例。为预防下腔静脉扩张后弹性回缩,或因病变本身未能充分扩张等所致再狭窄,故经扩张后再置入内支架。本组无手术死亡。下 腔静脉压力由术前29~37cmH2O下降至术后18~24cmH2O;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9~47cmH2O 下降至术后25~32cmH2O。随访13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2~4年。8例右上腹痛消失,10例下肢肿胀缓解,7例肝脏缩小,7例脾脏缩小,10例腹水消失,1例黄疸消失,6例腹壁、食道静脉曲张减轻。1例术后2年复发腹水;1例术后1d支架迁移。

    2.4 经右房手指破膜与经股静脉扩张、内支架置入术

    33例。显露右心房,以血管阻断带穿过下腔静脉,在右房侧壁置荷包缝合,切开荷包内的心房,手指通过心房伸入病变处,进行破膜扩张;或同时经股静脉插入球囊扩张,实施会师破膜扩张术,再置内支架。本组4例术中破膜时下腔静脉破裂,出血无法控制,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术后7d死于肝昏迷。29例中,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26~35cmH2O下降至术后17~22cmH2O,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9~51cmH2O 下降至术后25~30cmH2O。随访27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1~3年。15例右上腹 痛消失,13例下肢肿胀缓解,17例肝脏缩小,17例脾脏缩小,10例腹水消失,1例黄疸消失,10例腹壁、食道静脉曲张减轻。无复发病例。
, http://www.100md.com
    2.5 下腔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

    10例。显露下腔静脉前侧壁,取带支持环的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与肝下下腔静脉作端侧吻合, 人工血管另一端经横结肠后及肝前,通过膈肌戳孔引入右侧胸腔,与右房行端侧吻合。本组无手术死亡。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27~40cmH2O 下降至术后15~22cmH2O;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0~48cmH2O下降至术后26~33cmH2O。随访10例,随访时间8个月~5年。10例下肢肿胀缓解,7例肝脏缩小,4例脾脏缩小,6例腹水消失,4例腹壁、食道静脉曲张减轻。术后8个月~3年内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人工血管阻塞,症状重新出现。

    2.6 直视根治加内支架置入术

    5例。以自制带气囊内转流管置于阻塞上下两端,切开下腔静脉,将腔内病变切除,再置入内支架。本组术中大出血2例,死亡1例,另1例术后2d死于肝昏迷。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28~40cmH2O下降至术后16~25cmH2O;门静脉压力 由术前37~46cmH2O下降至术 后22~31cmH2O。随访3例,随访时间2~4年。2例 腹水消失,3例下肢肿胀缓解,2例肝脏缩小,1例 脾脏缩小。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临床实践证明,本病内科治疗属无效的对症疗法[1]。如不手术治疗,2年内死亡率超过90%[2]。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及早手术。近年来由于介入治疗的应用,又开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脾肺固定后再行大网膜包肺[3],由于术后新生血管口径小,其分流量有限,显示缓解病情不满意。自1992年后,我们已基本废弃此术式。

    PTA简单,安全,痛苦小,对造影确定的下腔静脉狭窄,完全性膜性阻塞,或膜性阻塞伴小孔,或短段阻塞且无新鲜血栓者,均可选用此法,疗效肯定。但如阻塞病变较长或伴严重纤维化时,要穿破病变部较为困难,本组发生1例激光纤维头断裂并嵌入下腔静脉的教训。也有发生穿破下腔静脉及导致心包填塞的危险,因而如有困难,应适时改用其他方法。

    PTA扩张后,由于增大的肝脏外压或弹性回缩,或病变本身未能充分扩张等原因,仍有部分复发,本组复发率为22.7%。近年来,我们在扩张成功后,再次造影,如发现弹性回缩或残留狭窄等情况,均置放支架,结果复发率下降为6.2%。支架移位后果严重[4],本组发生1例,分析可能是支架过细,此后选择比下腔静脉直径大15%~20%的支架(一般为25~30mm)以防迁移,并可起到继续扩张的作用,效果满意。支架置入后,应用球囊于支架内再次扩张,使支架充分扩张,贴壁,利于内皮细胞覆盖。
, http://www.100md.com
    如PTA穿透阻塞部困难,不应强行穿破,可选经右房手指破膜;即便如此,也有致下腔静脉破裂的危险,本组出现4例,出血无法控制最终死亡。后期我们采用经股静脉扩张与手指破膜会师的办法,未再发生意外。因破膜后仍有弹性回缩致再狭窄之虞,应常规置入内支架。

    对于下腔静脉长段阻塞或狭窄,采用下腔静脉-右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近期改善明显,但随访发现人工血管易于血栓形成,远期效果较差。本组10例中有6例在3年内再阻塞。如何提高人工血管的长期通畅率,是提高此类患者疗效的关键,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试行直视根治术5例。用自制带气囊导管转流,控制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出血,直视下切开下腔静脉,去除阻塞,并置入内支架。成功3例,近远期效果良好。但此手术难度大,创伤大,自制气囊有时止血不完全,易大出血,术后也易发生肝昏迷,选择应慎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下腔静脉或肝静脉膜性阻塞或狭窄且无新鲜血栓者,PTA加内支架置入为首选措施,不宜用此法的患者则以选择适当的手术加介入治疗为佳。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刘军(1967-),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治

    医师,博士,从事门静脉高压症,肝癌等方面研究。

    作者单位:刘军(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山东济南250012)

    王占民(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山东济南250012)

    倪家连(解放军第一O六医院普外科, 山东济南250012)

    参考文献:

    [1]Nakao K, Adochi S, Kawashima Y, et al. A radical operation for the Budd-Chiari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obstruc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a report of six patients[J]. J Cardiovasc Surg, 1984,25(3):216~219
, 百拇医药
    [2]Kage M, Argava M, Kojiro M, et al. Histo-pathology of 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n the Budd-Chiari syndrome[J]. Gastroenterology, 1992,102(6):2081~2085

    [3]许培钦,苏寿恒,秦保明,等.脾肺固定术附加大网膜肺固定术治疗下腔静脉膜性梗阻[J].中华外科杂志,1987,25(9):517~519

    [4]Akaba N, Juiie H, Kohno M,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with device made of shape memory plastic[J]. Artificial Organs, 1991,14(suppl 4):172~17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