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499016
后颅凹非典型室管膜瘤的CT和MR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年第1期
     鱼博浪 张明 罗琳 王世捷 朱丽萍

    摘 要:目的 分析后颅凹非典型性室管膜瘤的CT和MR影像学特点。方法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后颅凹非典型性室管膜瘤,行CT和(或)MR检查。男11例,女5例。年龄17~46岁, 平均31.2岁,其中20~40岁者12例。临床主要表现眩晕、走路不稳和呕吐。结果 病灶12例位于小脑半球,3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位于桥小脑角。15例肿瘤为实质性,实质内有多灶性坏死囊变,1例呈囊性,位于桥小脑角。肿瘤多靠近小脑表面,与硬脑膜或小脑幕有较长的连接面。3例肿瘤内有钙化。CT扫描呈不均质混杂密度,MR扫描呈不均质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多呈轻度斑片状不均质强化,少数呈显著多环样不规则强化。结论 后颅凹非典型性室管膜瘤的特点是肿瘤位于小脑实质,多数肿瘤呈实质性,内有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CT和MR表现为混杂密度和混杂信号。鉴别诊断应考虑脑膜瘤、转移瘤和听神经瘤。

    关键词:室管膜瘤 小脑半球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http://www.100md.com
    后颅凹室管膜瘤多位于第4脑室,位于小脑脑实质者少见,以往国内外文献[1-3]仅见个别病例报道,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后颅窝室管膜瘤81例,其中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16例。分析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和MR检查资料,发现其影像学表现与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4]完全不同,现将我们的资料进行总结,着重探讨分析其CT和MR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

    本组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6岁, 平均31.2岁。其中20~40岁者12例。临床主要表现眩晕(16例)、走路不稳(15例)、呕吐(12例)、头痛(11例)。病程2周至2年不等。多数于发病后半年内行影像学检查。

    CT扫描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CT扫描机。扫描层厚10 mm。MR扫描使用美国Diasonics 公司生产的0.3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头线圈,SE序列。常规做T1W矢状面和轴面像,T2W轴面像,部分加做冠状面T1WI。
, 百拇医药
    影像学表现

    肿瘤位于右侧小脑半球6例,左侧小脑半球6例, 位于右桥小脑角区1例,小脑蚓部3例。肿瘤最大者直径达5.5 cm,最小者直径约3.0 cm,多数肿瘤直径在3.0~4.5 cm之间(14例)。位于小脑半球的12例,有10例肿瘤靠近小脑表面,与硬膜或小脑幕有较宽的基底连接。肿瘤呈略不规则的圆形6例,呈略不规则的卵圆形7例,呈不规则分叶状3例。肿瘤内钙化3例,其中1例钙化显著,呈不规则厚环样,另2例呈斑点状散在钙化。肿瘤周围有轻到中度水肿12例,显著水肿4例。多数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境界不清楚(12例),少数境界比较清楚。所有病例第4脑室均有不同程度受压移位变形或完全闭塞。

    15例肿瘤呈实质性,肿瘤内均有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图1~4),其中13例行CT平扫,14例行MR平扫,CT增强扫描4例,MR增强扫描8例。CT平扫时肿瘤呈等(或稍高)、低混杂密度10例,呈高、等(或稍高)、低混杂密度3例,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部分为肿瘤实质,低密度区为坏死囊变部分,高密度部分为钙化(图5)。MR 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内有低信号斑点或斑片,整个肿瘤信号不均质,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部分,低信号为坏死囊变或钙化,T2WI肿瘤信号亦不均质,呈高、等混杂信号11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3例,等信号部分为肿瘤实质,高信号为坏死囊变部分及水肿,其低信号为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均呈不均质轻度斑片样强化,8例MR增强扫描,6例呈不均质轻度斑片状强化,2例呈显著不均质强化。t34-1.gif (6459 bytes)
, 百拇医药
    图1 CT平扫,示右小脑半球肿瘤呈稍高密度,内有散在小坏死囊变区,呈低密度t34-2.gif (4975 bytes)

    图2同图1病例。MR T1WI,示肿瘤呈不均质低信号t34-3.gif (5205 bytes)

    图3 同图1病例。MR T2WI,示肿瘤呈不均质高信号t34-4.gif (5062 bytes)

    图4 同图1病例。MR增强扫描,示肿瘤呈轻度斑片状强化t34-5.gif (6108 bytes)
, 百拇医药
    图5 CT平扫,示左小脑近中线肿瘤内不规则厚环样钙化

    1例肿瘤呈囊性,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图6~8),靠近脑表面,与小脑幕及硬膜有较长的连接面,肿瘤内坏死囊变呈多灶性。CT平扫时呈低密度,境界不清楚。MR T1WI囊变部分呈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内有脑实质样信号的不规则线条样间隔,后者为残留的肿瘤实质,肿瘤境界清楚,T2WI肿瘤囊变部分呈脑脊液样高信号,残留的肿瘤实质与正常小脑信号相同,呈等信号不规则线条样。增强MR扫描,肿瘤残留实质呈不规则多环样显著强化。t34-6.gif (5616 bytes)

    图6 MR T1WI冠状面扫描,示右小脑肿瘤呈低信号,内有残留实质t34-7.gif (4993 bytes)
, 百拇医药
    图7 同图6病例。MR T2WI轴面扫描,示肿瘤位于右桥小脑角,呈很高信号t34-8.gif (4926 bytes)

    图8 同图6病例。MR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多环样显著强化

    讨论

    一、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表现特点

    后颅凹室管膜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好发于第4脑室[5],发生于小脑脑实质者少见,我们将其称为非典型性室管膜瘤。Swartz等[1]报道的19例后颅凹室管膜瘤中,3例发生于小脑实质,占15.8%。国内3篇关于后颅凹肿瘤的报道[2,3,6],共32例室管膜瘤,5例位于小脑实质,占15.6%,其中3例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小脑蚓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后颅凹室管膜瘤共81例,位于小脑实质者16例,占19.8%,稍高于以往文献报道。本组16例中,12例位于小脑半球,3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故笔者认为,小脑实质室管膜瘤最好发于小脑半球,少数可见于小脑蚓部和桥小脑角区。
, 百拇医药
    分析本组资料发现,发生于小脑半球及桥小脑角的室管膜瘤,常常与硬膜或小脑幕有较长的连接面,这说明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往往靠近小脑表面。

    脑实质室管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影像学表现有很大差异,大脑半球脑实质室管膜瘤,肿瘤大部或部分由囊性成分构成[4],肿瘤实质少,位于囊性部分的边缘。而本组资料显示,小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多表现为实质性肿瘤,但肿瘤内均有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仅1例肿瘤内坏死囊变很显著。

    以往有关幕上脑实质和脑室内室管膜瘤影像学表现的文献报告认为,室管膜瘤肿瘤实质部分在CT扫描时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4,5]。本组16例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中,14例行CT平扫,肿瘤实质均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不同的是,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肿瘤实质内均有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故整个肿瘤密度不均质,呈等(或稍高)、低混杂密度;或有钙化时,呈高、等(或稍高)、低混杂密度。

, http://www.100md.com     本组16例中,15例行MR扫描,分析发现,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肿瘤实质部分MR信号特点为,在T1WI信号稍低于脑实质,T2WI类似灰质信号或稍高于灰质信号。这与脑室和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肿瘤实质MR信号相同,但因肿瘤内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或钙化,MR信号不均质,T1WI呈低、稍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中等或高、中等、低混杂信号。

    本组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境界多不清楚,肿瘤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存在,多数为轻度到中度水肿,少数水肿可以显著。这两点不同于大脑半球脑实质室管膜瘤,后者与正常脑实质间往往有清楚的分界,且肿瘤周围一般无水肿或仅有轻度的水肿。

    第4脑室室管膜瘤约50.0%有钙化[5],大脑半球脑实质室管膜瘤钙化可高达62.0%[4]。本组16例中,有3例(18.8%)肿瘤实质内可以看见钙化,钙化发生率明显低于第4脑室和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但钙化可以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有1例肿瘤呈囊性,肿瘤内仅残留少量肿瘤实质间隔,因位于桥小脑角,术前考虑巨大听神经瘤囊变,以往尚未见类似病例报道。

    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强化变异较大,从轻度强化到显著强化,但多数表现为轻度强化,因肿瘤内均有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区,故整个肿瘤常常呈斑片状不均质强化,少数强化显著,在坏死囊变显著的病例,整个肿瘤呈不规则多环样强化。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笔者认为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学表现特点为:肿瘤最好发于小脑半球,且多靠近小脑表面,与硬膜或小脑幕有较长的连接面;肿瘤多为实质性,但肿瘤内常有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少数肿瘤呈囊性;肿瘤实质内可以发生钙化,钙化可以比较显著;因肿瘤坏死囊变和钙化,在CT和MR平扫时肿瘤常呈混杂密度和混杂信号;肿瘤周围多有轻度到中度水肿,少数水肿显著;增强扫描时肿瘤多呈轻度斑片状不均质强化,少数强化显著,呈不规则多环样强化。

    二、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诊断及鉴别诊断
, 百拇医药
    CT扫描可发现多数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但因后颅凹骨伪影比较大,对肿瘤详细情况的观察效果比较差,对小的肿瘤,尤其是周围水肿程度轻者可能造成漏诊或仅能提出可疑诊断,所以,笔者建议有条件者应进行MR检查。

    尽管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表现有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多缺乏特征性,又加上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少见,常难以做出定性诊断,本组16例中仅有8例在术前定性诊断准确, 1例误诊为听神经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另外5例仅报告小脑肿瘤,未提示定性诊断。通过本组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主要应与脑膜瘤、转移瘤鉴别,发生在桥小脑角者,还应与听神经瘤鉴别。

    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与脑膜瘤的相似之处是位于小脑半球的室管膜瘤常靠近小脑表面,与硬膜或小脑幕有较长的连接面,肿瘤又常以实质性为主,肿瘤实质部分密度和信号与脑膜瘤相似。两者鉴别要点是:脑膜瘤在CT和MR扫描时密度和信号常比较均质,而室管膜瘤因多发小灶性坏死囊变,肿瘤密度和信号不均质;脑膜瘤在MR扫描时,肿瘤周围常可见到低信号环,该低信号环可仅见于T1WI或T1和T2WI均可见到,而室管膜瘤无低信号环存在;增强扫描时,脑膜瘤常呈均质显著强化,可能有脑膜尾征,而室管膜瘤常呈轻度斑片状不均质强化,囊变显著者可呈多环样不规则强化。
, http://www.100md.com
    转移瘤是成人小脑半球最常见的肿瘤[7],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单发性小脑转移瘤,瘤内常有多发灶性坏死灶,CT扫描时呈等、低混杂密度,MR扫描呈不均质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以呈不规则斑片状强化,与室管膜瘤相似,鉴别诊断有时比较困难,以下4点对两者鉴别有参考价值:(1)肿瘤实质部分有钙化时应考虑室管膜瘤,因为转移瘤钙化罕见;(2)小脑转移瘤多数幕上同时有转移瘤存在,应注意观察,另外,检查肺或其他部位有无原发灶常能提供决定性信息;(3)转移瘤发病年龄比较大,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室管膜瘤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中青年;(4)转移瘤和室管膜瘤均常呈不规则斑片状强化,但室管膜瘤强化程度常较轻,而转移瘤常呈显著强化。

    室管膜瘤位于桥小脑角区时主要应与听神经瘤鉴别。本组资料有1例位于桥小脑角,其影像学表现与大的听神经瘤多灶性坏死囊变非常相似,因为桥小脑角肿瘤以听神经瘤最常见,一般很少能想到室管膜瘤的可能。仔细分析本组误诊为听神经瘤的病例,笔者认为在CT和MR扫描时观察肿瘤与内听道或听神经的关系对鉴别有帮助,若肿瘤不以内听道或听神经为中心生长时应考虑到室管膜瘤的可能性。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鱼博浪(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影像中心 710061)

    张明(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影像中心 710061)

    罗琳(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影像中心 710061)

    王世捷(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影像中心 710061)

    朱丽萍(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影像中心 710061)

    参考文献:

    [1]Swartz JD, Zimmerman RA, Bilaniuk LT.Tomography of intracranial ependymomas. Radiology, 1982, 143:97-103.
, 百拇医药
    [2]文明, 张克随, 程耀炎, 等.后颅窝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附153例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 11:203-207.

    [3]李建生, 张建良, 禹晖, 等.后颅凹占位性病变CT影像学探讨.中国肿瘤临床, 1995, 22:880-883.

    [4]鱼博浪, 王世捷, 张明, 等.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和MR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 31:765-769.

    [5]Osborn AG.Diagnostic neuroradiology.St Louis: Mosby, 1994.566-571.

    [6]杜晓平, 赵建新, 唐笑先.小脑幕下肿瘤的CT诊断.山西医药杂志, 1997, 26:226-227.

    [7]鱼博浪, 郭佑民, 张明.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61-16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