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0686
潜生体定植的原位观察技术研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丛延广 刘俊康 袁泽涛 徐启旺

     摘要 对小鼠结肠组织原位标本进行潜生体定植的实验研究。染色采用美蓝初染后,高锰酸钾复染的方法。方法简便、有效。

     关键词:潜生体 定植 染色

    细菌在组织表面的定植是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础[1], 我们在研究潜生体定植的工作中,建立了组织铺片染色法,采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原位标本上的潜生体,能够较好地反映潜生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现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20只(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

    1.2 抗生素 西力辛(Glaxo, England), 用于诱导潜生体,经过预试确定剂量为0.2ml×1mg/ml,经腹腔注射。
, 百拇医药
    1.3 染色液 0.1%美蓝水溶液,0.1%高锰酸钾水溶液。

    1.4 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西力辛,剂量采用0.2ml×1mg/ml,每天1次,连续5天。停止注射后5天,处理如下:

    将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解剖后取回盲部肠段,剪为两段。一段依Costerton的方法染色观察,将肠段纵向剪开,在无菌PBS中充分漂洗6次,以洗去未定植菌,然后用锐匙轻刮组织内表面,涂片,经革兰染色,光镜观察。

    另一段依新法处理,用尖嘴镊子小心地将肠段浆膜层撕去,然后将肠段纵向剖开,在无菌PBS缓冲液中漂洗6次,以除去未定植的细菌。然后将肠片粘膜面向上平铺于玻片上,于紫外灯下干燥4h左右。

    取已干燥好的肠片标本,加适量0.1%美蓝水溶液浸没全部标本2min,再以PBS缓冲液洗去美蓝染料,此时标本被染成蓝色。加0.1%高酸钾水溶液刚好浸没全部标本,15sec后迅速以PBS缓冲液冲洗,此时标本呈黄绿色,如果颜色还偏蓝,则重复上一操作,直到颜色合适。于室温晾干,油镜下观察。
, 百拇医药
    2 结果与讨论

    同样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Costerton法处理标本刮下的组织细胞和细菌是杂乱无序的,完全不能体现二者关系,而且群集结构也因易被破坏而少见。新法则能较多地见到成团或成排有序排列的群集结构,群集细菌与组织细胞的关系亦表现的比较明显(见图1,图2)。

    图1

    图2

    依据Costerton关于定植过程三阶段的观念[2],即:①细菌表面的配体与组织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②细菌分泌糖包被使其与组织细胞紧密粘附;③经过分裂繁殖形成一个群落,胞外糖使其牢固地粘附在一起。因此散在的菌体并不能被认为是定植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判断潜生体定植的标准:①潜生体以群集方式存在于组织细胞表面。②潜生体排列比较整齐有序。

    由于对细菌定植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从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早期对细菌定植的研究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培养出来的细菌是否是定植的细菌,在病因的确定上有重要的差异,只有定植的细菌才是真正的病原[3]。定植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细菌分离法,如将小鼠经口灌胃细菌停止后,连续做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来确定被研究的细菌是否定植。也采用肠组织漂洗匀浆并培养,对定植的细菌进行定量[4]。这些方法操作复杂,并缺乏定植的形态学指标。80年代初,JM.costerton把定植了细菌的组织经适当漂洗后,用锐匙轻刮组织表面,涂片并计数培养,较以前方法简便且有效[5]。但该法由于不是原位观察而不能够确定定植菌群之间 ,定植菌群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组织铺片染色技术比Costerton法略复杂一些,特别之处在于美蓝染色后用0.1%的高锰酸钾处理,以使定植菌呈现黑褐色,而组织为黄绿色,对比度较好。但高锰酸钾溶液处理过程需比较慎重,时间长了短了效果都不好,需要一定的经验。该染色法的原理并不清楚,可能与高锰酸钾对组织和细菌的氧化作用存在差异有关。此方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受检细菌有较特殊的形态,也可应用于细菌对无菌动物定植情况的检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9370008

    作者简介:丛延广(1973-),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细菌潜生体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单位:丛延广(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波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

    刘俊康(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波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

, 百拇医药     袁泽涛(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波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

    徐启旺(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波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

    参考文献

    [1]RAPHAEL CY, et al. Microbial colonization of human ileal conduit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4,48:1159.

    [2]COSTERTON JM. Bacterial biofilm in nature and diseases[J]. Ann Rev. Microbiol, 1987,41:435.

    [3]COSTERTON JM, GEESEY GG, CHENG KJ. How bacteria stick[J]. Scientific American, 1978,238(1):86.
, http://www.100md.com
    [4]BORRIELLO SP, et al. Mucosal association by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 hamster gas trointestinal tract[J]. J Med Microbiol, 1988,25:191.

    [5]COSTERTON JM, NICKEL JC, LADD TI. Suitable methods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freeliving and surface-associated bacterial populations[C]. From, Poindexter JS and Leadbetter ER. (ed.) Bacteria in nature. vol.2, Plenum Publishing Corp.198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