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1692
痢疾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李凤云 孙阳 唐素兰 汪万英 王朝夫 姚敏

     摘要 人工诱导痢疾杆菌D15为稳定L型,比较原菌、L型菌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的差异。发现L型菌除形态、染色、生长特性与原菌不同外,尚伴有部分生化反应的消失、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对小鼠的致病力减弱,回复菌则与原菌相同。结果表明痢疾杆菌D15L型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与原菌均有差异。

     关键词:痢痢杆菌 L型菌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细菌在体内外一定条件下可失去或部分失去细胞壁成为L型,L型菌许多性状均与原菌不同,了解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有助于识别这种变异菌,以防感染漏诊。本文将肠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痢疾杆菌人工诱导为稳定的L型,观察其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痢疾杆菌D15由福建医科大学提供。D15L型由本室参照文献[1]诱导稳定与回复。

    1.2 培养基 中国兰平板、自制的肠道杆菌L型平板及增菌肉汤。

    1.3 生物学性状观察 原菌的生化反应按常规法进行,L型菌生化反应管由本室配制。药敏试验采用K-B法。

    1.4 致病性研究 将原菌、L型菌分别配制成10亿/ml菌液,用灌胃法感染C57BL/6小鼠。实验动物分为三组:A组10只,每次每只灌入原菌0.5ml;B组10只,每次每只灌入L型菌0.5ml;C组10只,每次灌入生理盐水0.5ml。感染后每天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于第10天将动物全部处死,取死亡小鼠的肠、胃、心、肝、肺、肾、胆囊等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2.1 原菌、L型菌、回复菌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痢疾杆菌D15在羧氨苄青霉素作用下24代基本稳定,稳定L型株经肉汤增菌传代4次回复为原菌称回复株。三者的生化反应、药物敏感性及抗原性结果见表1、2。

    表1 原菌、L型菌及回复菌生化反应结果

    原菌

    L型菌

    回复菌

    葡萄糖

    +

    -

    +
, 百拇医药
    乳糖

    -

    -

    -

    甲基红

    +

    -

    +

    靛基质

    -

    -

    -

    硝酸盐还原

    +
, 百拇医药
    +

    +

    尿素分解

    -

    -

    -

    表2 原菌、L型菌及回复菌药敏结果

    原菌

    L型菌

    回复菌

    链霉素

    14

    -*
, 百拇医药
    14

    氯霉素

    16

    -

    -

    痢特灵

    28

    16

    24

    丁氨卡那

    26

    14

    20

    诺氟沙星
, 百拇医药
    26

    17

    22

    环丙沙星

    40

    24

    32

    氨苄青霉素

    40

    -

    38

    注:*为无抑菌环

    上述结果显示痢疾杆菌变为L型后,其生化性状、对药物的敏感性均发生改变,而回复株性状则与原菌基本相同。
, 百拇医药
    2.2 致病性观察 原菌、L型菌灌胃感染小鼠后24h相继出现精神不振、耸毛、畏缩不食等全身症状,B组较A组症状出现稍晚,症状较轻,A、B两组均未出现腹泻。C组无异常。

    感染后48hA组小鼠开始死亡,B组于72h开始死亡,至第10天,A组死亡6只,B组死亡4只,C组无一死亡。死亡小鼠解剖可见肠充血水肿、积液。A组2只,B组1只见有肝充血。

    取死亡小鼠的心、肝、脑、肺、肾、肠组织切片病理检查,见A、B两组均有肠粘膜下间质性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结节形成(图1)。B组一例见有胆囊上皮细胞瘤样增生。A、B两组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的组织学改变。

    图1 痢疾杆菌L型感染小鼠表现

    (有肠粘膜下间质性炎,淋巴细胞、单核细

    胞浸润,淋巴结节形成 HE染色 10×20)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3.1 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治疗不当常转为慢性,慢性菌痢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研究表明慢性菌痢的发生可能与细菌在抗生素等作用下转为L型有关。本文结过果显示痢疾杆菌L型变后生物学性状亦发生改变,按常规方法难以分离与鉴定,这是慢性菌痢不易找到病原的原因之一。

    3.2 动物实验表明痢疾杆菌原菌及L型均有致病性,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肠道为粘膜下间质性炎,无腹泻症状,说明这些症状主要是内毒素所致。从两组动物的发病、症状及死亡时间上看,L型的致病性较原菌弱,亦即L型菌产毒量较原菌少,这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2,3]

    3.3 肿瘤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公认的许多病毒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近年来,随着细菌L型研究的深入,已发现L型菌的许多特点与病毒相似,如缺壁或无壁、引起间质性炎等。更有人用免疫组化或DNA杂交法证实了某些肿瘤的DNA中整合有某些细菌L型的DNA,因此提出细菌L型可能亦是致癌的原因之一。本文用细菌型及L型同时等量感染小鼠,结果L型组有一只小鼠发生胆囊上皮细胞瘤样增生,这为细菌L型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又提供了一个证据,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更有力的证据。
, 百拇医药
    基金项目:本科题受安徽省教委资助,基金编号:95JL0102

    作者简介:李凤云(1948-),女,微生物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导,从事细菌L型致病机理的研究。

    作者单位:李凤云(蚌埠医学院 微生物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03)

    孙 阳(蚌埠医学院 微生物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03)

    唐素兰(蚌埠医学院 微生物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03)

    汪万英(病理学教研室)

    王朝夫(病理学教研室)

    姚 敏(病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黄谷良,林特夫,郭秉兰,等.细菌L型与疾病[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2]夏佩莹,李凤云.致病性大肠杆菌L型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85,5:188.

    [3]宋秀宇,林特夫,黄谷良.伤寒杆菌L型致病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9,14:225.

    [4]徐淑秀,张世馥,蒋玉梅.鼻咽癌与抗酸菌L型感染及癌基因表达的关系[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10(4A):35.

    [5]汪万英,何杰,姚敏,等.原位杂交检测子宫内膜中金葡菌L型DNA[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4A):3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