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500269
经食管电复律转复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1期
     郑方胜 蔡尚郎 沃金善 范洪亮

     关键词:经食管电复律 心房扑动1 临床资料及结果

    1996年6月~1998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研制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电复律转复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共40例。40例为随机选择,房扑发作26±13.8(3~6个月)天,应用药物治疗3天以上未能复律。各病例选择的药物及剂量均不同,多选用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2±11.5(15~72)岁。器质性心脏病28例,其中冠心病1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原因不明者12例。

    食管电极与设备:导电球囊电极导管为自行设计研制。该导管为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球囊,其外表面涂以导电材料。每个球囊膨胀后表面积为22 cm2。电复律仪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CARDIOLIFE仪,既可电复律又可心电图示波及记录。在电复律时将CARDIOLIFE仪上的除颤正、负电极分别与导电球囊的远、近端电极相连。
, 百拇医药
    患者于电复律当日禁食早餐,将导电球囊电极抽瘪自鼻孔插入。当描记到尖锐、正负双向振幅较大的P波及QRS波群呈QS或Qr形时,再将导管下插3 cm使两球囊电极正好位于食管靠近心房的部位,将球囊电极与除颤仪电极连接,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电复律能量首次采用20 J,如不成功再加10 J行第二次放电。40例房扑共进行44次放电。首次放电后36例转为窦性心律,4例转为心房颤动。第2次用30 J放电,4例心房颤动者中2例转为窦性心律。共38(95%)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平均电复律能量21.67±4.11 J。2例转为心房颤动者因原发病重,转为心房颤动后心室率较房扑时降低,症状改善而未再复律。本组未见并发症。除电复律的瞬时病人有不自觉的四肢抽动外,未见其他不适。

    2 讨论

    以往曾有报道经食管直流电复律,但未能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一种合适有效及稳定的食管电极电复律系统。以往经食管电复律的电极多为未改良或改良的金属环电极。该电极硬度大,自鼻孔插入困难,因而限制其表面积不能过大,与食管接触面积亦小,放电时电流接触心脏的面积较小,导致放电阈值增高、能量增大,对心肌的损伤加大,病人感到明显的疼痛与不适。笔者设计研制的导电球囊充气膨胀时表面积较常用的金属环增大40~50倍,这保证了球囊电极与食管及心脏紧密相贴,降低与了组织间的阻抗,电复律时电流能顺利通过心脏,最终减少了电复律的能量,降低了电复律的阈值,达到低能量电复律的目的。40例经食管电复律者均未用麻醉及镇静剂,除了放电瞬间患者有不自觉地四肢抽动外,余未见其他情况。电复律后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亦无食管并发症状。本文结果提示经食管电复律较以往经胸电复律具有低能量、不需麻醉、转复成功率高等优点。本法的缺点是导电球囊导管较普通金属环电极粗,个别患者自鼻腔插入较困难。另外本法食管电复律的起始选择的最低放电能量偏大,若将起始能量降低,如从5或10 J(甚至更低)放电能量开始,其平均电复律能量可能会更低,效果会更好。

    作者简介:郑方胜(1954— ),男(汉族),山东省胶州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专业特长为心脏电生理。

    作者单位:郑方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青岛 266003)

    蔡尚郎(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青岛 266003)

    沃金善(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青岛 266003)

    范洪亮(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青岛 2660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