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505047
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http://www.100md.com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年第3期
     卢伟杰 余楠生 林志雄 卢永辉

     摘 要 目的 探讨单独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IPC)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1997年10月~1998年8月对40例下肢手术患者使用IPC预防DVT。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例,髋滑动加压鹅头钉术12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4例。术前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DVT,术后开始使用IPC,术后当天持续使用IPC 8小时,术后第1天起每隔6小时使用IPC一次,每次2小时,直至出院,整个疗程至少14~21天,术后第7天行患侧下肢静脉造影了解有否DVT。结果 40例下肢手术中有4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10%。有症状的DVT 1例,无症状的DVT 3例。4例均无肺栓塞症状,出院前行肺通气/灌注扫描未见肺栓塞。结论 IPC能明显减少下肢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对DVT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 百拇医药
    关键词:周期性充气加压 预防 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若未行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约有50%机会出现DVT。近端DVT是肺栓塞的主要来源,致命的肺栓塞发生率为2%~3%。1997年10月~1998年8月,我们对4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现将结果及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无血栓病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及髋滑动加压鹅头钉手术患者共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9~90岁,60岁以上31例。骨性关节炎13例,强直性脊椎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髋臼发育不良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1例有肺癌病史。40例分三组进行,髋滑动加压鹅头钉术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例(3例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4例。其中全身麻醉27例,硬膜外麻醉13例。三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7±17)岁,(66±3)岁,(74±10)岁;男女比例分别为13/11、1/3及6/6;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0±23)分钟,(144±31)分钟,(125±7)分钟;平均输库血量分别为(467±261) ml,(225±171) ml,(467±305) ml;术后自体血回输量分别为(377±29) ml,(475±65) ml,0 ml。人工关节以骨水泥固定11例,非骨水泥固定12例,混合固定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双下肢无DVT[1]
, 百拇医药
    手术时术侧肢体消毒后以弹力袜套覆盖,仅暴露手术切口。除1例行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者取仰卧位、髋关节外侧手术入路外,其余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均取侧卧位、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滑动加压鹅头钉术者取仰卧位、大腿上外侧手术入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前正中手术入路。

    2 方法

    术后即予患者行双下肢IPC。我们使用六腔式阶梯序贯加压的IPC装置(美国Kendall公司的SCDTM系统),该系统包括六个腔室,四个在小腿上,两个在大腿上,膝关节处为不可充气部位。充气加压时序贯地从踝、小腿至大腿加压,使下肢的压力成阶梯状(踝部压力最高,大腿的压力最低),有效地促进肢端静脉回流。迅速加压11秒能使下肢深静脉排空,减压60秒使静脉完全重新充盈。术后当天持续使用IPC8 小时,术后第1天起每隔6小时使用IPC一次,每次2小时,直至出院,整个疗程至少14~21天。术后第7天行术侧下肢静脉造影以确定有否DVT。
, 百拇医药
    手术伤口均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虽然术后常规抬高患肢,术后第1天有37例患者出现患肢水肿。一般在松解弹性绷带后1~2天内完全消退。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者,术后患肢水肿在松解弹性绷带后仍不消退,第3天出现皮肤潮红,胀痛不适,即行下肢静脉造影,发现小粗隆内侧股静脉笔尖状狭窄(图1)。

    图1 术后第3天静脉造影显示,小粗隆内侧股静脉笔尖状狭窄

    Fig.1Three days of postoperative venography showed a constriction of the proximal femoral vein which near lesser tuberosity

    3 结果

    40例下肢手术中有4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10%。有症状的DVT 1例,无症状的DVT 3例。4例均无胸痛、气促等肺栓塞症状,出院前行肺通气/灌注扫描未见肺栓塞。3例无症状者发现DVT后即予以抗凝及祛聚治疗。1例有症状者先予溶栓和祛聚治疗,再行抗凝治疗,2个月后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显示狭窄段深静脉复通良好(图2)。本组40例均未发现伤口及其他部位出血。
, 百拇医药
    本组患者均随访2个月,未发现迟发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亦无肺栓塞症状。

    图2 治疗2个月后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狭窄段静脉复通良好

    Fig.2 Two months after treatment,venography showed that the constricted vein was re-opened greatly

    4 讨论

    DVT的发生与血管内膜内皮细胞损伤、静脉淤血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手术对组织及其他血管的损伤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使血中凝血因子增多,血液凝固性增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近端股静脉常发生变形,静脉变形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血液停滞,从而引起静脉血栓形成。术中、术后患者卧床,肢体的活动受限导致静脉泵功能丧失,使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静脉过度扩张,这种静脉的过度扩张是引起术后DVT的一个重要因素。
, http://www.100md.com
    许多学者不但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上做了有益的探讨,而且在DVT的预防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Colwell等和Hull等[2、3]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者分别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及小剂量华法令预防DVT,明显降低了DVT发生率。但使用这些抗凝剂时外科医生应经常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剂量,并且有1.5%~5.0%大出血的危险性[3]。因此,IPC预防DVT越来越受到重视。Mark等和Woolson等[4、5]报道对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者单独使用IPC预防DVT,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IPC能预防DVT,首先是由于IPC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淤血状态,促使淤血静脉排空。而下一个减压阶段使血液充分回流,并由于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防止血栓形成。Flam等[6]做的一组研究发现,使用及大腿长IPC能使下肢静脉排血量增加23%,血流速度增加(77±35)%,在充气加压期间血流速度有短暂时间为零,提示静脉完全排空。Wuh等[7]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使用超声多普勒探测5例患者股静脉,当髋关节向内或向外转动超过45°时,股静脉血流减缓甚至停止流动。而当术侧下肢使用及大腿长度IPC时,4/5患者的股静脉血流通过扭曲的血管。
, 百拇医药
    IPC能预防DVT的另一个机制是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无论正常人或有静脉血栓的患者,使用IPC后即能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减少了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1(plasi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使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活性增加所致[8]。Jacobs等[9]研究显示,使用压力梯度IPC后血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显著增加,tPA-PAI复合物也显著增加,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缩短,PAI-1也明显减少,股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停用IPC后上述结果迅速回复到原来水平。因此,使用IPC能引起血流动力学及纤溶系统迅速及短暂的改变。故IPC能增加纤溶活性,但不会导致术后出血的危险性升高。

    本组40例患者,术后每天使用IPC 8小时,DVT发生率仅为10%,说明IPC能明显降低下肢手术DVT的发生率,对DVT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此外,本组患者DVT低发生率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者例数较少(24例),年龄相对较年轻。高龄是DVT的另一个高危因素,当患者达到或超过75岁时,DVT的发生率明显增加[5]。②髋滑动加压鹅头钉术组使用硬膜外麻醉居多(12例中有10例),术后继续经硬膜外管给药镇痛。硬膜外麻醉能增加下肢血流量,并使下肢血流平缓,减少血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冲击而降低DVT的发生率;硬膜外麻醉与IPC联合使用能协同发挥IPC预防DVT的效能[5]。③手术过程中使用弹力袜套,对静脉过度扩张有一定的限制作用。④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其静脉泵早日恢复。
, 百拇医药
    本组病例中缺乏对照组是基于DVT在骨科大手术中的高发病率及严重危害性。尽管如此,与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报道的术后DVT发生率相比,本组病例DVT发生率明显降低。

    研究结果显示IPC具有明显预防DVT的效果,且无抗凝剂的并发症,可在DVT高危患者中使用。

    作者单位:卢伟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广州,510120)

    余楠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广州,510120)

    林志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广州,510120)

    卢永辉(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广州,510120)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曲 明,于永山,张培华,等.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检测与修复材料选择的研究.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9;13(2):65

    2,Colwell CW,Spiro TE,Trowbridge AA,et al.Use of enoheparin,a 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elective hip replacement.A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efficacy and safety.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3

    3,Hull R,Raskob G,Pineo G,et al.A comparison of subcutanous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with warfarin sodium for prophylaxis against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hip or knee implantation.New Eng J Med,1993;329:1370
, http://www.100md.com
    4,Mark J,Pidala M D,Duane L,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n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Surg Gynecol Obste,1992;175:47

    5,Woolson ST.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prophylaxis for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J Bone Joint Surg(Am),1996;78:1735

    6,Flam E,Berry S,Coyle A,et al.Blood-flow augmentation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systems used for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rior to surgery.Am J Surg,1996;171(3):312
, http://www.100md.com
    7,Wuh HCK,Woolsen ST,McCrory DW.Intraoperative ultrasonic measurement of common femoral venous blood flow dur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Trans Orthop Res,1989;14:423

    8,Comerota AJ,Chouhan V,Harada RN,et al.The fibrinolytic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Mechanism of enhanced fibrinolysis.Ann Surg,1997;226(3):306

    9,Jacobs DG,Piotrowski JJ,Hoppensteadt DA,et al.Hemodynamic and fibrinolytic consequences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Preliminary results.J Trauma,1996;40(5):7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