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501373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丝裂霉素和5-氟脲嘧啶的腹腔化学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0年第7期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丝裂霉素和5-氟脲嘧啶的腹腔化学治疗

    苏健 董贵珉 单远洲 刘智华 胡立平 郑自强 王正选

    摘要 目的:减少中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率。方法:术后将患者随机分成腹腔化疗组(观察组)和静脉化疗组(对照组),观察组52例,将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6~10mg/m2和5氟脲嘧啶(5-flourouracil,5-Fu)1~1.5g/m2加入按20ml/kg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中,经左右下腹穿刺置管灌注腹腔。对照组53例,用MMC 4~6mg/m2+NS 20~30ml静脉注射及5-Fu 0.75~1g/m2+5%葡萄糖注射液(glucose solution,GS)500ml静脉点滴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腹腔内复发例数2/11,χ2=6.92,P<0.01,肝转移例数0/7,χ2=7.36,P<0.01,近期死亡人数0/12,χ2=13.29,P<0.005,恶心呕吐反应例数14/53,χ2=60.70,P<0.005,口腔炎例数0/7,χ2=7.36,P<0.01,肝肾功能损害例数0/13,χ2=14.56,P<0.005,3年以上无瘤存活例数分别为18例及8例,χ2=5.37,P<0.05。结论:对该类患者术后采用MMC+5-Fu腹腔化疗在减少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方面,近期疗效优于静脉化疗,且毒副作用小于静脉化疗。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丝裂霉素C 药物治疗 肿瘤

    1995年3月至1997年8月,对我院手术切除后的中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5氟脲嘧啶(5-flourourcil,5-Fu)行腹腔化疗,并观察该治疗方法在减少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方面的近期效果、毒副作用和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列入本资料①中晚期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者,并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术后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②术中未发现有肝转移或术中发现有肝转移但已切除者。③术前未行化疗,放疗及免疫基因治疗者。④采用统一临床分期,术后采用统一的MMC+5-Fu方案未中断治疗和改变方案者。⑤术前、术后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者。⑥未失访者。符合上述条件者,共105例。其中腹腔化疗组(观察组)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52.3岁。静脉化疗组(对照组)53例,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5岁。2组患者手术及病理情况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与临床病理情况(例)

    肿瘤类型

    总例数

    手术

    根治

    姑息

    切除

    临床分期

    病理诊断

    观察组

    胃癌

    34

    19
, http://www.100md.com
    15

    Ⅱ期2例

    Ⅲa-b期25例

    Ⅳ期7例

    腺癌29例

    低分化腺癌5例

    结直肠癌

    16

    13

    3

    B期1例

    C1-2期12例
, 百拇医药
    D期3例

    腺癌Ⅰ级3例

    Ⅱ级9例

    Ⅲ级4例

    肝癌

    1

    0

    1

    Ⅱ期1例

    肝细胞性肝癌

    胰腺癌

    1

    1
, 百拇医药
    0

    Ⅱ期1例

    胰腺导管细胞癌

    对照组

    胃癌

    37

    23

    14

    Ⅱ期4例

    Ⅲa-b期 27例

    Ⅳ期6例

    腺癌34例

    低分化腺癌3例
, http://www.100md.com
    结直肠癌

    13

    11

    2

    B期2例

    C1-2期9例

    D期2例

    腺癌Ⅰ级4例

    Ⅱ级8例

    Ⅲ级1例

    肝癌

    2

    0
, http://www.100md.com
    2

    Ⅱ期1例

    肝细胞性肝癌

    胰腺癌

    1

    0

    1

    Ⅱ期1例

    胰腺导管细胞癌

    注:两组临床分期,胃癌采用1985年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结直肠癌采用1978年中国改良Dukes分期,肝癌采用上海肝癌协作组分期,胰腺癌采用美国癌症协会TNM分期。

    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MMC+5-Fu方案,术毕关腹前置硅胶管1根于肿瘤切除部位或附近,戳孔引出体外夹管,关腹时将含MMC 6~10mg/m2(体表面积)+5-Fu 1~1.5g/m2生理盐水500ml灌入腹腔。术后第5天起,每天使用含5-Fu 1~1.5g/m2生理盐水(按20ml/kg用量),经置管半小时内灌注完,连续4天,完成第一疗程化疗,次日拔管。术后3月内,每半月行一个疗程化疗,每疗程首日采用MMC+5-Fu配伍,余者使用5-Fu单剂,MMC及5-Fu剂量同前。生理盐水容量按20ml/kg使用,连续5天为一疗程。术后3个月至1年,每月一个疗程,后每两月一个疗程至术后2年,总疗程共计21个疗程,结束腹腔化疗。从第2疗程起使用深静脉置管器或静脉穿刺套管针,局麻下无菌操作经左右下腹常用穿刺点置管于腹腔内,每次灌注后,嘱患者反复改变体位,促进药液弥散,每疗程结束后次日拔管,出现相关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对照组,采用MMC+5-Fu方案,术中证实诊断后,使用含MMC 4~6mg/m2+5-Fu 0.75~1g/m2生理盐水40~60ml静注,术后第1天起每天使用5%GS 500ml+5-Fu 0.75~1g/m2静滴,连续4天完成第一疗程化疗,术后每月一个疗程至1年,以后每2个月一个疗程至术后2年,总疗程共计18个疗程,结束静脉化疗。每疗程首日采用MMC+5-Fu配伍,余日使用5-Fu单剂,连续5天为一疗程,出现相关毒副作用给予相应处理,严重者适当延长化疗间隔期,或减少用药剂量,并给予升白能或成份输血等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术后每2~4个月行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抗原(CA19-9)等测定,及B超或CT、X线钡餐或纤维内镜检查,至术后2年。正常者每6个月检查一次至术后3年,每次化疗前后需查血常规。
, http://www.100md.com
    3.近期疗效判定标准:参照WHO化疗效果评价指标,肿瘤大小以术后有无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为指标,血清学检查以CEA、AFP、CA19-9等为指标,结合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恶化。①显效:术后血清学检查正常,无瘤健存3年以上并坚持正常工作含60岁以上生活自理者。②有效:术后血清学检查正常,无瘤健存3年以下,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或术后2年以上出现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不论现在是否存活。③无效:术后半年至2年内血清学检查增高或出现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者,不论现在是否存活。④恶化:术后半年内血清学检查增高或出现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不论现在是否存活。

    4.统计学处理:χ2检验。

    结果

    一、化疗例数和疗程

    观察组:52例共行993个疗程化疗,平均19.1疗程,共灌注4965次。对照组:53例共行928个疗程化疗,平均17.5疗程,共静脉滴注4640次。
, http://www.100md.com
    二、存活时间和生存质量

    观察组:目前患者全部存活,其中存活3年以上者18例,2年以上者25例,3年以上无瘤存活18例,发现腹腔内复发2例,肝转移0例。治疗期间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自理者46例,按上述疗效标准,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恶化0例。对照组:目前存活41例,死亡12例,其中存活3年以上8例,2年以上21例,3年以上无瘤存活8例,发现腹腔内复发11例,肝转移7例,远处转移7例,治疗期间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自理者33例,治疗效应按上述标准评估,显效8例,有效27例,无效15例,恶化3例。两组相比,术后腹腔内复发2/11,χ2=6.92,P<0.01,差异有显著性。肝转移0/7,χ2=7.36,P<0.01,差异有显著性。3年内死亡例数0/12,χ2=13.29,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3年以上存活数18/8,χ2=5.37,P<0.05,差异有显著性。3年以上无瘤生存数18/8,χ2=5.37,P<0.05,差异有显著性。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例数46/33,χ2=9.67,P<0.005,差异有显著性。
, http://www.100md.com
    三、化疗毒副作用及处理

    观察组:出现腹胀45例,恶心呕吐14例,腹痛5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损伤性出血(腹壁下血管损伤)1例,化学性腹膜刺激性征1例,无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口腔炎病例。无吻合口瘘、胃肠出血、肠梗阻、肠穿孔、腹腔内感染、周围静脉炎、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相关毒副作用多无需处理,部分恶心呕吐者,给予灭吐灵肌注可缓解,无特殊用药或使用血制品。对照组:全部53例有恶心呕吐及周围静脉炎,口腔炎7例,白细胞减少44例,血小板减少20例,肝肾功能损害13例,胃肠出血2例,恶心呕吐者均需灭吐灵治疗,17例加用枢复宁,38例因骨髓抑制加用升白能和成份输血。两组相比,恶心呕吐例数14/53,χ2=60.70,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骨髓抑制例数0/44,χ2=74.31,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口腔炎例数0/7,χ2=7.36,P<0.01,差异有显著性,肝肾功能损害例数0/13,χ2=14.56,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百拇医药
    讨论

    一、腹腔化疗的科学依据

    手术切除仍是治疗中晚期消化系癌的主要方法,但术后较高的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率,是导致该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关腹腔化疗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腹腔化疗药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区域的特点,治疗时,腹腔内药物浓度为血浆浓度的400倍,腹膜表面较血液高300~2200倍,组织中肝脏浓度最高,胃结肠次之[1]。腹膜的廓清能力占全身廓清能力的1/10,故腹腔内给药大大提高了腹腔内抗癌药物浓度,并延长了作用时间,对残留癌细胞,小癌灶起到更强的杀灭作用。同时药物经门脉系统吸收入肝,并经肝脏代谢后入体循环,增强了对经门静脉转移入肝的癌细胞、小癌栓和由门静脉分枝滋养的小癌灶的杀灭作用,且对全身毒副作用小,使增加给药剂量、联合用药和提高疗效成为可能。术后早期腹腔化疗,药物同时也杀灭腹腔内炎症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生长因子的释放,阻断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不干扰吻合口及切口愈合,不会引起胃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资料观察组,术后早期采用MMC+5-Fu行腹腔化疗,在提高术后3年无瘤生存、减少术后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降低近期死亡率及无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和相关胃肠并发症方面的近期疗效,证实了上述观点。
, 百拇医药
    二、术后腹腔化疗时机及置管方法、材料选择

    我们认为应在术后早期行腹腔化疗,因为任何化疗方式的最佳疗效见于肿瘤形态的最小阶段,术后早期该类患者肿瘤负荷最小,腹腔粘连最少,应是用药的最佳时机,且术后脱落的残留癌细胞在腹膜创伤后易种植,同时纤维素样渗出,易使其受到保护而逃避宿主防御机制的攻击,此时用药使具有高度复发危险的切除部位和腹膜表面几乎全部浸浴在药液中。本资料观察组术后1周内开始腹腔化疗,并未出现不良毒性反应、切口愈合不良及相关胃肠并发症。有学者主张采用永久性皮下埋泵的置管方式给药,但国外有报告所引起的肠穿孔、肠梗阻、导管堵塞、腹腔内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达7%~20%[2]。本资料观察组术后采用深静脉置管器或静脉穿刺套管针经左右下腹穿刺置管,除1例穿刺部位感染和1例损伤性出血外,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术后穿刺置管简单安全,且价廉实用。

    三、腹腔化疗溶液容量问题及药物选择
, http://www.100md.com
    腹腔化疗时应使抗癌药液充分弥散腹腔,这就必须有一定的溶液量配合,国外学者认为应达到1.8~2L,但国内外人种有差异,我们曾对100例因各类疾病行中上腹部手术者术毕测定腹腔容量,结果证明腹腔容量为20ml/kg左右[3]。本资料观察组溶液容量按20ml/kg提供,证明1L左右溶液为有效容量,且腹腔化疗时通过不断变换体位,使药液克服流动阻力而弥散腹腔,达到有效治疗目的。本资料观察组采用MMC+5-Fu联合用药是因为两药对消化系癌疗效肯定,抗癌谱广、毒性较小、药源广泛,在腹腔内药代动力学特点较好,且通过联合用药能达到增加疗效不增加毒性,减轻毒性而不减低疗效的目的,减少和延缓耐药性的发生。但应注意因药物剂量过大引起化学性腹膜刺激征的可能。

    总之,对中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采用MMC+5-Fu方案腹腔化疗,在减少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方面的近期疗效优于采用同一方案的静脉化疗,且毒副作用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委科技计划卫生项目基金资助(R9805)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苏健(335000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外一科)

    董贵珉(335000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外一科)

    参考文献

    1 冯国光,郁宝铭,周锡庚.腹腔化疗在防治胃肠道癌术后复发的作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720-721.

    2 程中,彭德恕.腹腔内化学疗法治疗腹腔内恶性肿瘤.普外临床,1991,6:160-165.

    3 苏健,刘智华,胡立平,等.腹腔容量测定与腹腔化学治疗药物溶液容量选择.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24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