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1期
编号:10501777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1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1期
     作者:谭志贤 李锐钦

    单位:谭志贤(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医院 523200);李锐钦(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 5230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1170 患者,女,7岁。因早上肢体无力,下午出现烦躁,哭闹,手指抽动而到本院就诊,按急性偏瘫给予治疗,一天后病情无改善而转送到东莞市人民医院住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对答正常,颅神经无异常发现,颈无抵抗,心、肺无异常体征,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侧腹壁反射减弱,左上肢肌力Ⅱ度,左下肢肌力Ⅲ度,膝反射减弱,右侧肢体正常,肌张力正常,克氏征、布氏征阴性,未引出病理神经反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7×109/L,N 0.94, L 0.04,RBC 423×1012/L, Hb 120 g/L。脑脊液检查:蛋白阴性;WBC 4×106/L,皱缩红细胞0.06;血钾4.66 mmol/L,血钠143.5 mmol/L,血钙4.3 mmol/L;红细胞沉降率13 mm/h,头颅CT提示脑梗死;钩螺旋转体凝溶试验;波摩拿型:1∶400阳性。入院诊断急性偏瘫,散发性脑炎?经给予抗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营养脑细胞药等治疗。第2天下午病情明显好转,上肢肌力明显增强,下肢能正常行走,但于第4天早晨肌力又明显下降,检查头颅CT提示脑梗死,追问病史曾有到农田玩水,考虑为钩端螺旋体感染,检查凝溶试验阳性,确诊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给予青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下肢肌力逐渐恢复正常,上肢肌力Ⅲ度,住院20 d家人要求出院,继续门诊治疗。

    讨论 本病为钩端螺旋体感染后造成的神经系统后发症,目前认为是钩端螺旋体损害血管引起,病理改变是脑底多发性大动脉炎。本病多见于儿童,一般在感染病原体后15 d或30 d出现以脑血管病变为主的脑损害。无明显急性期表现,常见为运动障碍,如偏瘫、失语,亦可有精神异常的改变,经过1 d至2周瘫痪达顶点,有的多次短暂发作或一侧未愈对侧又发作,然后瘫痪不再进展,逐渐恢复,以后遗下后遗症。由于本病易与散发性脑炎、脑血管意外及脑占位性病变混淆。作者认为,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地区,有接触疫水病史,出现以脑血管病变样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特别是有多次短暂发作和缓解,应及时作血清学检查确诊,本病亦因此而确诊。治疗主要是给予大量青霉素静脉滴入,用量及疗程则意见不一,另外可使用血管扩张药物,营养脑血管药物等综合治疗,以减少后遗症。本病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及妥当有关,且常有复发,并遗留后遗症,尤是肢体肌力较难恢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