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病理学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496253
双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0年第4期
     双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二例

    王毅

    关键词:乳腺;原发性淋巴瘤 例1女,22岁。双乳腺包块2个月于1997年6月入院。体检:左乳腺可扪及大小14 cm×10 cm质较硬包块,右乳腺扪及3 cm×3 cm质较硬包块,表面不光滑,边界清楚、活动,与皮肤、基底无粘连。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未见肿大。Annarbor临床分期:Ⅲse期。

    病理检查:左乳腺组织20 cm×15 cm×10 cm,在乳头下可见一个大小15 cm×10 cm×10 cm卵圆形包块,右乳腺包块卵圆形,大小2.0 cm×1.8 cm×1.5 cm,包块表面未见明显包膜,质地中等,切面灰白色,均质、湿润,似鱼肉样。镜下观察:双乳腺组织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弥漫性分布、中等偏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浸润乳腺小叶及脂肪组织,其中可见残留的萎缩的乳腺导管。瘤细胞核膜增厚,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可见1、2个小的或中等大小的核仁,胞质较多,嗜双色性,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2~4个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癌胚抗原(EMA)阴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CD20阳性,CD45RO阴性。

    病理诊断:乳腺原发性低度恶性粘膜淋巴瘤(左侧以生发中心细胞为主,右侧以生发中心母细胞为主)

    例2女,33岁。发现双乳腺包块1个月于1997年9月入院。体检:左乳房扪及10 cm×7 cm大小包块,右乳房扪及5 cm×4 cm大小包块,包块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偏硬,可活动,与皮肤、基底无粘连。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未见肿大。Annarbor临床分期:Ⅲse期。

    病理检查:左乳腺12 cm×10 cm×6 cm,在乳头下可见一个大小8 cm×5 cm×4 cm包块,右乳腺包块卵圆形,表面有包膜,大小4 cm×3 cm×3 cm,切面灰白色,均质、湿润、似鱼肉样。镜下观察:双乳腺组织结构被破坏,左侧代之以弥漫性分布、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浸润乳腺小叶及脂肪组织,胞质较少,核圆或卵圆,核膜较薄,染色质颗粒细,可见1、2个较小的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同时在瘤细胞间有多数体积较大、胞质丰富而透亮且吞噬有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均匀分布,构成“满天星”图像;右侧代之以弥漫性分布,中等偏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浸润乳腺小叶及脂肪组织,核的外形不规则、略呈三角形,核膜厚,染色质颗粒粗,可有小核仁,核分裂象少到中等量。双侧肿瘤细胞中可见残留的萎缩的乳腺导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EMA阴性,LCA和CD20阳性,CD45RO阴性。

    病理诊断:左侧乳腺原发性高度恶性BurKitt淋巴瘤,右侧乳腺原发性低度恶性粘膜淋巴瘤(生发中心细胞和生发中心母细胞混合性)

    讨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多位于一侧,1/4病例发生在双侧。临床表现为肿块呈无痛性,生长迅速。诊断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首先应排除淋巴结内及全身其他处恶性淋巴瘤的乳腺转移,其次应与乳腺髓样癌和假性淋巴瘤鉴别。主要根据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进行确诊。粘膜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属于高度恶性淋巴瘤,我们所报道的2例经3年的随访,例1患者至今仍存活,例2患者于1998年5月去世。

    作者单位:王毅(61007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