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504179
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年第6期
     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报告

    罗成旺 唐浏英 陈化新

    摘 要 目的 根据《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对全国41个出血热监测点进行常规监测,以掌握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 疫情资料主要来自各监测点的月报和年报报表,监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动物流行病学方法、血清学及病毒学诊断方法等。结果 1999年全国EHF监测点共发病12 930例,死亡135例,发病率为5.37/10万,病死率为1.04%, 与1998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1.47%,病死率增加了9.47%,临床诊断病例血清学符合率为67.25%,疫情漏报率为1.28%。从宿主动物监测结果看,监测点野外小兽总密度为7.46%,居民区小兽总密度为6.21%,其中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仍分别为野外和居民区内的优势鼠种。从主要宿主动物带病毒鼠指数看,1999年野外黑线姬鼠为0.032,居民区褐家鼠为0.031;黑线姬鼠春、秋季的带病毒鼠指数分别为0.026和0.020,褐家鼠春、秋季的带病毒鼠指数分别为0.028和0.036,褐家鼠带病毒鼠指数明显高于黑线姬鼠。结论 由于我国北方多旱少雨地区(特别是以家鼠型疫区为主的中、低疫区)近年来疫情上升幅度较大,重疫区的疫情有所遏制,提示:应加强对中、低疫区和非疫区的监测力度。
, 百拇医药
    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带病毒鼠指数;宿主动物;家鼠型疫区

    1999年,按照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关于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监测工作的布署,继续组织了全国41个EHF监测点进行了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的监测工作,现将全年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全国41个监测点的月报材料和年终监测总结。

    2.人间疫情监测方法:按常规监测方法,即由各个监测点每月对本地区固定监测地区(一般是高发病乡或镇)和所辖的整个行政地区进行监测,将获得的监测点的总人口数、发病数、死亡数、血清学核实和漏报调查等有关数据,于下个月底前用统一表格,报本部汇总。

    3.疫情血清学核实方法:全部或抽查临床诊断为EHF病人,采血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HF IgG抗体,或用ELISA捕捉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
, 百拇医药
    4.疫情漏报调查方法:每季度或半年,在居民区或门诊医院中抽查该病病例,并采血检查EHF抗体,将阳性者逐一与传染病报告卡或登记册核对,凡无传染病报告或登记者系为漏报,并统计漏报率。

    5.宿主动物监测方法:首先从EHF监测点中选出8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为宿主动物监测月报点(其中包括姬鼠型疫区、家鼠型疫区和混合型疫区)。这些监测点每月在野外和居民区内进行宿主动物监测,每月各不少于300夹次;其他非宿主动物监测点在每年3~4月份和9~10月份进行2次宿主动物监测,方法同上。各监测点对捕获的动物及时进行分类鉴定,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肺抗原和血清EHF IgG抗体,并将检测结果及时报本部汇总。

    结 果

    1.人间疫情监测结果:1999年全国EHF监测点共发生病例12 930例,死亡135例,发病率为5.37/10万,病死率为1.04%。

, 百拇医药     1999年度监测点的疫情与1998年(年发病率为5.45/10万,病死率为0.95%)相比,发病率下降了1.47%,病死率增加了9.47%,发病呈稳中有降的趋势。从监测点近10年的疫情资料看,疫情较重的属姬鼠型为主或混合型疫区近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图1)。但是,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地区的疫情(多以家鼠型疫区为主)在近年以成倍速度上升(图2),此外,属于姬鼠型为主的黑河市和沈阳市疫情也有所上升。

    从1999年全国EHF监测点季节发病情况仍可看出近两年的疫情比较平稳,本年度的疫情从整体上低于90年代的平均水平,10月~翌年1月的秋冬峰降幅较大,4~6月份的春峰则有所上升(图3),由此进一步说明,姬鼠型疫区比较稳定,家鼠型疫区的疫情则略有增强。

    2.血清学核实及漏报调查结果:共有29个监测点进行了血清学核实和(或)漏报调查工作。共检测临床诊断病例5 478例,占发病总数的38.05%,血清学符合率为67.25%。仅有11个监测点的符合率达到90%以上,说明监测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水平急待提高;漏报调查工作在日常监测中依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只有11个监测点进行了此项工作,漏报率为1.28%,需要加强这项工作,以提高疫情的准确性。t44901.gif (2453 bytes)
, 百拇医药
    图1 混合型及姬鼠型为主的高发疫区的EHF流行趋势t44902.gif (2760 bytes)

    图2 北方干旱少雨地区的EHF流行趋势t44903.gif (2252 bytes)

    图3 1999年EHF疫情季节性流行趋势

    3.宿主动物密度调查情况:监测点在野外共布放鼠夹65 519个,捕获各种小兽4 885只,总密度为7.46%,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为3.40%(2 225/65 519),优势鼠种仍为黑线姬鼠(占45.55%),其他常见种为褐家鼠(占15.70%)、大仓鼠(占6.14%)、小家鼠(占5.86%)、四川短尾NFDA6(占5.14%)、黄胸鼠(占4.11%);在居民区内共布放鼠夹61 133个,捕获各种小兽3 794只,总密度为6.21%,其中褐家鼠密度为3.56%(2 178/61 133),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57.41%),其他常见种为小家鼠(占21.56%)、黄胸鼠(占6.93%)、黑线姬鼠(占5.77%)和大仓鼠(占4.45%)。1999年度的鼠密度较上年(野外为10.13%、居民区为7.64%)分别下降了24.58%和18.72%[1],优势鼠种构成较往年变化不大[2]
, 百拇医药
    4.宿主动物抗原、抗体检测情况:共检测野外各种小兽4 577只,其中鼠肺抗原阳性164只,总带病毒率为3.58%;鼠血清抗体阳性117只,总抗体阳性率为2.56%。共检测居民区小兽3 232只,鼠肺抗原阳性61只,总带病毒率为1.89%;鼠血清抗体阳性46只,总抗体阳性率为1.42%。从带病毒鼠构成来看,褐家鼠居野外和居民区宿主动物首位,分别占41.36%和81.36%,带病毒率分别为9.07%和2.70%,野外褐家鼠明显高于黑线姬鼠,这与往年有所不同[2]

    5.不同季节人群发病与主要宿主动物的带病毒鼠指数情况:通过多年的监测证明,带病毒鼠指数可以做为预测预报本病疫情的重要指标[2],因此要求监测点每年进行两次动物疫情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唐山市、牙克石市、密山市、沈阳市、上海市、安庆市、凤台县、天台县、宁乡县、广州市、天门市、遵义地区等监测点的春、秋季节的带病毒鼠指数较高,与本地区的人群发病的季节性相吻合,而对于个别监测点季节发病较高而主要宿主动物带病毒鼠指数不高或为0的情况,可能与调查地点的选择或检测方法有关。
, 百拇医药
    讨 论

    1999年度,通过41个全国EHF监测点对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疫情的监测,掌握了1999年大部分监测点的疫情和宿主动物带病毒情况。人间疫情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EHF监测点的疫情比较稳定,部分以姬鼠型为主或混合型疫区的疫情比较稳定,其中5个疫情较重的监测点的疫情较上一高峰年下降了37.02%~96.46%,但部分家鼠型疫区的疫情则成倍上升,这些监测点多分布于北方干旱少雨的地区,从而带动了全国疫情季节性的变化,春季发病有所增强,而秋冬季则相对下降。

    从宿主动物疫情的监测情况来看,1999年野外黑线姬鼠和居民区褐家鼠的带病毒鼠指数分别为0.032和0.031,春季流行高峰时褐家鼠、黑线姬鼠的带病毒鼠指数分别为0.028和0.026,秋季流行高峰时褐家鼠、黑线姬鼠带病毒鼠指数分别为0.036和0.020,褐家鼠明显高于黑线姬鼠。由于居民区内褐家鼠所占构成比较大,而且带病毒鼠指数在近年逐年上升,因此,建议各监测点应加大对中、低疫区和非疫区的监控力度,加强居民区内的灭鼠防病工作,加强对本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能力,并对重点地区内重点人群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罗成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出血热二部,北京 102206)

    唐浏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出血热二部,北京 102206)

    陈化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出血热二部,北京 102206)

    参考文献

    1,罗成旺,陈化新.1998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对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结果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9,15∶624-627.

    2,陈化新,罗成旺,陈富,等.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616-6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