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10957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17日 光明网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李连宁王定华

    基础教育司

    伴随着21世纪临近的匆匆脚步,我们走过了改革开放辉煌的20年。回顾过去,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分析现在,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充满生机、任重道远。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伟大实践的20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迈进与繁荣的20年。20年间,基础教育走过了恢复、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历程。

    (一)“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打破基础教育领域里的思想僵化,清算“四人帮”的滔天罪行,平凡冤假错案,恢复整顿教育工作,基础教育面貌一新。
, 百拇医药
    十年动乱中,包括基础教育的整个教育事业惨遭破坏。“文革”结束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出发,勇敢地站出来为教育说话,自告奋勇做“后勤部长”。1977年9月,他与当时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专门谈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 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阻碍,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从本质上彻底解除了对知识分子的长期精神束缚,而且进一步说明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把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劳动者素质联系在一起,看作我国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决定性因素,要求全党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小平同志郑重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此后,他一再提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 百拇医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论调,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揭批“四人帮”,把学校整顿好,抓住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使广大知识分子得到第二次解放,在教育事业发展上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澄清是非,恢复规章制度,并提出新时期教育战线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要认真从中小学抓起,切实打好基础”。1980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考虑教育问题,敏锐地分析了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总的趋势,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强调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根据邓小平同志和中央的要求,这个时期,我国加强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团、队工作;颁发了教学计划和编写了教材;整顿和加强了师资队伍,恢复了教师职称,恢复和发展了师范教育;恢复了学校中党和行政的正常领导,加强了学校管理,颁布了经修改的中小学工作条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上述一系列工作,教育工作秩序基本恢复正常,中小学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 百拇医药
    (二)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教育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基础教育全面改革、长足发展、重视法制,进入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时期。

    党的十二大确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使全党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为教育战略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打下了良好基础。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和应当采取的方针、措施。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指出普及初等教育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要求。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又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集中体现。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以及《关于在小学进行计算机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小学进行计算机教育试点工作,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精神的一项具体措施。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庄严提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并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教育法制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从此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成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义不容辞的法律责任,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迅速推进。
, 百拇医药
    (三)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蒸蒸日上,我国基础教育以“两基”和“两全”为重点,进入形式多样、稳步发展、深化改革的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四大作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来。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教师法》。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点部署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会议宣布:力争到本世纪末在85%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15%人口地区将继续普及小学或初级小学教育;使青壮年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5%左右。这一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四所交大校长时郑重指出,教育要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要转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上来,二是要转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上来。
, http://www.100md.com
    为了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这个时期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确定了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要求。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站在时代和历史高度,提出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阐述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时,重申了“三个面向”的要求。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要求致力“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
, http://www.100md.com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20年,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积累丰富经验的20年。

    (一)确立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遵循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事业发展。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面向全体儿童和青少年、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它是教育事业的基石,人才成长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的比例从1978年的57.7%,上升到1 997年的93.7%。全国已有90%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约2300个县级单位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982年全国15-40岁人口文盲率为18.5%,1997年降至6%。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当前基础教育在效益、质量上有较大的发展。1978年我国有小学94.93万所,初中11.31万所,普通高中4.92万所,布点分散,效益较差。从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采取适度规模办学,对一些学校进行撤并,普通小学、中学数量明显减少,到1997年共有小学62.88万所,初中6.62万所,高中1.39万所。1978年中等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几乎都属普通教育,教育结构单一。80年代,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教育的比重不断加大,从1978年时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15%左右到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基础教育取得上述成绩,得益于遵循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力争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注意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工作原则。
, 百拇医药
    (二)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使基础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之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职责不明,效率低下,不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兴教的积极性。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强调必须变过于集中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变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由全靠国家负担的体制为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种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1995年《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这种体制。近年来,这种管理体制得到确立和完善,县一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得到确立和完善。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给基础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基础教育的实施更符合各地实际,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加明确,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校舍改造有了突破性进展。

    1978年,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单一。《纲要》颁布以来,各地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有较快发展。1997年,全国有民办幼儿园24643所,在园幼儿134.9万人;民办小学1806所,在校生52.2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702所,在校生54.6万人。而且,民办教育已从无序变得有序,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调动了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的积极性,增加了教育投入,缓解了公立学校的择校压力,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方面需求。
, http://www.100md.com
    (三)通过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体制的改革,努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

    1978年时,基础教育经费奇缺,中小学办学条件极差。而今,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很大提高,已经建立起多渠道投入机制。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2531.73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862.54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357 .73亿元。1997年,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267.80亿元,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119.40亿万,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99.09亿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办学经费30.17亿元,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170.66亿元,学费、杂费326.08亿元,其他教育经费142.28亿元。自1993年起,我国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单独统计。1993-1995年期间,义务教育拨款由333.56亿元增加至546.7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8.03%,高于同期财政教育拨款26.33%的年均增长率,相应义务教育拨款占财政拨款份额也由51.39%提高至53.24%。中央、省、地、县逐步建立起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费,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1995-2000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中央专项投资最多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程。中央专款共39个亿,要求地方1∶2配套(经济落后的省区按1∶1.5配套),总共约达100亿元。另外,我国还通过增设税种、征收附加、兴办产业、社会捐助、设立基金等多条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
, 百拇医药
    (四)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邓小平同志曾要求中小学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努力使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为此,我们首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其次,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近年来,成功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再次,在教育中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 http://www.100md.com
    (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界万物复苏,学科学、讲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同时,对中小学学制、课程和教材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广大中小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十分活跃。这些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是,随着择业压力的增大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体现了出来,特别是到了90年代,“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于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1997年,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原国家教委在烟台成功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下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思路、任务和措施,素质教育作为政府行为全面启动。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掀起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潮,学习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教改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各地都出现不少教育基本功扎实、管理经验丰富,又具有较高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的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我们注意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做好工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 百拇医药
    (六)重视立法,加强监督,使基础教育走上全面依法治教轨道。1978年,我国几乎没有教育法律、法规。进入80年代,全国人大、国务院、教育部都加强了教育法制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等。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了:《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1983),《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88),《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教学成果奖励条例》(1994),《教师资格条例》(1995),《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如今,依法治教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评估督导、表彰奖励制度业已建立。

    (七)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有所改善。从1992年至1997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82.7%提高到90.91%,初中教师从55.6%提高到75.5%,高中教师从49.1%提高到57 .95%。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师德建设得到加强,广大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普遍提高,还涌现出王思明、田沛发、刘让贤等一批教书育人典型。国务院办公厅从1994年以来,分别在大连、昆明、北京、南京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经验交流会,大大推进了教职工住房建设,1997年全国城镇教职工居住面积达到8.2平方米,比1992年增长2平方米。
, http://www.100md.com
    (八)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承担教育下一代的任务。教育好下一代是学校、社会及家庭共同的责任。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大国办基础教育,不可能由政府包下来,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此,我们注意动员和支持海内外各界人士为基础教育捐资助学、献计献策。社区办教育、各行各业关心教育、全社会参与教育讨论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从1989年实施以来,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救助了180万失学儿童,在贫困地区建设3700所希望小学,培训奖励了4000名农村小学教师。

    2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凝聚了各级党政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智慧和奉献。但是,长期以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没能得到很好落实,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一直突出存在。

    三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面临全球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大背景下,站在新旧世纪的交汇点上,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正待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 百拇医药
    (一)挑战和机遇

    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首先,基础教育经费十分短缺,同事业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1997年仅为2.49%,且地区间基础教育投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在用世界上1%多一点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其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提高,构成了对基础教育庞大的社会需求,这与目前多样化、多层次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尖锐。再次,“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学校还相当普遍。一些地方和学校面向少数学生,偏重知识传授,使用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的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尚不适应时代要求,在科学素质的养成、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与迎接国际间经济竞争、信息和技术革命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新的挑战有较大差距。

    在存在挑战和困难的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首先,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成立了中央科教领导小组,要求切实加强教育工作,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大环境。其次,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基础教育成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更新的特殊产业。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对未来全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确定的教育“低重心”发展战略和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对于我们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两基”十分有利。第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主动关心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具备一定教育投资意识。
, 百拇医药
    (二)展望

    如今,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注意优先保证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平等;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并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陶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向,加强国际知识和异域文化教学,加强外语教学。

    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要更加突出基础教育的地位,既重视培养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避免走过去“精英教育”的老路,同时又要注意为培养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革命传统、文化传统,同时培养学生善于鉴别和尊重他国文化,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通过基础教育大力培养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今后,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继续贯彻“两基”为“重中之重”的方针
, http://www.100md.com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而要坚定不移地把精力和资源优先投向“两基”。进一步深化对“两基”工作的分类指导,对已实现“普九”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正在实施“两基”的地区,要按质按量如期完成规划目标;贫困地区要循序渐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首先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高初等义务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发展初中。特殊困难的少数地方,分两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普及初小,再普及高小。要特别重视并保证女童和残疾儿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最大限度的防止新文盲的产生。

    2.大力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建立面向21世纪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继续贯彻和完善教材多样化的方针,整体规划与新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建设。逐步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鼓励一批有条件的中小学及早实行计算机联网,实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 百拇医药
    3.深化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并完善基础教育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加强县级统筹力度。尤其在贫困地区,明确基础教育以县管理为主。进一步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实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在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单独列项。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用足用好中央和地方已出台的各项基础教育投入政策,足额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加强对农村教育集资的管理,并做到专款专用。筹划2000年后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有关事宜,以支持特别贫困地区及受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十五大关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多种实现形式的论述,启示我们探索公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为此,要适当发展民办学校及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作为国家办学的必要的补充,并将办学体制改革与薄弱学校改造、择校问题的妥善解决、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社会资源的吸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为儿童少年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 http://www.100md.com
    4.大力加强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和实践才能形成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尊重、关心、同情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21世纪将是高度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个人参与国际交往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有必要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公民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在新时期的德育中,必须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建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机制,加强德育法规制度建设,加强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网络,重视师德建设,开展德育科研,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

    如今,21世纪即将来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办事,重点推进“两基”和素质教育两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加强工作统筹,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为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而努力奋斗。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