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13873
干祖望趣味医话(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
http://www.100md.com 2001年8月19日 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谁说的?清·徐灵胎(1693—1771)。在哪里说?在《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千金外台论”中。

    通过徐灵胎一言提醒,我们的确发现唐代医学,自有其“与古不同”之处。其变,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坏了?根据徐灵胎的观点是变坏了。徐氏认为仲景之学“悉本《内经》”,“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千金方》则不然”。字里行间,徐氏十分反对不守古法,独出新裁。但徐氏毕竟是学者,另方面也赞美《千金方》“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

    现在客观的分析一下,变在哪里?笔者认为有:吸收外来医学,充实了中医学内容;学科分清,趋向专业化以提高质量;发展综合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实惠等三个方面。还有一个为徐氏所末言及,因为《千金》《外台》书成于永微三年(652)、天宝十一年(752),考唐代国诈到昭宣帝四年(907)而终,共288年(从618年起),则《千金》《外台》》二书问世,在整个唐皇朝前二分之一尚不到,当然后事难以预知了。就是唐代士大夫精通医学药学者特多,如狄仁杰(607—700)、王勃(650—676)、王维(701—761)、陆贽(754—805)、柳宗元(773—819)、段成式(?)刘禹锡(772—842)、许胤宗(?)等等。

    现在再谈三个看得见的变。

    吸收外来医学。孙思邈《千金方》中收入不少古印度吠陀医学。其中最突出的是佛教发祥地的医

    学,当然含有大量佛教细胞。《千金方》的“当先以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之说,完全来之佛教

    “净心”、“净口”、“净名’,、“无垢”而延伸出医学的“净身”论,因之培养出张子和(1156—1228)的攻下派。

    学科分清。过去分科朦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仅仅以症候来归归类,至《千金方》才明确的分了科。

    发展综合疗法。中医一开始就是砭石针灸,到张仲景(145—208)《伤寒杂病论》问世,才新兴一个“汤药派”,于是原来的砭石针灸,也名为“针灸派”。所以仅仅两个学派,十分单调。孙思邈在治疗上主张把针、灸、药、手法,甚至禁咒、符箓也配合进行,丸、散、膏、丹交错取用,内治、外治包括精神疗法同时兼施。以尽量争取缩短疗程、减少痛苦为目的。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时愈疾,兹为偶差(古“瘥”字),非医差也”(引《翼方·针灸上·取穴孔法》)。并批评那些“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的医生。

    所以唐代的一变,把中医更提高与宏扬了。同时更可从徐灵胎在同一篇文章中又谓“(《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故有一病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

    更证实变一变,确使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提高了一层新的阶梯,展现了中医特有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风采。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百拇医药(干祖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