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肛肠病杂志》 > 2001年第9期
编号:10503122
对肛裂患者左后或右后位与左右中位切断栉膜带肛管压力改变的对比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1年第9期
     对肛裂患者左后或右后位与左右中位切断栉膜带肛管压力改变的对比研究

    洛阳市商业职工医院肛肠科(河南洛阳471000) 张林

    河南省洛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王富强

    摘要:为研究肛裂患者左后或右后位肛门栉膜带切断术和左右中位肛门栉膜带切断术术后肛管压力,使用GCY-B型肛管测压仪分别测定之。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左后或右后位肛门栉膜带切断术后分别为(1.29±0.25)kPa,(9.28±0.65)kPa,(18.02±2.21)kPa;左右中位肛门栉膜带切断术后分别为(1.28±0.49)kPa,(11.05±0.91)kPa,(17.93±1.32)kPa。在解除肛管压力方面,左后或右后位肛门栉膜带切断术明显优于左右中位肛门栉膜带切断术。
, 百拇医药
    关键词:肛肠病;肛裂;栉膜带切断术;肛管;肠动力学

    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是治疗肛裂的一种有效办法[1],但不同位置切断栉膜带对肛裂治疗的远期疗效、复发率有一定影响。为此,我们通过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检测,对两种术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Ⅱ、Ⅲ期肛裂86例,诊断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病证诊疗标准》,术后随访超过2年,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其中行左后或右后位栉膜带切断术54例(治疗组),行左右中位栉膜带切断术32例(对照组)。术前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肛裂分期

    男

    女

    Ⅱ

    Ⅲ

    治疗组

    54

    32

    22

    40.5±24.5
, 百拇医药
    35

    19

    对照组

    32

    20

    12

    41.7±23.7

    24

    8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左后或右后位栉膜带切断,即在截石位5点或7点距肛缘1cm处放射状切开皮肤约1cm,左手食指插入肛管,右手持小蚊式钳进入切口,分离内外括约肌及粘膜,在左手食指引导下用小蚊式钳将部分内括约肌和栉膜带挑出宽给1cm切断,扩肛后缝合皮肤切口,而后将肛裂创面的病灶给予清除。对照组:采用左右中位栉膜带切断术,即在截石位3点或9点做切口,切断方法同治疗组。
, 百拇医药
    1.3 远期疗效观察标准 痊愈:核查后2年以上无排便时肛门疼痛,无排便时肛门出血,肛裂创口愈合良好,无新鲜裂口;复发:术后2年内出现上述症状2项以上或症状出现3次以上。

    1.4 肛管压力测量 应用合肥新技术应用研究所GCY-B型肛肠测压仪,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每个患者的直肠肛门反射(RAR)、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的复发率按百分率计算,采用u检验。其它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

    2 结果

    2.1 远期疗效观察 治疗组54例,痊愈52例,复发2例;对照组32例,痊愈27例,复发5例。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3.7%;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15.6%(P<0.05)。
, http://www.100md.com
    2.2 直肠肛门反射(rectoanal reflex,RAR) 为正常人直肠扩张时肛门括约肌收缩和肛门内括约肌扩张所致[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存在RAR,说明了栉膜带切断术对肛门自制功能无明显影响。见表2。

    2.3 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 pressure,RRP) 是反映直肠顺应性的重要指标,对人在静息状态下维持肛门自制起着重要作用[3]。两种术式均显著降低了RRP(P<0.01),但降低程度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术后肛管直肠局部炎症刺激的解除可使直肠容量增加,增强了直肠的贮袋能力及其顺应性。见表2。

    表2 两组术椾后直肠肛管测压结果(x±s)

    组别

    RAR(+)

    RRP(kPa)
, 百拇医药
    ARP(kPa)

    AMCP(kPa)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治疗组

    54

    54
, 百拇医药
    1.70±0.29

    1.29±0.25

    13.87±1.46

    9.28±0.65

    18.12±1.22

    18.02±2.21

    对照组

    32

    32

    1.56±0.43

    1.28±0.49**

    13.56±2.03
, 百拇医药
    11.05±0.91*

    17.99±1.76

    17.93±1.32**

    *P<0.01 VS术前 **P>0.05 VS术前

    2.4 肛管静息压(anal rest pressure,ARP) 是主要反映内括约肌功能的指标,代表了内括约肌的舒张收缩能力[4]。肛裂患者由于栉膜带形成束缚了内括约肌功能,并出现持续痉挛,ARP明显高于正常人,两种术式均显著降低了ARP,但降低程度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在解除内括约肌痉挛、降低ARP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肛裂术后的远期疗效及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优势。见表2。

    2.5 肛管最大收缩压(anal maximal contraction pressure,AMCP) 主要代表外括约肌功能状态[5]。两术式对AMCP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说明两术式对外括约肌功能影响较小。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栉膜带的形成是由于栉膜区上皮下结缔组织在机械或炎症刺激下,出现增生肥厚而产生的一条环形纤维组织带,这个环状纤维带束缚着肛门内括约肌,使其不能正常舒缩,肛管因而失去弹性,排便时(尤其是排出干硬粪便),在外力作用下栉膜区皮肤破裂形成肛裂[2],肛裂形成后,由于裂口的存在,疼痛或炎症刺激使内括约肌出现持续痉挛,栉膜带逐渐增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肛裂手术的目的就是松解栉膜带,解除内括约肌痉挛,降低肛管压力,从而使肛裂裂口引流通畅便于愈合[1]。目前常用的术式是侧位切断栉膜带,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左后或右后位切断栉膜带的远期疗效及完全解除内括约肌痉挛、降低肛管压力方面,较左右中位切断栉膜带的术式有明显优点,通过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检测对比也证实了这一点。肛裂常发生于肛管后位的主要原因,是支持肛管的外括约肌肌浅层在肛管后方形成薄弱区,此薄弱区受排便外力易受损伤形成裂口[6],左后或右后位切断栉膜带使肛管后方的薄弱区形状由V形变成W形,减轻了原裂口的受力,使其不易复发。再者栉膜带受裂口处炎症刺激,肛管后方栉膜带往往较前方增厚明显,所以选择左后或右后位切断栉膜带,能使栉膜带最大程度松解,同时也避开了后方的肛裂伤面,减少了感染机会。此项研究所测的肛管直肠压力结果与其他学者所测结果有一定差异,可能是由于所使用设备或操作方法不同所致,以后需进一步改进提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