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分析预测
编号:10176413
上市公司同仁堂、复星实业入世前后软硬兼施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12日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已经历史性地正式加入WTO,从今往后,中国必须按WTO的牌理出牌。在此之前,中国的医药企业早已意识到,有一天,小池塘里的鱼不仅要在同伴中比强比大,还必须与海中大鳄分食有限的资源,严峻的市场环境促使中国的医药企业尽可能抢占先机,在迎接挑战之前先强壮起来。 资本运作做大规模是硬道理

    作为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同仁堂和复星实业,一长一少,主营业务一中一西,但在资本运作方面,却都未输与同行。

    至今已卖了330余年中药的老字号同仁堂,A股于1997年在沪上市,4年来该股业绩不俗,在销售力度加强的同时,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逐年增长,4年中,平均每股收益达到了0.58元左右。作为我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同仁堂在中药行业中具有极强的品牌优势,正是基于此,同仁堂科技于2000年10月成功地在香港创业板分拆上市。运作一年后的今天,同仁堂科技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此外,同仁堂在资本市场的扩张和利用当中,依托其品牌优势,大打收购牌。2001年上半年,完成了北京同仁堂药店、北京同仁堂崇文门药店的收购工作,并以资产置换的形式收购崇文区医院。同时,其销售网络扩展迅速,不仅在全国开设了15家分店,还将分店设在了香港、美国和泰国。
, 百拇医药
    无疑,同仁堂通过这一系列资本运作已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1997年上市募集了3个多亿,这就给下一步的发展解决了机制问题。进入资本市场后,转变经营机制对同仁堂来说更重要。”同仁堂集团的董事会秘书李连英女士对此并不讳言,“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后使得同仁堂可以更好地面对国际医药市场的需求发展,今年配股募集资金2亿多,更多的项目已经在运作。”

    对于入世后同仁堂A股与H股如何互动发展,国内市场与海外拓展孰轻孰重的问题,李女士则认为,H股分拆后,涉足中药行业中新的领域,要符合另一个游戏规则。两个公司独立运作,共同发展,国内市场与海外拓展一个也不能丢。

    面对入世压力,新生代医药上市公司复星实业在市场策略方面,却与同仁堂有所区别,其董事会秘书秦学棠先生告诉记者,复星实业在关注国际市场的同时,重点提倡“本土化”。

    创立于1994年的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上市。上市以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净利润都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
, 百拇医药
    上市以后,复星实业进行了一系列并购活动,收购了克隆公司、上实医大公司、五洋药业公司、静安制药公司、长征-康仁公司、河南信阳信生制药有限公司等;与上海药房、雷允上、北京金象医药公司合作,迅速占领零售市场;通过投资参股或控股一些有潜力的医药类公司使其拥有生物制药、中成药、西药、医药商业、连锁药店等生产实体和销售网络,复星实业的大医药格局初具规模。目前,复星实业在香港创业板、国内高新技术板与国内A股市场上,都有不同的子公司在筹划上市。

    秦学棠先生直言,国外企业在资源方面高度集中,复星实业上市后的一系列资本运作,首先是为了扩大规模,使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其次,形成大医药格局以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分散风险。另外,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准入制,需要有权证(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才可以进入,复星实业的举措就是在“抢占资源”。秦先生认为,有些资源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药品流通领域(如连锁店),拥有这种资源,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后,便只能以合作、合资等方式来共享资源。若他们想另辟蹊径,又会受到药店密度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复星实业的目标仍是立足本土,充分发挥成本优势、网络优势、国情优势,将对外投资作为发展重点,希望在未来3~5年,跻身国内医药企业的10强甚至5强。
, http://www.100md.com
    有专业人士预计,近两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成为主旋律。一批巨型的、极具竞争优势的大集团公司将逐步出现,一些弱势企业也将退出医药行业。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有可能生存的企业都不愿放弃最后一线机会。在强者恒强的生存原则下,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又有几个愿意搭末班车? 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各有应对

    入世前后,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投入更多注意力的还有一个严峻问题――自主知识产权。

    被一致看好的是中医药的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面临的空前机遇远大于压力。

    同仁堂在中药行业久负盛名,该公司生产的中成药共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其中47个品种获得了国家级、部级或市级优质产品称号,经营中药饮片3000余种,其中有乌鸡百凤丸、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等10大品牌。即便这样,董秘李连女士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更多谈到的仍是压力,“尽管说中药行业有优势,但入世后国内的竞争可能会加剧,一些生产化学药的厂家可能转而生产中药。此外,洋中药也会对国内中药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 百拇医药
    或许是居“安”思危吧,李女士的说法不无道理,而复星实业――主营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其董秘秦先生倒也“临危不惧”:“复星实业拥有获准生产的基因工程一、二类新药三个,是目前国内拥有基因工程一、二类新药生产权证最多的企业之一,企业同时也在开发新的产品。况且,创新不是绝对的,专利过期药品的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很多国外企业都走过这条路,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盈利高的产品。”

    已经迈进WTO门槛的中国,似乎还未见风吹草动,但所有的压力将慢慢变得现实。正如秦先生所讲,“国外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强,管理水平很高,国际化程度远非中国本土企业可比,我们目前的应对策略就是‘扬长避短’。”当然,也有人会提倡“取长补短”,但无论以哪种方式脱颖而出或销声匿迹,中国医药上市公司不得不反复提醒自己的恐怕是“有多少机会可以重来”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