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分析预测
编号:10176480
医疗器械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准入世对接点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国内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企业,已可称为行业的"支柱",这显然不能经受入世的冲击。那么,医疗器械业的问题在哪?出路在哪?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高技术医疗器械市场是"万国牌"的天下,国内企业所占的份额板小。"钱都让外国人赚走了",这位先生不无惋惜地说。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平均价格2.5万元每台,一年全国容量13000台,市场里90%以上是进口产品。在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心电图机市场,80%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那么,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真的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么?

    阴影笼罩:数亿元的贸易逆差

    根据全国医保商会提供的数据,我国2000年医疗器械出口6.63亿美元,1000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为: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其它针导管插管及类似品、其它医疗外科或善医用仪器及器具、助听器、X射线断层检查仪、同年共进口医疗器械11.23亿美元,其中上亿美元进口额的商品有:X射线断层检查仪1.7亿美元、其它医疗外科或兽医用仪器及器具1.44亿美元、其它医疗外科或兽医用X射线应用设备进口额1亿美元;上千万美元进口额的商品有核磁共振成像装置、X光发射器等。出口额与进口额相比实现贸易逆差4.60亿美元。将出口与进口的大额品种对比又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国出口的医疗器械绝大多数档次低,附加值不高,而进口品多为大型高技术仪器。
, 百拇医药
    "奶酪"诱人,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额已达550亿元,其中高技术医疗设备约100亿美元、且仍在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递增。仍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现在中国每百万人年植入仅8台,而美国每百万人年植入300-400台之多,市场发展的空间充满想象力。医疗器械与药品是医学服务的两种工具,国际上两者的销售比例是1:1.9,但在我国这一比例还较小,说明发展的余地很大。

    目前,在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有5760多家,其中专营企业约3600家,达到一定规模的有460多家,职工总数14.6万人,年生产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全国三级以下医院对设备的需求。但在高技术产品方面,有专家估算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九五"末期为15年。

    若干瓶颈:制约发展有待突破
, 百拇医药
    国外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人才集中、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如西门子医疗器械部拥有2.4万名员工,在10个国家设有23家生产基地,生产7500多种器械,每年都投入2000名科技人员及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其实力纵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上市公司也难以望其项背。

    除了实力不够,我国还存在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病,由于医疗器械工业涉及生产技术、机电、物理、光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学科的尖端技术,其发展有赖于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工业以及生物材料、传感器、计算机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哪一方面的薄弱都会造成产品的不完善,医疗器械是为医疗活动服务的,但在我国医疗器械开发人员与临床医生的联系不够紧密,新产品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而在发达国家里,医疗器械主要是在医院里创新和改进的――大型医院里有专门的工程师负责所取临床医生的意见,研制对医生实用的器械。美国圣犹达公司的王先生说,圣犹达公司聘请大批临床医生为顾问,提出要求,提供信息,并在比利时、瑞典等国设置临床研究中心,以解决实际需要,保证不断创新。
, http://www.100md.com
    广州卫士达公司副总经理林国强认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少科研方面的"边缘人",也就是既懂生物、医学、又懂光学、电子等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疗器械的研发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仅有机械或电子一方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我国的人才培养正是一处"软肋",全国单独设立的医疗器械学校仅有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等两家,远远满足不了专业人才的需求。

    当然,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瓶颈仍是资金的制约。一般用于科研向规模生产转化的投资是科研投入的10倍,但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五年的科技发展总投入不足1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此方面的投入则更少。而风险投资的介入,大集团的参与又谈何容易。

    自断财路:不应有的政府行为

    当前困扰国内一些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厂家的一个问题是医院收费不尽合理。某些卫生管理及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医院收费政策不尽合理,使用国外仪器时所收取的检查费是同类型国产仪器的1.5~2倍,而不问产品的实际质量如何。从而导致一些医疗机构竞相采购进口设备、连国外的二手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内都走俏,却对国内产品乏人问津,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这已导致严重后果。如北京电子仪器厂被合并到一家X射线机厂、上海电子仪器厂也已宣告破产。
, http://www.100md.com
    市场难开发不说,一纸行政命令往往能断了企业的财路。对于民营和合资医疗机构而言,常常为了提高医疗水平而采购大型医疗设备,这无异于断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财路。但采购大型医疗设备要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该部门往往以同一地区的公立医院已配置该类大型器械,若重复购置将造成设置闲置浪费,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为由拒绝申请。由此一来医院和生产企业的愿望就都落了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就曾满腹委屈地告诉记者:"我们自筹资金购买设备也不行,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认清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所长姚锦钟认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唯有走出国门,才能做大做强,国内企业在高档精密仪器研发方面虽一时难与国外大企业一较短长,但在市场广大的中低档产品方面有一定优势。该企业自1995年走出国门、目标定位在发展中国家的用户,产品已成功打入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在美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借外力开发产品。

, http://www.100md.com     而东软集团则凭借其自身软件优势,设计产品交付国外制造,采用OEM加工方式制造优质产品,用十分低的价格和十分短的时间获得了高质量的产品。

    我国早在1993年放宽了对医械进口许可证的管理。2001年又将大型医疗器械进口管制品种放松、更承诺于2003年完全放开对医疗器械进口管制,关税亦由目前10.5%降至2005年4.5%的水平。这样一来给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留下的过渡期已不长了,企业唯有做大,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生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保健用医疗器械的市场潜力凸现。在美国,1995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13%,到2050年将达20%。老龄人口的增长将增加社会医疗保健费用的负担,高科技医疗器械尤其是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器械、吸氧仪器、妇女保健和美容设备的需求旺盛,我国企业大可开发新颖产品投放美国市场。

    周林频谱公司的刘先生认为,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发明家办企业"的情况比较突出,往往市场上产品很多,精品不多,而且这类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较慢、企业规模也较小、昙花一现的例子不鲜见。对于入世,他认为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应达到ISO9000、CE(欧盟安全认证)等标准。虽然增加了企业成本,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消费者而言是个利好消息。另一方面国外的欧姆龙、西门子走进国门,其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优秀带动落后的过程,最终能与国内企业实现共同发展。这位先生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就像当年引进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的时候就有人说中国的冰箱市场将被国外垄断了,可到今年国内冰箱不也做大做强了么?这就是个带动的过程。"期望如他所言,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在入世后被带大带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