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69907
科研净土发"败学症"代表委员"把脉"寻"良方"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6日 新华社
     科学道德沦丧、学术风气败坏,中国学术界越来越受到“败学症”的困扰。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把脉”中国学术界,为根治这一恶疾建言献策。

    学风败坏 愈演愈烈

    “曾几何时,学术界可谓净土一块。如今学风败坏的现象却正呈蔓延、扩散的趋势。我们通过媒体看到的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工业学院教授赵师庆说,“甚至一些著名大学也不时爆出学风败坏的‘奇闻’,个别人一抄就是几十万字,让许多为学之人感到十分震惊。”

    北大教授王铭铭“抄袭事件”只是“败学症”最近的一次“发作”。在此之前,它的多次“发作”让我们记忆犹新:数十名科学家在核酸风波中阵营分明,陈晓宁自我包装成“基因皇后”,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敬安数篇论文存在严重抄袭……据报道,去年全国各类媒体曝光涉嫌剽窃抄袭的丑闻就达十几起。

    “现在学风败坏的形式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公开抄袭别人的论文,剽窃他人的成果,伪造实验数据,在学术成绩中大量‘注水’,请‘托儿’吹捧自己,甚至用钱去买学术职称。”
, http://www.100md.com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光机所所长王家骐对“败学症”的年轻化趋势十分忧虑:“在少数研究生中间也出现了科学道德的问题。有一位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完成了研究课题,却将发表的论文署上自己和爱人的名字。”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不久前也对科技界当前普遍存在的急于求成、浮夸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包装炒作、抄袭行骗等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他说,我国当前科研工作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提高,但更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

    “学术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

    不少来自学术界的代表、委员都认为,现行学术激励制度、成果评价体系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居功至伟。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与利益、与金钱过分紧密联系的激励制度和评价体系,也容易诱使少数人感染“败学症”。

    赵师庆代表感叹:“一些人味口很大,既要搞学术,又想当官,还想拿钱。‘鱼’与‘熊掌’都想得到,学术成了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 http://www.100md.com
    一些人急功进利,在利益驱动下公然进行学术造假活动。他说:“‘成绩’一出来,利益就来了。头一次尝到甜头,下一回他还会这样下去,越陷越深,最终难以自拔。”在这一点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恒院士也有相似的看法:“过去我们科技工作者是吃‘大锅饭’,工作业绩与利益联系不很紧密。现在则不同,无论是真成就,还是假成就,只要有‘成就'就有钱,就有锅里的‘饭’。”

    王家骐代表则认为,当前学术研究存在片面追求数量、档次的现象,科技工作者眼前压力过大,也是引发“败学症”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科研单位都有很高的成果考核指标,在过去这种压力无法想像。”一些学者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去做抄袭、造假等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

    博士生、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某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数篇文章。学术刊物有限,要发表论文的人又多,难度可以想像。“有些规定误导了博士、硕士。在他们还需要学习的时候,就要早早地把文章写出来,送到刊物上去发表,这是一种短期行为,也造成了一些学术上的不严谨,不严肃。”
, http://www.100md.com
    找回失落的“抗病基因”

    “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代表指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遗传基因”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这个“基因”的重要内涵就是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但让人痛心的是,少数科技工作者早已丧失了这个“遗传基因”,放纵学风败坏现象的发生,甚至不惜推波助澜。

    “许多学术评比都是摘花,谁敢挑刺?我感到害怕,这种评比会能不去就不去。”一位专家这样说。据他介绍,一位专家参加鉴定会,在会上表达不同意见,几乎被赶了出来。“我们缺少坚持真理的学术批评精神。如果谁出面展开批判,那他在那个‘圈儿’就难以呆下去。”

    一些部门对发生在本单位的“败学症”也采取回避、掩饰甚至保护的态度。赵师庆代表称之为“保护主义”:“它们为了维护单位的名誉,对学术造假的行为视而不见。极少数单位不仅护短,而且与造假者联合起来造假。”这样一来,“败学症”往往发展成为“流行病”。
, 百拇医药
    “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非常讲究道德、诚信的民族。”胡启恒委员认为,当前科学界更需要找回那些失去的优良传统。

    刚柔相济 根治“顽症”

    如何根治学术界的“败学症”?许多代表、委员提出,应对现行的学术激励制度和成果评价体系加以完善,使学术研究变得“纯粹”一些。他们认为,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必须从道德入手治理学风败坏现象。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出台对根治学风败坏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赵师庆代表说,“学风败坏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道德问题。遏制学风败坏,必须从道德入手。当然,这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因为科学道德只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张存浩不久前曾就防治学风败坏问题到许多国家做过调查。“在欧洲,学术机构非常重视对青年科学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大学里普遍设有科学道德课。我国有些地方的人才培养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只重专业知识,忽视科学道德的教育。应该尽快补上学术道德这一课。”
, 百拇医药
    王家骐代表认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学术道德建设要从小抓起。“现在学生作弊司空见惯,这是学术缺乏诚实的开始。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道德是一味“温方”,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强制作用。要真正根治“败学症”,还需“刚柔相济”,对学风败坏的事情,发现一起就严惩一起。为此,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完善防治“败学症”的具体规则和法规,以更好地配合学术道德建设的进行。张存浩委员说:“欧美一些国家制订了防治学风败坏的法规,学术造假者面临着可能被送上法庭的运命。”

    一些代表还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尽早成立国家级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在社会各方的配合下,专门负责治理这一恶症。(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百拇医药(新华社记者  沈路涛  邹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