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特别关注
编号:10121123
有多少家庭在害孩子?!(记者手记)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30日 《健康时报》 2002.05.30
有多少家庭在害孩子?!(记者手记)//
有多少家庭在害孩子?!(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叶依

    编者按: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依赖、懒惰、自私、脆弱、肥胖等心理问题或疾病时,是否可以一味指责孩子,或者一股脑将罪责推给学校和社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秀茹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家庭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就足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种第一课堂的教育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也就是说人格中至少有50%会打上家庭的烙印。

    1 “爱”出来的肥胖———一顿饭要吃三份麦当劳

    中国营养学会曾为中国居民营造了一个科学的平衡膳食的“宝塔”,在这个塔上,人体健康饮食配比的第一要素是五谷,然后是肉蛋奶各种营养食品的有机搭配。

    然而,目前导致少儿健康第一大危害的肥胖,正是由于不良的饮食结构造成的。家住北京丰台区14岁的初三学生刘伟,体重已达到120公斤。刘伟从小深受父母疼爱,母亲在儿子的饮食上很下功夫,每餐必有肉食,并伴有不停的鼓励:“吃吧,孩子,不吃肉,哪能又高又壮?”刘伟的父母都倾向于肉食,对孩子又格外关照,本来不胖的刘伟,从8岁开始渐渐地发胖了。刘母如今已意识到儿子的肥胖是她鼓励吃肉的结果,但习已为常的刘伟一顿饭没有肉就嗷嗷叫,刘母狠不下心,只得依着儿子。记者提醒刘母,让孩子运动减肥。刘母说:“体育课上他做引体向上抻了胳膊,疼了好几天,哪还忍心再让孩子受罪?”明知已铸成大错,却仍不忍心让孩子“受罪”的家长,又何止刘母一人。采访中,一名初一的小胖墩魁魁告诉记者:他体重为72公斤,身高1.3米,超出正常体重130%。魁魁说他每周必须吃一顿麦当劳,一顿必须3份,吃不够3份就特别影响情绪,家长也怕他越吃越胖,但是家长根本禁不住孩子“磨”。
, http://www.100md.com
    孩子因过度肥胖而导致患上成人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北京健康教育所刘秀荣医师说:在对肥胖孩子的调查了解中看到,他们由于心理上的压力,使小小的年纪心情就像成年人一样沉重:担心失学、就业、前途命运……刘医师说:“应该呼吁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对家庭的膳食结构要真正负起责任来。”

    2 “睡”出来的缺陷———孩子“不敢”,还是家长“不敢”?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戴耀华主任对记者说:母婴同室可以增进母子(女)感情,便于母亲及时喂养,但最好在父母的大床旁边,再为孩子放一张小床,几年如一日的母子(女)同床容易造成孩子的恋母或恋父情结,而且让已经长大的孩子再去单独睡眠,孩子不容易适应———大人换了床睡不着,小孩子也一样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床上睡觉。

    但是,记者采访中得知,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和迁就,很难让孩子单独睡眠,其理由如出一辙:“孩子胆小不敢。”徐教授说:“这种‘孩子不敢’其实首先是家长不敢。10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应该再与父母睡同一个卧室,但是在‘不敢’的理由之下,孩子名正言顺地与父亲,尤其是母亲同床而眠直至长到十五、六岁。”
, 百拇医药
    徐教授告诉记者: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越大,其“不敢”就越影响心理的成长,这在心理学上被称做“分离焦虑”,孩子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生活不能独立,以致可能婚后对妻子或丈夫过分依赖。甚至出现人格缺陷,表现出过分的占有欲。了解了这些,身为人之父母,就应调整一下自己的“不敢”,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的将来有人格缺陷的后患,就需要做到敢于让孩子到他自己的房间去睡眠。

    3 “穿”出来的困惑———冬令营捂出一身痱子

    刘秀荣医师告诉记者:帮助孩子挑选衣服,要选择比较宽松、适于孩子运动、柔软的纯棉质地服装。可许多家长为孩子选衣服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这些。记者在某商厦的儿童服装店前,采访了10位没有带孩子的家长,其中5位家长,首先看重服装的款式漂不漂亮、颜色如何,然后再看是不是纯棉质地。如果不是或不接近纯棉,但样式时髦,也会认真考虑;如果

    是纯棉质地,也宽松柔软,但款式和颜色均不理想,也决不会选择。
, http://www.100md.com
    岂不知,片面追求漂亮,就容易忽视孩子的健康,比如,用于固定颜色的甲醛因颜色的鲜亮含量会相应增多,可能引起孩子皮肤过敏,甚至导致容易诱发的过敏症,困扰孩子一生。刘秀荣医师说:家长的片面求美,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两种倾向:过度追求时髦和自我选择的渴望被压抑。

    中国有句俗话:“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而如今孩子这种喜好在许多家庭中被剥夺了,在徐秀茹教授的档案中有不少这样的记录:许多十三、四岁的孩子,其穿着只能由父母说了算,而没有受到家长有关审美心理需求方面的引导。比如,现在有的女中学生喜欢穿较短的上衣,家长强行禁止,其实如果孩子在校外和家中穿也无妨,可以显得青春活泼。在家长的一手遮天中,禁忌与道德上的羞耻感密不可分,短了不行,半透明也不行,常常让孩子束手无策。刘秀荣医师又举例说:某中学组织学生到东北参加冬令营,一些学生家长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一定要穿好棉衣,千万不要感冒发烧,结果由于天气较热,那几个孩子居然个个捂出了一身痱子。

    孩子从小对着装的选择包含着审美的天性,对此家长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爱护,而不是阻断孩子建立审美意识的天然课堂。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为家长提出的倡议是: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徐秀茹教授说:“虽然只是看似简单的穿着问题,却可以关系到孩子自我意识、审美取向,甚至决策能力的培养。”
, 百拇医药
    4 “护”出来的退化———13岁男孩:放学要让爸爸接

    一位13岁的中学生,早晨准备骑自行车去上学时,外面下雨,其父执意去送,孩子说自己可以穿雨衣去上学,但父亲怕不安全还是去送了。可是到下午放学,天早已放晴,这位学生把电话打给正在工作岗位忙碌的父亲:“你什么时候来接我?”这位父亲一时惊讶不小,才1里路,13岁的儿子为什么不自己走回来?殊不知这位父亲在气愤之余有没有想到孩子的“懒”,家长平日里的百般呵护有直接责任。

    徐秀茹教授说:家长总是忧虑、抱怨孩子自护能力差,责怪学校、责怪社会,而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又是怎样?事实上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比成年人动作灵敏、反应快,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大人被砸死了,而孩子躲在安全的角落里幸存下来;再比如纳粹分子在剿杀犹太人时,人们被逐出家园,竟有机敏的孩子像小动物一样四处躲藏,避过灾难。心理学有“防御反射”之说,灵敏地避开危险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家长却抓住孩子不肯放手,恰恰扼杀了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造成可悲的“天然能力退化”。
, 百拇医药
    5 向狐狸学习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许多家长讨厌孩子戏耍、“疯闹”,而对规规矩矩的“小木头人”倍加赞赏。

    家长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行动方式的做法,徐秀茹教授深为感慨:这种不良的监护行为,会让孩子对外部世界产生恐惧感,总觉得危机四伏,对事物丢失了本能的好奇心,对探索和创新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性格懦弱,甚至怀疑自己。孩子将来不能独闯世界,家长会反躬自省,但那将为时已晚。人类应该从狐狸的成长中受到启发,狐狸“家长”会将小狐狸推出“家门”,以便让其适应“社会”,这种爱是坚强的爱,而不是软弱的爱。家长在向孩子示爱的同时,不也将爱的真谛传授给孩子了吗?

    反之,家长不能以身作则,一方面教子无方,一方面又不断给孩子上教育课,能有什么说服力?比如一位父亲严禁孩子吸烟,自己却不能戒烟,孩子当然不会听从。家长错把溺爱当爱,结果将是什么?一位母亲给自己娇纵任性、惟我独尊的女儿买了一个会要“吃”、“喝”,“生活”需要“照顾”的电子宠物,一个月后这位母亲问女儿:“妈妈有一天老了、病了,不能照顾你了,你能不能照顾妈妈?”女儿想了一下,她的回答差点让这位母亲晕过去:“妈妈,你还是安乐死吧!”孩子一贯被照顾,无形之中把家长对她的关爱与她永远的需求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她不知道爱如果失去回报,也就会失去被爱。家长对孩子百般关爱惟恐不周,有没有阻断孩子对日常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一位考中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不再有妈妈给洗衣服,不再有妈妈给做可口的饭菜,适应不了新的生活,不得不退学返回北京。读得万卷书,行不得万里路,难道我们为孩子付出了一切的家长,希望的是这样的结局?

    徐秀茹教授说,家长对孩子盲目教育和施爱,就会脱离社会现实的要求,因此要掌握科学、健康和理性的育儿方法,必须多学习,以便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生活氛围。

    记者问徐教授:有没有完全不存在“因爱而害了孩子”的情况的家庭?徐教授答:“据我所知,大概没有。只是聪明的家长会以自己的修养矫正自己,尽量避免爱的误区,从而成为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率。”既然如此,每个家长都应当经常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的爱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对孩子造成了危害,以避免收获更多的无奈。

    图片:

    本报记者 夏勇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