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针灸讲义
编号:191445
下篇(针灸治疗总论-第四章脏腑、经络证治-第四节肾与膀胱)
http://www.100md.com 德宏中医按摩院
     第四节 肾与膀胱

    一、概说 肾主水,主藏精,又为命火所寄,故称为水火之脏,其功能一是统摄一身之水和封藏精液,一为元气之根和命火之源。由于它在生理上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功能,故当外感病因影响或房室过度内伤时,都可以引起肾脏发生病变,主要证状如:水肿、消渴、遗精、阳痿、气喘、晨泄、腰痛等。就其病情性质而论,又可以分为阴虚和阳虚。

    至于足少阴经脉的病变,主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外侵,以致经气痹阻,发为下肢内侧后廉疠重冷痛,或足痿不能任地。此外,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若肾脏有病,阴阳不足,则为耳鸣耳聋。若精气不足,不能上输于目,则目昏不明。

    膀胱为津液之府,职司小便,因此,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膀胱的启闭失常。如膀胱不约,则溲数、遗尿;膀胱不利,则癃闭、淋沥。其间亦有属虚属实之分。至于其经脉病变,亦和肾经一样,在其循行部位,为痹为痿。

, 百拇医药     肾为脏属阴(但阴中有阳),膀胱为腑属阳,性均属水,两者由于经脉的络属而互为表里,它们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其病理变化,亦每多互为影响。如肾气不化,则膀胱不利,小便不通;膀胱不利,则水无去路,泛滥为肿。

    在治疗上,肾不下,一般多培其不足,阳虚者以灸为主,阴虚者仅针不灸,施以补法。同时,气海、关元、位于下焦,为元气根聚之处,通常用以扶助肾气;阴虚每导致阳旺,如但以补法,尚不能制其偏亢之阳,又当补肾泻肝,使阴阳平衡。膀胱病变属于虚寒者,多与肾阳有关,治宜兼补其肾;若为实热,又与它脏影响有关,宜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施治。

    二、证治

    肾 肾的病变类型,就其病位而论,有在脏在经之别,就其病情而论,可以分为阴虚阳虚,但就临床而言,主要为以下几种病证。

    肾阳虚证治:肾阳不足,每见阳痿早泄,溲多遗溺,腰脊疠楚,足膝无力,头昏耳鸣,面白畏寒,脉弱舌淡等证。这是阳虚不能温养,下元失固之象。治宜取背俞及任、督脉穴,以灸为主,毫针补之。通过针灸,使经气振奋,恢复肾阳,固摄精气。肾不纳气,证见气短喘逆,呼吸不续,动则尤甚,自汗懒言,头晕畏寒,两足逆冷,脉弱或浮而无力等证。这是气浮于上,不能摄纳归根之象。亦宜取背俞及任、督脉穴为主,针补多灸,温壮肾气,摄气归元。阳虚水泛,证见周身漫肿,肤冷,下肢尤甚,按之如泥,陷而不起,大便溏泄,脉沉迟无力,舌苔润滑等证。这是肾阳衰竭,气不化水之象。治宜取背俞及任脉、足少阴、太阴经穴,针用平补平泻,多灸,以温经气,利水道,使阳回气化,则肿胀自消。
, 百拇医药
    肾阴虚证治:肾阴亏虚,常见形体瘦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多梦遗精,口干咽燥,或时潮热,腰脚疠软,或见咳嗽,痰中带血,脉多细数,舌红少苔等证。这是肾精不足,阴虚阳旺之象。治宜取背俞、足少阴经穴为主,兼取足厥阴、手太阴经穴,毫针补之,或平补平泻,不灸,使经气趋于平衡。

    经脉证治:风寒湿热之邪外侵,经脉之气痹阻,在下肢内侧后廉疠重冷痛或痿弱,足不任地。治疗方法,用针或施灸,与肺和大肠所述相同。

    膀胱 膀胱病变,主要可分在腑在经两类,而病情变化,亦有寒热虚实之异,具体证治如下:

    膀胱虚寒证治:每见小便频数,或遗尿,脉弱苔滑等证。这是下焦虚寒,浮气不固之象。治宜取本腑俞、募及肾之背俞、任脉穴为主,针补并灸,以温壮膀胱少阴经气,振奋机能,使肾气得固,膀胱能约,其病可愈。

    膀胱实热证治:每见小便短涩不利,黄赤混浊,甚或闭而不通,或淋沥不畅,兼挟脓血砂石,茎中热痛,少腹急胀,脉多数实,舌赤苔黄等证。这是湿热壅积,气化阻滞之象。治宜取本腑俞、募及任脉、足三阴经穴,针泻不灸,以疏诸经之气,使气化畅利,湿热下泄,则诸证自除。

    经脉证治:风寒湿邪外侵,经脉之气痹阻,证见项背腰尻国蛲脚疠重冷痛。治疗方法,用针或施灸,与肺和大肠所述相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