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内科按摩学
编号:191787
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脏腑辨证)
http://www.100md.com 《内科按摩学》
     内科按摩学是在祖国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系统阐述内科疾病辨证施治的临床学科。

    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按中医理论可分为外感时病(包括伤寒、温病)和内科杂病两大类,两者各有不同特点。外感时病是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辨证”作为辨证施治的主要方法;内科杂病,则是以“脏腑辨证”作为分证纲领,进行辨证施治。无论是外感时病或内科杂病,突出的内容,就是辩证施治.在辩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系统地阐述、研究外感时病和内科杂病的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特点、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这是内科按摩学的主要任务。

    本书重点是介绍中医内科杂病。外感时·病已在《古典医著》中有关伤寒、温病部分详细论述,故不再重复。

    内科杂病的病因,大部分以内伤为主,既有情志、劳倦、起居、饮食等不同因素,又有彼此夹杂情况,也有·内伤兼外感的。内科杂病就是在多种病因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术的特点之一,也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规律,内科杂病,主要是以脏腑辨证为辨证法则.脏腑辩证在内科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它是直接以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其立论依据。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外感时病的辨证方法,尽管各有其特点,但它们所辨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与一定脏腑的阴阳或气血失调有关,甚至某些病变,就在有关的脏腑。所以,外感时病的辨证方法与脏腑辩证理论也是密切相关的。

    脏腑学说是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同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是确立内科杂病治法的依据。因此,掌握脏腑基本理论和脏腑辨证,对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是极为重要的。现概括介绍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脏腑辨证

    所谓脏腑辨证,就是对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确定病变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因此,只熟悉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规律,才能很好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 百拇医药
    一、心与小肠

    (生理病理)心居胸中,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志,开窍于舌。其经络下络小肠,与之互为表里,心包围护于心之外。因此,在病理条件下,反映在证候上多属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思维活动的异常。发病多因脏气虚弱,病后失调,或思虑劳心过度,导致心气亏虚或耗伤心血;因情志抑郁,化火生痰、痰火上扰,或气滞脉中,瘀血阻络或饮邪阻遏心阳,均可出现心之热证和实证。

    (辩证论治)心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是阴阳气血之不足,实证多是痰、火扰心或瘀血停滞之证。

    1.虚证

    (1)心阳虚

    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畏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

    分析 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耗伤心气,气虚阳弱,心阳不振。
, 百拇医药
    治法 心气虚者,治宜补心气,心阳虚者,治宜温心阳。

    (2)心阴虚

    主证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面色不华、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 多因思虑烦劳过度或由于失血,使阴血亏耗,或营血化生不足,以致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血虚,阴亏,虚火内扰。

    治法 滋阴补血,养心安神。

    2.实证

    (1)心火上炎

    主证 心烦口渴,口舌生疮,或见小便短赤涩痛,舌质红,脉数。

    分析 多因精神抑郁,气郁化火,或外因六气,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嗜酒无度,久而化热生火,导致心火内炽,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
, 百拇医药
    治法 清心泻火,引热下行。

    (2)痰浊蔽窍

    主证 嗜睡或神志昏蒙,或谵语,或昏愦不语,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缓而滑。

    分析 多因情志所伤,气结湿聚,成为痰浊,或外感湿浊之邪,痰湿气阻,闭塞心窍。

    治法 谷痰利膈,涤痰开窍。

    (3)痰火扰心

    主证 哭笑无常,狂言乱语,躁动不宁,心烦不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分析 情志抑郁,气郁化火,火炼津液成痰,痰火扰心,蒙闷心窍,神志错乱。

    治法 清心谷痰,开窍醒神。
, 百拇医药
    (4)心血瘀阻

    主证 心悸不宁,心胸憋闷,或心中刺痛,心痛彻背,时痛时止,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分析 劳倦伤心,心气不振,导致气滞脉中,血行不畅,血瘀痹阻心脉。

    治法 活血行瘀。

    3.兼证

    (1)心脾两虚

    主证 心悸气短、多梦少寐、健忘,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月经不调或崩漏,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 多由于病后失调,或慢性失血,或饮食不节,思虑劳倦伤心脾,而使心血亏,脾气损伤。心虚则神不安,脾虚则健运失司,生化不足,形成心脾两虚。
, 百拇医药
    治法 补益心脾。

    (2)心肾不交

    主证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遗精,潮热盗汗。

    分析 久病、劳倦、房室不节,损伤心阴,耗伤肾精。或五志过极,心火亢盛,以致肾阴亏耗,不能上济。心火亢上,火不归元,水火失济,以致心肾不交。

    治法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4.小肠辨证

    (1)小肠顺热证 因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所致,与心火共见,概括于“心火上炎”之中。

    (2)小肠虚寒证 详见“脾阳虚”。

    (3)小肠气痛 详见“寒滞肝脉”。
, http://www.100md.com
    5.辩证施治要点

    (1)心血虚和心气虚都有心悸气短的症状。但血虚者,心悸而烦,多伴有失眠、多梦等症状,是因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而心穷虚者,则心悸而惊恐,心中空虚,多有自汗等症,是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致。临床应注意鉴别。

    (2)气属阳,血属阴,故心阳虚必兼心气虚,心阴虚亦必兼心血虚,两者均为虚证,但阴虚生内热,心阴虚可见颧红、盗汗、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等症状,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阳虚生外寒,故心阳虚可见形寒畏冷,四肢不温等症。治宜益气通阳。

    (3)瘀血停留可见面唇青紫,舌质紫黯,脉细涩等症状,治疗可选用活血化瘀之法。痰火扰心,病机与气郁有关,治以清心谷痰,再加行气之法为宜。

    二、肺

    (生理病理)肺位于胸中,其经脉下络大肠,互为表里。肺主气属卫,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呼吸宣降功能失常。引起肺病原因,有外感与内伤。外感邪气,常先犯肺,内伤他脏病变也常累于肺。
, http://www.100md.com
    肺的病证,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又分阴虚、气虚,阴虚多系津液消耗,肺失濡养所致;气虚多为久病亏耗,或为他病所累。实证多由痰浊水湿内聚,寒邪外束和邪热乘肺而起。

    (辩证论治)

    1.虚证

    (1)肺气虚

    主证 咳嗽、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冷,面色光白,舌质淡,脉虚弱。

    分析 本证多由咳喘日久,耗伤肺气。肺气亏虚,则呼吸无力,宣降失职以及肺卫气虚,肌表不固。

    治法 补益肺气,敛汗固表。

    (2)肺阴虚

    主证 干咳气短,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 百拇医药
    分析 多因久咳耗伤肺阴,或劳损伤肺,以致气血亏虚,肺阴不足,肺失清肃润降,虚火内生而成本证。

    治法 滋阴降火,润肺止咳。

    2.实证

    (1)风寒束肺

    主证 咳嗽气喘,喉中作痒,痰白清稀,鼻流清涕,口不渴,或兼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 外感风寒,风寒犯肺,肺失宣降。肺卫失宣,皮毛闭塞。

    治法 宣肺散寒。

    (2)热邪壅肺

    主证 咳喘息粗,痰稠色黄,或见身热口渴,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行,苔黄燥,脉滑数。
, http://www.100md.com
    分析 本证因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犯肺,郁久化热,热盛痰结,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甚则痰热内郁于肺,血肉被腐而成脓,内溃外泄,成为肺痈。

    治法 清热肃肺。

    (3)燥邪犯肺

    主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咽干,唇燥,皮肤干燥,咳甚则胸痛,舌苔薄而干,脉细数。

    分析 本证多因外感燥邪所致。燥热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滋润,肃降失职。

    治法 清热肃肺,润燥止咳。

    (4)痰浊阻肺

    主证 喘咳痰多,痰粘色白,胸闷气短,舌怠白腻,脉缓而滑。

, 百拇医药     分析 本证因感受寒湿,或脾虚积湿生痰,湿痰犯肺,肺气不得宣降而成。

    治法 燥湿化痰。

    3.兼证

    (1)脾肺气虚

    主证 咳嗽少气,痰稀色白,胃纳减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甚则颜面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分析 多因久咳肺虚,气不布津,痰湿留积,损伤脾气,或饮食劳倦伤脾,脾虚则不能输精于肺,即形成肺脾两虚。

    治法 益气健脾,化痰宁嗽。

    (2)肺肾阴虚

    主证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或心烦少寐,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遗精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 百拇医药
    分析 多因久咳伤肺,肺虚不能输津滋肾;或劳伤过度,肾阴亏虚,不能滋润肺金;或虚火灼肺,致使肺失清润,肾精不足,虚热内生,形成肺肾阴虚。

    治法 滋阴补肾,润肺止咳。

    (3)心肺气虚

    主证 心悸气短,喘咳,自汗乏力,面色光白或见晦黯,甚则可见口唇青紫,舌质淡,脉细弱。

    分析 多因喘咳日久,或劳倦过度,耗伤心肺之气。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则运血无力。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则影响肺气输布与宣降,形成心肺气虚证。

    治法 补肺益气养心。

    4.大肠辩证

    (1)大肠湿热
, 百拇医药
    主证 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 多见于夏秋季节,暑湿内侵,损伤肠胃,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与不洁食物,湿热蕴结大肠,伤及气血,大肠传导失职。

    治法 清热利湿。

    (2)大肠液亏

    主证 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或数日排便一次,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分析 本证多见于老年人或妇女产后,气血两亏,血虚津枯,或热病之后,津液亏耗,使大肠津液亏涸,致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便秘。

    治法 补血养营,润肠通便。

    5.辩证施治要点
, 百拇医药
    (1)肺主气,治疗大法,有宣肺、肃肺、清肺、润肺、温肺之分,应根据辩证、审因立法,务使肺气肃降,邪不干犯,其病乃愈。

    (2)肺为娇脏,选方多宜轻清,不宜重浊。又娇脏不耐辛热,平润之法,最为适宜。

    (3)肺的病证,可以通过他脏关系,作间接治疗。根据病情,虚证可以用补脾、益肾的治法,实证可用清心,泻肝等方法治之。

    (4)久病喘咳体虚者,遇外感而发作更剧。发作时,治疗重在祛邪;平时宜健脾化痰,或补肾纳气以治本。

    (5)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热证和实证,可泻大肠,使肺热从大肠下泄而气得肃降。若肺气虚而津液不布,致大便秘结者,可以滋养肺气为法,以通润大肠。

    三、 脾与胃

    (生理病理)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脾又有益气,统摄血液,主肌肉,肢等生理功能。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其致病因素,多系饮食失节,思虑劳倦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纳腐熟`转输`传导等功能失调。
, 百拇医药
    脾病,证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如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属虚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属实证。因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并且脾虚也影响他脏,而出现兼证。

    (辩证论治) 脾胃病证,有虚有实。脾以实证常见。脾胃之虚,常为阳气与阴津的亏损;脾胃实证,则由寒湿或燥热,食积困扰所致。

    1.虚证

    (1)脾气虚

    主证 食少乏味,饭后脘腹满,大便溏泻,四肢倦怠,面色不华,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

    分析 多因劳倦,饮食失节,或素体虚弱,导致脾气虚弱。脾虚则健运失司,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充。

    治法 益气健脾。
, 百拇医药
    (2)脾阳虚

    主证 食少、腹胀,腹满时减,脘腹冷痛而喜按喜温,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溏泻,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嫩,苔白滑,脉迟弱。

    分析 本证多由于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损伤脾阳,中焦虚寒,运化无权,水湿不得运化而成。

    治法 温中健脾行水。

    (3)脾气不陷

    主证 胃纳减少,食后作胀,气短懒言,便意频数,或久泻脱肛,或子宫下垂。

    分析 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来,或音久泻久利,或过度劳倦,损伤脾气,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升举固摄无权,形成脾气下陷的病理变化。

    治法 补气摄血。
, 百拇医药
    2.实证

    (1)寒湿困脾

    主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头重如裹,身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溏,或水肿,小便不利,舌怠白腻,脉缓。

    分析 由于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或过食生冷,致使寒湿内停,脾为湿困,运化无权,升降失常。

    治法 温中化湿。

    (2)脾蕴湿热

    主证 面目皮肤发黄,脘腹胀满,呕恶厌食,小便黄,体倦乏力,或身热、口苦,舌苔黄腻,脉濡缓。

    分析 本证成因,为感受湿热,或湿邪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湿热蕴结脾胃,熏蒸于肝胆,而发生黄疸。
, 百拇医药
    治法 清利湿热。

    3.兼证

    (1)脾肾阳虚

    主证 面色光白,形寒肢冷,食少腹胀,腰膝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或浮肿,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

    分析 多因感受寒湿,或饮食不节,损伤脾阳。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肾阳亦虚,或久病,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亦衰,以致二脏阳衰,阴寒内盛,运化无权,水湿内停。

    治法 温补脾肾。

    (2)脾胃不和

    主证 胃脘胀满,隐痛绵绵,嗳气呃逆,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 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升降失常。
, http://www.100md.com
    治法 健脾和胃。

    4.胃的辩证

    (1)胃寒证

    主证 胃脘冷痛,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

    分析 多因饮食失节,贪凉饮冷,或脘腹受凉,以致寒凝于胃,损伤胃阳,胃气上逆。

    治法 温胃散寒。

    (2)胃火证

    主证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牙龈肿痛,烦渴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 胃火的成因,多因胃阳素盛与情志郁火相并,或过食辛辣而成。胃火炽盛,则导致胃阴被灼,胃火循经上炎等病理变化。
, 百拇医药
    治法 清胃泻火。

    (3)食滞胃脘

    主证 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厌食嗳气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分析 多因暴食,伤及脾胃,以致食积不化,胃失和降。

    治法 消食导滞。

    (4)胃阴不足

    主证 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干呕作呃,大便干涩,小便短少,或有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 多因火热耗伤阴液,导致胃阴不足,津伤气损,胃失和降。

    治法 养阴滋燥,益气和胃。

, 百拇医药     5.辩证施治要点

    (1)脾病多挟湿。如寒证的寒湿困脾,热证的脾胃湿热,虚证的脾阳虚衰等证,皆可出现兼湿证候。故在治疗时,应结合病情,注意祛湿,湿去则脾运自复。

    (2)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病日久不愈,常影响其他脏腑。同样,他脏有病,也常传及脾胃。因此在治疗内伤疾病过程中,必须注意照顾脾胃,扶持正气,使病体渐渐复元。

    四、肝与胆

    (生理病理)肝在胁下,胆附于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肝病的病理表现,也可概括为虚实两证,但以实证为多见。根据其病情轻重不同,实证又分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妄动等。虚证则由于肾阴亏虚,精不化血,肝失濡养所致。又分为肝阴不足,虚阳上扰等。外寒入侵,滞留于干脉,亦属肝之实证。

    (辩证论治)
, 百拇医药
    1.虚证

    (1)肝血不足

    主证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成雀盲,肢体麻木,筋惕肉润,面色无华,爪甲不荣,或妇女月经量少,闭经,舌淡,脉沉细。

    分析 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以致肝血亏虚。或因肾阴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导致肝血不足。

    治法 滋补肝血。

    2.实证

    (1)肝气郁结

    主证 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善太息,或乳房、少腹胀痛,经前腹痛,月经不调,或见腹部证瘕。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日久,气聚血结。
, 百拇医药
    治法 疏肝理气。

    (2)肝火上炎

    主证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如潮,口苦、易怒、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 多因肝郁日久,气郁化火,火郁肝经,循经上炎。

    治法 清泻肝火。

    (3)肝胆湿热

    主证 胁肋胀痛、口苦、恶心、黄疸,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外阴瘙痒,带下黄臭,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 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郁而不达,或饮食不节,过嗜肥甘酒酪,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则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导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升降失司,或湿热下注等病理变化。
, 百拇医药
    治法 清泄湿热。

    (4)肝阳上亢

    主证 头目眩晕,耳鸣如潮,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细数。

    分析 本证为阴虚肝旺之证。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而肝阳上亢。

    治法 平肝潜阳。

    (5)肝阳妄动

    主证 头晕眼花,头痛如掣,肢体麻木,语言不利,舌红,脉弦细,甚则卒然昏倒,舌强不语,半身不逐。

    分析 多因情志所伤,使人体阴阳失调,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亢风动,或者过食肥甘,嗜酒无度,痰热内蕴,肝阳偏亢而化风,风阳内动,挟痰上扰,蒙蔽清窍,流走经络。
, 百拇医药
    治法 平肝熄风。

    (6)寒滞肝脉

    主证 少腹胀痛,牵及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脉沉弦或迟。

    分析 由于外感寒邪,入侵肝脉,肝经气血凝滞,肝气失宣,络气痹阻。

    治法 暖肝散寒。

    3.兼证

    (1)肝脾不调

    主证 胸胁胀痛,善太息,纳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稀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多因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 http://www.100md.com
    治法 疏肝健脾。

    (2)肝气犯胃

    主证 胸胁胀满,胃脘胀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易怒,善太息,舌苔薄黄,脉沉弦。

    分析 本证多因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肝郁气滞,以致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 疏肝和胃。

    (3)肝火犯肺

    主证 胸胁灼痛,咳嗽,甚则咳血,烦热口渴,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 多由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或邪热蕴结于肝经,火热犯肺,灼津耗液,肺失肃降。

    治法 清肝泻肺。
, http://www.100md.com
    (4)肝肾泻肺

    主证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口燥,胁痛不胀,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 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不愈,耗损肝肾之阴。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亏虚。肝肾阴虚,阴液不足,虚火内生。

    治法 滋补肝肾。

    4.辩证施治要点

    (1)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性喜升发,故肝病证候以实证、热证较为多见。寒证中临床仅见寒滞肝脉一证。

    (2)在肝病的实证中,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妄动,三者同源,多由情志抑郁,使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盛动风。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随证施治,以疏肝、清肝、熄风等方法治之。
, 百拇医药
    (3)实证日久不愈,伤及肝肾之阴,可形成本虚标实,辩证时须加注意。

    五、肾与膀胱

    (生理病理)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水液,主纳气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肾藏元阴元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阴肾阳只宜固藏,不宜耗泄,耗伤肾阴肾阳,则导致各种气虚精亏病变。所以,肾的病证,多属虚证。其临床表现有阳虚、阴虚两种类型。阳虚包括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阳不振、肾虚水泛等;阴虚包括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等。又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的气化功能失常直接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膀胱虚证,也是肾虚的病理表现。

    (辩证论治)

    1.肾阳虚

    (1)肾阳不振

, 百拇医药     主证 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分析 素体阳虚,劳欲太过,久病不愈,损及于肾,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均可导致肾阳虚衰。阳虚温煦失职,阳虚火衰,生殖功能减退,故见上述证候。

    治法 温补肾阳。

    (2)肾虚水泛

    主证 浮肿,腰以下肿甚,尿少,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或沉滑。

    分析 多因素体虚弱,久病失调,肾阳亏耗。肾阳虚则气化不利,水气内盛,水湿泛滥而成水肿。

    治法 温阳利水。

    (3)肾气不固
, http://www.100md.com
    主证 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澄清,尿后余沥,夜尿频多,甚则小便失禁,遗尿,滑精早泄,舌淡,脉细弱。

    分析 多因劳损伤肾,或久病体虚,肾气虚弱,或由于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唰不充,以致封藏固摄失指。

    治法 肾固摄。

    (4)肾不纳气

    主证 喘促息微,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汗出,畏寒肢冷,面目虚浮,舌质淡,脉沉弱。

    分析 劳损伤肾,或久病喘咳,伤及肾气。肾为气之根,肾气亏虚,气不归元,肾失摄纳。

    治法 补肾纳气。

    2.肾阴虚

    主证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发脱齿摇,健忘少寐,或有遗精,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弱或细数。
, 百拇医药
    分析 多因劳倦过度,房室不节,或因失血,耗伤津液,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致真阴耗伤,肾阴不足,无以充养骨髓,骨骼失养,脑海空虚;阴虚不能制阳,以致虚火内动。

    治法 滋补肾阴,或滋阴降火。

    3.兼证

    (1)肾水凌心

    主证 心悸喘咳,不得平卧,水肿尿少,甚则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分析 多因久病不愈,或肾病日久,或劳倦内伤,导致心肾阳虚。肾阳衰微,则水无所主;心阳虚,不能下温肾阳,肾水不化,以致水邪干肺凌心。

    治法 温补心肾,淡渗利水。

    4.膀胱辩证
, 百拇医药
    (1)膀胱湿热

    主证 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尿色浑浊,或尿血,或尿中有砂石,舌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 本证多由于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注于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湿热阻滞所成。

    治法 清利湿热。

    5.辩证施治要点

    (1)肾多虚证,一般分为阴虚、阳虚两大类,其治疗原则是用补法。阴虚者,宜滋阴、壮水,以培补肾之元阴;阳虚者,宜温阳、益火,以培补肾之元阳。至于阴阳俱虚者,则宜阴阳并补。

    (2)肾阴虚,常异致虚火内生之变,治疗以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为主;肾阳虚者,在温肾壮阳原则下,须佐以益精之法,资其生化之源。

    (3)肾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如肾精不足,不能养肝,则引起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旺而导致心肾不交的病变;肾阴亏损,不能上滋肺阴,逐致肺肾阴虚;命门火衰,不能温补脾阳,亦可导致脾阳不运。这些病证,通过治肾而兼理它脏,对病情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