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内科按摩学
编号:191788
第一章 概论(第二节 治疗原则)
http://www.100md.com 《内科按摩学》
     内科疾病在经过辨证确定诊断之后,则应拟定治法,依法立方,以进行治疗。所谓治疗原则,就是在治疗疾病时,立法、处方的根本法则。用以指导全面治疗工作。

    由于疾病的症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其病理变化和病情传化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本质,治病求本;采取相应的措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并针对病变轻重缓急以及病变个体和时间、地点的不同,治有先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一、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按摩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

    “本”是相对标而言的。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病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的本,继发病是标等等。
, 百拇医药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反应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腰痛,可由风寒湿邪、肾精亏损或跌扑闪挫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透过前面地综合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分别用祛邪通络、补肾益精、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时候,必须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

    (一)、正治与反治

    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治疗方法。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但是,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表现出来的某些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符,也就是出现一些假象,例如: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应以健脾益气法治之,从而达到消胀除满的目的;因伤食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的方法治疗,反而要用消导通下的方法以去其积滞。这就是所谓“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以上这些治法,都是顺从症候而治的,不同于一般的治疗方法,故称“反治”,又叫“从治。但其所从的症状是假象,因此,所谓“反治”,实质上还是正治,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施治的方法。

    (二)、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之分。

    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根本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们应当贯彻“急则治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例如大出血的病人,不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止血后,病情缓和了再治本病。再如某些腰腿痛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腰背肌肉痉挛或挛缩,治疗时应先使腰背肌肉放松,在腰背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条件下再治其本。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或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时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是治病的根本之图。所以说,标本缓急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原则,并且与之相辅相成。
, http://www.100md.com
    病有标本缓急,所以治也有先后,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还应指出,标本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临证时还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条基本原则。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盛衰坚定病变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扶正即是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是泻法,用于实证。祛邪与扶正,虽然是具有不同内容的两种治疗方法,但它们也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驱逐病邪;而祛邪则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的损伤,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正气的恢复。
, 百拇医药
    在临床应用扶正祛邪原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扶正与祛邪并举,或是先扶正后祛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在扶正祛邪同时并用时,应以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掌。所以调整阴阳,也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邪的过盛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治疗时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阴阳偏衰,即正气中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寒者,应温阳以制阴。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百拇医药
    阴阳是辩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也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人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酌情施治。

    在按摩临床中,更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变部位在深层等,手法刺激量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病变部位在浅层等,手法刺激量较小。其它如患者的职业,工业条件等亦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在诊治时也应注意。
, http://www.100md.com
    五、基本治法

    按摩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针灸,但其基本治法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不外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又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按摩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上始终贯穿着辨证施治的思想,所以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换言之,对某一疾病用一定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就起到某一特定的治疗作用。如果以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不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则不同;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相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单纯地用手法的性质和量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同样,也不能单纯地用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对按摩治疗作用的研究必须把手法和部位(或穴位)两者结合起来。
, http://www.100md.com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的部位,按摩治疗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法,在内科临床中,我们也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一)温法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症的一种疗法,它使用按、摩、揉、搓、擦等手法,达到补益阳气,祛除沉寒阴冷之目的。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擦肾俞、命门有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作用。

    (二)通法

    通发有祛除病邪壅滞之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临床治疗时,手法宜刚柔兼施。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说:“按也最能通气”。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
, http://www.100md.com
    (三)补法

    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以扶正祛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祛法。多采用按、摩、揉、推、搓、擦等手法,但操作时要求轻而柔和,不宜过重刺激。

    (四)泻法

    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腹部胀满和疼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施治。按摩之泻,不同于药物的峻猛,故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者,亦能应用,这也是按摩泻法之所长。临床以推、拿、点、摩为主,手法的力量要稍重,虽刺激较强,但因按摩是取手法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实的目的。

    五、汗法

    汗法是一种疏宕外邪,解除表证的方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汗法多采用拿、按、推诸法。如拿、按风池、风府、合谷、外关、大椎、风门、肺俞、肩井等穴可开通腠理,发汗解表。对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因重手法有解表作用,可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正如《内经》所言:“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 http://www.100md.com
    六、和法

    和即和解之发,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泻,不宜吐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按摩运用此法,手法要求平稳而柔和,频率稍慢。临床常采用推、摩、搓、揉等为主,可调脉气,和经血,运用于气血于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

    七、散法

    散即消散、疏散之意。按摩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如饮食过度,脾不运化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可用三法治之。散法对外科痈肿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多采用推、摩、揉、搓等手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

    八、清法

    清法是清除热邪的方法。临床采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所以,清法是治疗一般热性病的主要方法。但热病的症状较为复杂,治疗时应鉴别病的里还是在表,是实热还是虚火,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如气分实热者轻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泻气分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以养阴清火;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热凉血;表突然者,重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