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老年保健 > 信息01
编号:194794
人生百岁不是梦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13日 网易
     人类的自然寿命究竟有多长?众说纷纭,科学家蒲丰的假定是有机体的生长期愈长,则其寿命也愈长。据生物学家观察,犬的生长期为2年,寿命10—15年;马、牛生长期为5年,其寿命为20—30年;象的生长期为25年,其寿命便长达150年。生物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平均寿命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25年,因此说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75年,甚至更长。事实上百岁以上老人的实例是不难找到的,而且其中不少老人还能保持相当健壮的劳动能力和智力上的特别才能。可是,目前人类平均寿命比自然寿命短得多能健壮地活到百岁以上的老人还是为数甚少,超过200岁的人尚未有过。而且,习惯上划分年龄都以40岁为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线60岁以上即认为进入衰老期。造成早衰与死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现代科学还未能彻底掌握生命、衰老、死亡的规律,未能找到健康长寿更有效的办法;另方面,与个人摄生无方,过多地耗损了个体的体质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1994年上海地区科技人员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67岁,较一般职业人群早死3.26岁,更为令人痛心的是:有15.6%的科技人员死于35—54岁的早死年龄段。35—54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最旺盛经验最丰富,可是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英年早逝了。又据最近一项调查,中国科学院系统在职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仅仅只有52.23岁。为什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科技人员会发生英年早逝呢?分析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与生活节奏不规律、营养不到位、运动不得当和心理不健康等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威胁人类健康的已不只是生物因素导致的传染病,还有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的人类自身行为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80年代,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等占据死因前八位的8种疾病作过调查,发现引起心脏病的诸多病因中,有47.6%的病因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在脑血管病中,有43.2%的病因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在恶性肿瘤中,有45.2%的病因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类疾病占据全死因的50%以上。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人死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随着21世纪高科技发展,将大大提高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将会使疾病谱继续发生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头号杀手。据报告,我国医务工作者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生活与行为指导,使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分别下降20%和18%。美国有两位学者对7000名45岁以上成年人进行随访发现:(1)每晚睡7—8小时。(2)一日三餐不吃零食。(3)每天吃早饭。(4)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状态。(5)适量运动。(6)不吸烟。(7)适量饮酒。经常能做到6—7项的人,比只能做到3项或不到3项的人,平均寿命延长11岁。充分说明依靠自己主观努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善待生命,善于控制生命,不让人生在最可贵的时刻衰亡,完全有可能实现人类美好的愿望——人生百岁。那么,怎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呢?作者学习现代医学,博采百岁老人长寿经验,归纳成以下六个方面,供大家参考。想得开,就是指保持心理健康。现代医学证明,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冲突会造成精神疲劳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疾病。精神损伤、精神刺激常可引起人体许多生理变化,如持续波动可使心跳显著增快,血压急剧上升,红细胞激增,血粘度增高。有的中老年人在盛怒或高度兴奋下脑血管突然破裂而死。保持心理健康这对一个人健康来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归纳起来有三条:一、增强健康心理,人的一生难免会有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有欢乐也有悲伤,要学会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并采取有效方法,从复杂的心理忧郁中走出来,例如悲痛烦恼时去公园走走听听音乐,做些体力活动,有助减轻心灵创伤;或者投身于工作之中,以冲淡不快情绪和悲伤心情,或者让不快情绪发泄出来,向亲友或可信朋友诉说,不让怒气积压在心中等等。二、培养乐观情绪,要树立“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三乐精神,这是人生最难得,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自我感觉健康,才有欢乐。一个人具有“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人生观,才能“自得其乐”充满勃勃生机。现代医学证实,精神心理状态对健康长寿的影响是显著的,精神情绪对人体健康和衰老起着关键性作用。保持心理健康是中老年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精神营养。古人曰:“忧则伤身,乐则长寿”。要学会自我珍重,努力培养安定而乐观的情绪,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引起情绪波动。多体谅别人,多看别人优点,不要苛求别人,要心胸开阔,心境平静,欢乐的情绪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推迟衰老。三、寻找欢乐情绪,良好情绪靠自己主动去寻求。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经历了不同时代回忆往昔,都能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国家不强,哪有老人的幸福。老年人言教、身教,以老有所为责任感,教育后代,把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成是一项社会责任,这样,就会感到晚年生活丰富而充满乐趣,不至于产生失落感。老年人患病是常事,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战而胜之。只要顺应自然,相信科学,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必然处之泰然。睡得着,就是指充足睡眠不熬夜,生活要有规律。当今社会是信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处在剧烈的竞争中,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接踵而来的是疲劳也就容易发生。有专家指出,疲劳,特别是脑力疲劳,是现在和未来一个世纪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科技人员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科技人员的劳动方式与工人、农民不同,科技人员往往是不分上班和下班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续不间断的工作着,生活节奏很不规律,尤其是事业心强的一些科技人员甚至连做梦也在思索着问题,极易产生疲劳。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体力疲劳,而忽视脑力疲劳。体力疲劳脑力疲劳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它提醒人们疲劳了应当休息,使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如若无视脑力疲劳,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同样会导致过劳而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消除脑力疲劳,对中老年人,特别是科技人员来说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预防、消除脑力疲劳呢?重要的一条是生活节奏要有规律。怎样生活才算是有规律呢?一般讲,除了饮食起居外,还要注意目标定位要确切,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无论如何要给自己留出一定“喘息”时间,学会交替使用人体各部分,充分发挥各部分功能,培养一项业余爱好,连续一周的紧张工作、学习,周末娱乐半天,尤为重要的是充足睡眠不熬夜,要牢记“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吃得下,就是指全面均衡适量营养。人是铁,饭是钢。营养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代谢,依赖着必需营养。营养对疾病防治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晚年的健康状况更为密切,营养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缓衰老,有些人60岁就表现出虚弱,行动不稳,容易疲劳,感觉迟钝;而有些人,年过八旬仍像“年轻人”,因此,可以这么说,决定生命后期生理性或机能衰老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营养状况,也就是说吃得下才长寿。目前,上海人的营养状况怎样呢?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业上,对营养很不讲究,吃饱就算。还有一部分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读了一点医学科普文章,视胆固醇如虎,盲目地节制饮食,肉不吃、蛋不吃、无鳞的鱼也不吃。殊不知,过分强调降低胆固醇水平,更容易诱发疾病,于健康不利。另外一部分人怕胖,片面地节制饮食,其实太瘦对人体危害不比胖人少多少。科学的态度是:全面均衡适量营养。也就是说,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营养学家提醒大家注意,适当地增加动物性食物,以提高膳食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但要防止过剩;改变以猪肉为主的动物性食物结构,增加鸡和鸭等禽类、水产品、乳类的摄食量,防止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过剩。增加大豆制品的摄入量,改变膳食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稳定粮食的摄入量,保持我国“五谷为养”的优良传统;保证蔬菜总量在每天500克左右,食用菌应纳入膳食结构,香菇等食用菌不仅含蛋白质高,必需氨基酸比例合适,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强身作用。特别要提醒大家,要限制过多甜食,尤其要限制蔗糖的摄入量,可采用市售的纽特健康糖代替蔗糖,这样既能保持蔗糖的甜味,又克服了蔗糖所带来的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调整膳食结构,防止营养不足和过多,避免重蹈西方国家之复辙,防止和控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具体地说就是能够做到以下10句话:1、淡些,淡些,再淡些。2、让纽特健康糖走进寻常百姓家。3、每人每天最好有一瓶牛奶。4、每人每天吃一只鸡蛋。5、每周餐桌上至少有一顿海鱼。6、鸡肉、鸭肉代替猪肉。7、增加豆及豆制品的摄入量。8、每人每天最好吃500克蔬菜。9、菌菇类食品要纳入膳食结构。10、饭要吃饱。走得动,是指运动。“生命在于运动”是法国伏尔泰的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规律。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宜运动,是预防、消除疲劳,健康长寿的另一个要素。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中老年人好静不好动,倾向安静生活,是导致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所以,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与营养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对待体育锻炼有两种情况应当注意:一种是工作忙,锻炼顾不上,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空做做,忙了不做。想到参加,想不到不参加;另一种要么不做,一做就是满头大汗、气喘、心跳。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健康不利,甚至有害。有氧代谢运动之父肯尼思·库珀博士指出:如果步行,每周应走3次,每次走3200米,时间为20分钟内。如果达不到这个速度,3200米40分钟走完也可以,但需每周走5次。坚持10年,就可使心肌梗死减少50%。这是因为长期坚持锻炼,可改变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搏出量,使心脏冠状动脉管腔舒展,增加心肌供血,又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减少,甘油三脂明显降低体脂减少,腰围缩小。经常锻炼血液总容量可增加10%,或更多,遇到紧张时血压不至于因此升高,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危险性。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正确的态度是把体育锻炼作为一日生活必修课,雷打不动。至于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必强求,可因人而异,广播操、练功十八法、太极拳健身跑、登楼、球类等不必硬性规定,但有一条必须牢记,这就是运动量要适度,一般以锻炼完毕,冬天自觉全身暖和,夏日微微出汗,但不觉得心跳为度。进入老年期后,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做剧烈的体育锻炼而是适当体育运动,保持机体安宁,减慢新陈代谢,使生命之树常青,生活之水常流。适当进补,是指人体缺什么补什么,是祖国医学一大特色。对体质虚弱者尤其必要,是项有益的健康投资。进补的内容繁多,各人情况不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但就大多数人情况而言,有两种物质必须加以重视,认真做好进补工作。一是抗体。也就是平时大家说的抵抗力。从婴幼儿起就要给孩子按时接种预防针,以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脑炎等。二是补钙。钙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剂,没有钙,生命活动就终止;缺钙,就会发生疾病。中老年缺钙会发生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小腿痉挛、牙齿松动以及骨质疏松症。此外,有文献报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结肠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也可能与缺钙有关。牛奶是富钙食品,为了健康,要努力改变牛奶是孩子吃的观念,人人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尽可能做到每天早餐后,最为理想的是晚上临睡前1小时补充一瓶鲜牛奶。至于缺乏乳糖酶不能喝牛奶的人可改喝酸奶,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豆及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米、海鱼等富钙食品的摄入,以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对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来讲,仅仅从食物中获取钙,还是满足不了需要。还要额外补充优质钙制剂和维生素A、B1、B2、C和维生素D,更年期妇女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雌激素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需要。定期检查人生难免生老病死。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为然或者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正确的态度是定期检查,发现疾病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自我保健,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人到中年,要检查的项目很多,归纳起来有五项:一、测量身高、体重身高体重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体重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死亡率增加。评价体重高或低的标准,国际上采用体重指数(BMI)进行衡量。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体重指数<18为消瘦,18~20为减重,20~24为正常,24~26为超重,大于26为肥胖如果发现你的体重超重或肥胖,应适当增加体育活动量,每次活动时间不小于30分钟,同时适当减少主食、肉类及烹调油的用量,即所谓“开流节源”来达到热量摄入量减少,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否则,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发生,危及健康。反之,减重、消瘦也不利健康,应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除了注意体重外,还要注意身高。据上海市妇女保健所一项调查,50岁的妇女比40岁以前平均矮了1.25厘米。人矮是骨质疏松症较为敏感的一项体征,经常观察身高变化能及早发现骨质疏松情况,及时治疗。二、测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中风、肾脏疾病和视网膜疾病的首要危害因素。高血压病人如能注意自我保健及早进行降压治疗,就能减少危害。可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人,尽管血压很高,但自己却没有不适感觉,一旦发现往往为时已晚,心、脑、肾器官已经受到损害。因此,中年人应经常测量血压,发现高血压积极治疗。三、测血糖,高血糖会损害全身大小血管,使管腔变细,发生血栓,减少或中断对脏器和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造成体内各脏器病变,如白内障、神经功能障碍、心绞痛、脑血栓、心肌梗死等。治疗关键是尽量控制血糖。所以说,年过40岁以后应定期检测血糖,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患糖尿病者、肥胖者、脱离体力劳动者更不能忽视。四、测血脂据医学观察,高血脂症患者因脂蛋白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会损害血管壁,导致胆固醇沉积在动脉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内腔变得粗糙,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血栓,严重时堵塞管腔,血流供应中断。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内,就会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如果发生在脑血管内,则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或脑梗塞。据医学文献报告,高脂血症发生年龄越小,冠心病发生越早。高脂血症早期常没有症状,因此人到中年一定要定期测一测血脂,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五、测甲胎蛋白和做B型超声波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是肝癌高发年龄段。肝癌早期往往无症状,甚至肝癌瘤体直径达到4至5厘米时,病人仍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又常已非早期,手术切除的机会甚少。因此年龄在40岁以上,特别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HBsAg)或慢性肝炎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群,能每隔半年作一次甲胎蛋白和B型超声波检查,就能及时发现早期肝癌,早期治疗。

    健康网

    本文相关网易社区的论坛: 『心理茶坊』 『脑力震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