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95381
再灌注治疗过程中无复流现象的处理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1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2年第31期
再灌注治疗过程中无复流现象的处理

     冠状动脉一旦发生闭塞,除心肌损伤外,心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同样会发生损伤性改变。因此,闭塞减轻或消除后,缺血组织的血流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为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本报讯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Marshfield等对再灌注治疗过程中的无复流现象,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文章发表在Circulation(2002,105 ∶656)上。

    病理生理

    目前认为许多因素可能参与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1)心肌间质水肿和心肌细胞水肿压迫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细胞肿胀、突入管腔,堵塞毛细血管。此外,缺血区细胞挛缩也可压迫微血管。

    (2)纤维蛋白或血小板栓子阻塞微血管。无复流现象发生时,用布洛芬、前列腺素E1以及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有效,支持这些血液成分在无复流现象中的作用。
, 百拇医药
    (3)血管内白细胞栓塞。微血管内白细胞积聚的原因,可能是CD18介导的白细胞黏附。积聚的白细胞可通过机械堵塞毛细血管腔或释放氧自由基,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无复流现象。一般来说,缺血期内皮损伤,包括内皮肿胀和心肌细胞水肿,造成最初的无复流区;再灌注时,间质水肿加重、心肌细胞收缩以及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白细胞栓塞使无复流区扩大。(见图1)

    图1 无复流现象开始于缺血期,再灌注期进一步发展,粥样硬化栓塞使无复流范围加大。

    临床表现

    无复流现象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虽然常常与再灌注的时间有关,但还取决于临床情况。在导管室,心肌梗死病人接受短期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症状常常突然出现,而且明显,包括冠状动脉内造影剂停滞,患者出现胸痛及很快出现血液动力学恶化。在冠心病监护病房,其临床表现通常较不明显。溶栓治疗后,患者出现胸痛、ST段抬高和血液动力学恶化,并可出现新的Q波,有些病人被诊断为梗塞扩大。
, 百拇医药
    诊 断

    无复流现象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时,特别是那些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病人。冠状动脉多普勒血流测定可清楚显示,无复流病人舒张期血流速度迅速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可帮助确立无复流的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病人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无复流现象。溶栓或冠脉介入治疗成功后,如ST段仍持续抬高,则应高度怀疑无复流的存在。此外,核素心肌显像、对比增强磁共振和PET等,亦有助于无复流的诊断。

    心肌超声造影对发现无复流区特别有用。此项技术是将经声处理的高能微泡通过静脉或冠脉途径注入,然后做超声心动图。心外膜冠脉开通后受累区无血流或心肌内气泡反常持续存在,通常表明存在无复流现象。应用此技术可在29%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发现无复流,并可提供预后信息。

    另一项较精确识别冠状动脉造影片无复流的技术由TIMI研究人员开发。冠脉造影过程中,造影剂到达指定冠状动脉远端所需的血管造影帧数(frame count)被称为校正TIMI帧数。这一数值越高,造影剂到达远端血管的速度越慢,提示无复流存在的可能性越大。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处理

    维拉帕米和腺苷是2个研究得最多的药物。Taniyama等给心肌梗死病人冠脉内注射500 μg维拉帕米或安慰剂。结果发现,注射维拉帕米后病人血流明显改善,室壁运动异常恢复较好。

    腺苷治疗无复流现象的价值于1987年首次证实,其作用机制除扩张血管外,还能减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数,保持缺血区内皮相对完整。

    随着无复流现象病理生理机制的阐明,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干预上。预防无复流的另一方法集中在多形核白细胞上。冠脉闭塞开始时,白细胞积聚在毛细血管,粘附于内皮,在毛细血管造成白细胞栓子,释放有害的氧自由基。抗白细胞单克隆抗体和补体受体阻滞剂可能有治疗作用。此外,动物实验还表明,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和Ⅶa因子阻滞剂可减少无复流区的面积。

    其它的治疗方法,如冠脉内注射罂粟碱,虽然有益,但在导管室中很少应用。冠脉内注射尿激酶无效。虽然静脉内注射各种溶栓药对溶解血栓有用,但对无复流并没有直接作用。
, 百拇医药
    预 防

    为减少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过程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心肌梗死病人应尽可能快地接受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堵塞时间长者多出现无复流现象。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有效防止无复流的发生,减少死亡率、再梗塞率和急诊血运重建术。在某些情况下作为挽救方法,如与静脉搭桥以及与斑块旋切物吸出导管联合应用时,尤为有益。其机制与抑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积聚有关。

    随着心肌超声造影的应用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普及,无复流现象逐渐被人们认识。再灌注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重视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还应重视微循环的血流。因此,我们需要安全有效的无复流治疗方法。回顾再灌注的历史,过去的20年基本上是心外膜冠状动脉再灌注的20年;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未来的10年将是微循环灌注的10年。

    王学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