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24336
略论《抱朴子内篇》的"不死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27日 厚朴中医网
     郑晓江

    中国历史上道家与道教的理论家们,往往与儒家学者热衷于政治与道德的问题不同,他们兴趣多集中在世间的祸福、生命的长短和人生活的质量等问题上,因此,他们对人之死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求解。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从求"不死之道"的目的出发,阐述了有关死亡的各层面的问题,其中不乏对现代人有启迪作用的思想观念。

    一、"神仙不死"

    万物有荣衰,草木会枯槁,而人有生必有死,此理已为人所共识。但人类又与万物和动植物不同,能自觉地意识到生与死,并派生出对"不死"的渴望。《抱朴子内篇》可谓是这种思想意识的集大成者。《论仙篇》针对"神仙不死,信可得乎"的疑问,直接提出:"万物云云,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在葛洪看来,天下之大宇宙之广,何物不有何事不发生,况且不死之神仙在历代流传甚广,载之史 ,怎么能怀疑其存呢?神仙者,"以药养身,以求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抱朴子内篇·论仙》)可见,"神仙"非自然生成,延年益寿以至"长生久视"亦非很容易之事,首先要"服药"以养身,其次要"做功"以延命,内无病患,外无祸害,方可成不死之"神仙"。葛洪对崐世俗人怀疑"神仙"的存在及不信有"不死之道"提出了严厉的指责:
, http://www.100md.com
    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无此事。夫目之所见,当何是言哉?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下,形骸己所自有也,而莫知其心志之所以然焉。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抱朴子内篇·论仙》)。

    这是说世俗人感觉、知觉的范围十分狭小,其心智能力又很浅薄,对于那幽远玄妙的"神仙"之事根本无法体会,既然如此,又怎能怀疑其存在呢?何况求道成"仙"者,从不慕世俗的荣华富贵,不喜人间的嘈杂喧嚣,他们"……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 ,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蹈炎飚而不灼,蹑玄波而轻步,鼓翮清尘,风驷云轩,仰凌紫极,俯栖昆化,行尸之人,安得见之?"(《抱朴子内篇·论仙》)因此,"神仙"与世崐俗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模式,故而一能"不死",一会死亡;而凡夫俗子们也很难去捉摸神仙之事。葛洪进一步提出想求长生之道,必须一专心致志于修"道",而非汲汲于富贵。学仙之法,贵在于恬静淡泊,消解任何物质之欲,心无旁顾,"内视反听,尸居无心"。其次,求"道"贵在寂静无为,忘掉自身。由此途径不懈努力,又服食金丹妙药,终则便可成仙了道。
, http://www.100md.com
    葛洪引述《仙经》的话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抱朴子内篇·论仙》)可见,神仙亦有上、中、下三等,其法术及状态都有所不同,葛洪总结说:"夫陶治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抱朴子内篇·论仙》)。

    葛洪既然坚信有"不死之道",并且要推广其有关"神仙"的说法,自然要破除世俗人对此的怀疑,他在《抱朴子内篇》列举了历史记载中、传说中的大量人物来论证神仙的存在和众多;又从人们感宫、思维的局限来说明"不见不闻"的东西决非不存在;还从神仙与俗人生活的极大反差来突显坚信"不死之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今日科学的眼光来看,不死之神仙的说法自然难以成立,而葛洪的种种雄辨,实有众多逻辑上的破绽,但葛洪对"不死之道"的热切推崇,尤其是对"神仙"生活的美化,实蕴含着一种在生命问题上积极有为的态度和操作。葛洪正确地指出了人之生命时限的可变性,因此,人不能听任生命的自然流逝,而应该想方设法去获得更长的寿命。实际上,人类正是在追求"不死之道"的过程中,相当程度地延长了自然寿命。故而,"不死之道"虽为虚妄,但仍有其观念上的目标价值,对生者而言,它可促人爱惜生命,求取延年益寿;对将死者而言,它也具有精神上、心理上的抚慰价值。
, http://www.100md.com
    二、"长存"之道

    葛洪对"神仙"的描绘,充满着非理性的信仰成份,而其对人为何会"死"的原因之分析,却有着医家的缜密和科学的理性。他指出:

    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夫逝者无反期,既朽无生理,达道之士,良所悲矣。(《抱朴子内篇·至理》)

    这是说,人之生命实由二大部分构成:一为"形",二为"神",两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所谓人之"生",即是"形"之宅寓居着"神";所谓人之"死",即是人"形"中之"神"流失、逸去了。因此,人望长生,就要保"形"固"神",使之不朽坏丧失。葛洪进一步指出,人类死亡的原因有六种:"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抱朴子内篇·至理》)。
, 百拇医药
    道教理论家承续老子的观念,对人之"欲"的危害多所揭示,葛洪就指出,要想修身养性以获长寿乃至不死之奇效,就要彻底抛弃那世俗的追求,把高官厚禄当作"赘疣",把万事万物视为无足轻重的"蝉翼",遐栖幽隐,掩藻埋饰,遇制那渴望的眼睛,排斥损伤视力的色彩,堵塞住思音的耳朵,远离扰乱听觉的声响。涤除妄想,守拙归道,专气致柔,甘心淡泊,排除悲观邪情,丢弃得失荣辱,割舍厚味腥臭,安心少言寡语。(《抱朴崐子内篇·至理》)论述至此,葛洪刻守的还是老子《道德经》中有关修身养性以达到"长生久视"目的的基本原则,但葛洪不仅是个思想家,更是个实践者和医术高明的医家,因此,他能在重视传统的道家静修理论的同时,提出了用药物延年益寿,最后达到长生不死状态的方法。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详细列出了"九丹":

    第一之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 石、 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七之日仙。又以玄膏丸此丹,置猛火上,须臾成黄金。又以二百四十铢合水银百斤火之,亦成黄金。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更封而火之,日数如前,无不成也。
, 百拇医药
    第二之丹名曰神丹,亦曰神符。服之百日仙也。行度水火,以此丹涂足下,步行水上。服之三刀圭,三尸九虫即消坏,百病皆愈也。

    第三之丹名曰神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与六畜吞之,亦终不死。又能辟王兵。服百日,仙人玉女,山川鬼神,皆来待之,见如人形。

    第四之丹名曰还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朱鸟凤凰翔覆上方,玉女至傍。以一刀圭合水银一斤火之,立成黄金。以此丹涂钱物用之,即日皆还。以此丹书凡人目上,百鬼走避。

    第五之丹名饵丹。服之三十日,仙也。鬼神来待,玉女至前。

    第六之丹名炼丹。服之十日,仙也。又以汞合火之,亦成黄金。

    第七之丹名柔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缺盆计和服之,九十老翁,亦能有子,与金公合火之,即成黄金。
, 百拇医药
    第八之丹名伏丹。服之即日仙也。以此丹如枣核许持之,为鬼避之。以丹书门户上,万邪众精不敢前,又辟盗贼虎狼也。

    第九之丹名寒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仙童仙女来侍,飞行轻举,不用羽翼。

    葛洪认为,此"九丹",人得其一便可成"仙",便可"长存"。因此,葛洪谆谆教导他崐人,求"长存"之道,一不在虔诚地祭祀奉侍"鬼"和"神",也不在日日行"导引"、"屈伸"之术,"升仙"的关健还在炼制金丹,服食仙药。

    但是,服食金丹如何能让人"长存"不死、升天成仙呢?葛洪认为,"丹"这种东西,入火炼烧,愈久愈妙,不会损坏。而黄金这种东西,在烈火中百炼不会消失,埋入地底,天长地久不会腐朽。此两物服入人体,当然可使人不老不死(参见《抱朴子内篇·金丹》)这种说法隐含着二种观念:一是自然的大宇宙和人体的小宇宙是相联、相通、相协调的;二是自然物的性质通过某种操作进入人体之后,能够为人所吸收,移易为人的性质。前者是中国古代贤圣普遍坚信的"天人合一"观念在炼丹术中的具体表现;后者是移易律的原始思维方式在民间广为渗透的结果。因此,葛洪在丹法之外,还提出把"金液"制成仙药的方法:用金液及水银一味合煮,三十天后取出,用黄土盅盛起,以"六一泥"封好,置于猛火上烧制六十个时辰,全部化为丹,只须服食小豆大一粒便能成仙。黄金不朽的性质通过这种方式转化为人的不死之性。葛洪还详细地排列出"仙药"的等级:
, 百拇医药
    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硫黄,次则石 ,次则曾青,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

    葛洪穷年经月,搜集和整理各种药方,试图给人们提供从祛病免灾、延年益寿到飞升成仙的一整套方式方法,虽然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可以通过服食仙丹达到长生不老的状态,成为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无所不能的神仙。但人们可以在《抱朴子内篇》的文字中体会到人类强烈的生命意识,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尤其是葛洪在"生"与"死"的问题上那积极有为的态度。今人王明先生认为:"晋葛洪著的《抱朴子内篇》是一部富有宗教哲崐学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书。它的史料价值主要有二:一是有关道教的史料价值;二是有关化学技术的史料价值。"(《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页)葛洪求长生不老药的理念和技术也许是失败的,但其求索过程中,对化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类也即是在漫长的不懈探求里获得了进步,逐渐延长了自身的生命时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葛洪对神仙的推崇,对"不死之道"的执着,对效力无限之仙丹的坚信确实崐给众多的人提供了对待死亡的一种道教式的态度,给人以极大的心理抚慰,消解了无数人对死亡的恐惧。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以及未来,人们仍然不能免于死亡,故而追求长生不老固然荒唐,但从信仰的角度渴求永生不朽,从而达到某种心理的抚慰仍然是一种面对死亡的正确选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