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26347
营救中山站科考队员的北京医生在南极合影。虽然没有影像学诊断和检测报告,专家仍然给了病人极大的生存力量……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12日 医业网
营救中山站科考队员的北京医生在南极合影。虽然没有影像学诊断和检测报告,专家仍然给了病人极大的生存力量……//

     王佳伟(右)和王捷在南极

    11月7日,一架来自澳大利亚的客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舱内,南极科考队员魏禧和北京友谊医院医生王佳伟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见面。从南极到北京,相隔万里之遥,身患重病的中山站科考队员魏禧历经艰辛,终于被平安护送回国。在100多天里,他经历了自然界最严酷的冰雪,也感受了人世间最炽热的暖流。

    11月25日,“我又站起来了!”在北京友谊医院,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魏禧身体得到了基本康复。专家认为,他创造了罕见的生命奇迹。

    今年7月29日,南极正是漆黑的极夜。在中山科考站的气象预报值班室里,第二次踏进南极圈的科考队员魏禧突发脑梗塞,神志不清,左侧肢体瘫痪。当队员们发现他时,已是数小时后。科考队队医、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捷凭借简单的设备和丰富的经验,初步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病情万分危急。然而,此时的南极被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冰包围着,加上连续不断的风雪天气,飞机和船只根本无法进入,中山站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 http://www.100md.com
    消息传到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向北京友谊医院发出紧急求助。友谊医院立即成立专家救治小组,一条连接北京和南极的热线架通了。在漫漫的76天里,队医王捷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详细书写病程日志,及时将传真发往北京。而北京的专家则日夜守候,焦急地盼望着来自南极的消息。每收到一份传真,他们立刻研究治疗方案,再迅速传真到南极……此间,来往的传真达厚厚100多页,凝成一份特殊而珍贵的“病历”!

    中山站虽然只有一名医生,但在遥远的祖国却有一个阵容强大、医术精湛的专家组。8月下旬,在南极队员的悉心护理下,魏禧的病情稳定了。由于南极诊疗条件有限,国家海洋局与距离最近的澳大利亚联系,希望协助派医生运送病人回中国。澳方很快作出答复,安排中国医生乘坐10月中旬的最早航班到达南极。

    面对这一线希望的曙光,北京友谊医院决定选派医术过硬、英语流利、身体健康的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佳伟赴南极接病人。为了确保营救成功,全院专家反复推敲,制定了周密的应急方案。王佳伟将个人物品压缩再压缩,而将医疗用品准备得充分再充分,一个巨型行李箱中几乎都是仪器和药品。
, 百拇医药
    此时,在生与死的较量中,魏禧逐步从意识丧失恢复到生活自理。这一生命奇迹,浸透了两地医生和队友们的心血。尽管没有影像学诊断,没有检测报告,但专家们细致入微的会诊,赤诚无私的爱心,给了魏禧极大的生存力量。

    经过一次次的海空接力,王佳伟医生终于靠近了南极。10月13日,“科列贝尼科夫船长号”破冰船到达澳大利亚戴维斯站,但极夜刚刚过去的南极,依然是大雪纷飞,气候恶劣。为了保证直升机顺利降落中山站,澳方临时决定将船开到中山站附近海面。但是,来自中山站的消息说,雪深超过1米,停机坪埋在大雪下面,只有莫愁湖面可以使用。为了保险起见,澳方又增派了一架直升机和一名医生。

    10月14日下午,澳大利亚的两架直升机降落在中山站的冰湖上,王佳伟从直升机上走了下来。中国科考队员们铲起厚厚的积雪,用双脚开辟了一条雪路,他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将亲密的患病队友魏禧扶上舷梯,目送直升机飞离南极。此间,王佳伟仅在神往已久的南极停留了一个小时。

    魏禧在王佳伟的护送下,开始了漫长的回国之旅。在船上,两人先后患上感冒。王佳伟说:“带的药品不多,你多吃药,我多喝水。”魏禧由于营养缺乏,又患感冒,心脏几度出现早搏,王佳伟及时治疗,使病人死里逃生,脱离险境。11月7日凌晨1时,飞机终于降落在祖国首都。经历了20多天的颠簸,魏禧安然地躺在了友谊医院的病床上。王佳伟在完成了神圣使命之后,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惊心动魄的极地营救结束了,但那些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深情故事却成为永恒的瞬间。

    《人民日报》 (2002年11月26日第二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