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15311
2002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成果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日 科技日报
     “长海杯”’2002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12月30日在北京揭晓。这是自1992年以来第11次评选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本次活动是由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科技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健康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协办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任评选活动总顾问,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任评委会主任委员。

    入选“长海杯”’2002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的是:

    一、经过数十年努力,一举甩掉麻风帽子

    至1999年,我国98.6%的县市达到消除麻风目标(患病率降至1/10万以下),90%的县市已经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患病率降至0.1/10万以下)。近40万麻风患者经科学治疗获得新生,并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在麻防专家李桓英、李文忠等的率领下,中国医学科学院皮研所、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等10余个相关单位的医学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上述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于2月1日荣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http://www.100md.com
    二、获准启动全球第一个超大型综合性国际艾滋病研究项目

    旨在综合全世界艾滋病研究领域科技力量,共克“世纪顽症”的 C IPPA(综合性国际艾滋病研究)计划一经确立,即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竞标。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获得了全球第一个超大型 C IPPA项目。该项目将由我国科学家独立主持,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

    为期5年、总经费约1500万美元的中国 C IPPA项目,由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中国 C IPPA执行委员会”负责实施。该项目包括了流行病学、行为干预学、病毒免疫学、临床研究、疫苗研究5个子项目,以及管理和培训、统计和数据处理、主要实验室、灵长类4个核心项目。各子项目与核心项目主持科学家,分别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

    三、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获新进展

    1.鼻咽癌易感基因被定位
, 百拇医药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电子版2002年7月15日刊发论文介绍,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已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美国相关机构合作完成。该杂志认为,“这是鼻咽癌研究的重大突破,课题组的工作为鼻咽癌易感基因的捕获提供了第一条重要线索。”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人类重大恶性肿瘤遗传易感基因定位成功,将易感基因锁定在4号染色体,4p15.1-q12区域上。这一成果将为克隆鼻咽癌易感基因提供基础,为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的筛选以及新药开发、基因治疗提供可能。

    2.我国科学家发现儿童白内障致病基因

    日前,《自然遗传学》发表了由我国科学家孔祥银、赵国屏领衔的课题组取得的成果:热休克转录因子-4突变,是引起儿童白内障致病基因。它关系到人眼晶状体的明亮,既像清洁工负责清除晶状体上老化可损伤的蛋白质,又像交通警维持晶状体蛋白质的三维有序排列。热休克转录因子-4基因的突变会使热休克蛋白产量减少或无法合成,最终导致遗传性儿童白内障。
, http://www.100md.com
    3.骨质疏松致病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所的龚瑶琴教授等通过与国外同行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了“骨质疏松―假性神经胶质瘤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L RPS5。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细胞》杂志上。这一重大突破,为揭示成年人骨质疏松的病因并为寻找有效的骨质疏松治疗和预防药物打下了重要基础。

    4.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找到

    由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方福德教授领衔,北京协和医院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北方研究中心共同参与的“中国人群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定位及血糖调节相关基因的研究”,通过对60个Ⅱ型糖尿病家系、400多个成员进行除性染色体之外的基因组扫描分析,在1号染色体上,精确定位了5个易感基因位点,并从其中的2个位点上筛查出 P RKCZ基因和UTS2基因,初步被认定为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候选易感基因。该成果日前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 百拇医药
    四、传染病流行图绘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对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进行了描述: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死亡率下降。当前威胁人群健康最主要的传染病显示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新生儿破伤风等。

    资料显示,1990―2000年,传染病发病率从467.77/10万下降到295.37/10万,同期,传染病死亡率从2.18/10万下降到0.93/10万。消化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发病率,10年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则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以前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始终居前两位;2000年,肺结核发病率上升到第二位,死亡率跃居第一位,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居第三位;淋病发病率1990年排第六位,2000年上升到第四位。

    五、中医药研究佳音频传

    1.《中国医籍大辞典》编纂完成
, 百拇医药
    全面反映我国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的《中国医籍大辞典》编纂工作于2002年5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历时10余年辛勤编纂、以介绍中医药学著作内容为主的大型工具书计500余万字,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20世纪末的中药药学书目2.3万余种,堪称医籍辞书之巨著。中医药学界的有关人士称,这部中医医籍书目巨著的出版,对我国中医药学事业的发展、创新,将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指导作用。

    2.攀登计划再传佳音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了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中药是通过多种化学组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人体的,经整合调节而发挥有利于机体的综合效应。这一项目由著名中药学专家姜廷良、肖培根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

    “九五”攀登计划通过验收:发现经络是功能调控系统。

    六、中西医联合救治,刘海若转危为安
, 百拇医药
    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北京宣武医院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正在逐渐康复。近日,刘海若已经可以开口说话甚至有了喜怒哀乐。在救治海若的过程中,中西医相结合的疗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后,即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死亡”。回国后,在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为首组成的专家组的共同努力下,从开始的昏迷不醒到可以开口讲话,仅经过了短短的几个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显示了神奇的疗效。海若目前情况良好,逻辑思维基本正常,语言清晰,记忆力较好,并可做适量活动。

    七、放化疗增效药物甘氨双唑钠开发成功

    由第二军医大学郑秀龙教授课题组,经过10多年艰辛努力研制的甘氨双唑钠原料药和冻干粉针剂通过国家药监局审评,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2000年该项专利荣获了中国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局组织共同颁发的专利发明金奖。
, 百拇医药
    目前,放(化)疗仍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因为实体瘤中乏氧细胞(占5% 10%)的抗辐射作用,一般比正常细胞强2到3倍,限制肿瘤的放疗效果,也是肿瘤放疗不能奏效容易复发的根源。郑秀龙教授率领其课题组从20世纪80年代起,把目光瞄向肿瘤放(化)疗增效药物研究这一世界性课题。她以提高实体瘤内乏氧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为研究出发点,于1984年12月成功地合成筛选出一种亲肿瘤、低毒的新活性化合物―――甘氨双唑钠。该药Ⅰ Ⅲ期临床验证结果表明:这种药物对鼻咽癌、肺癌、鼻癌和头颈癌有良好疗效,肿瘤病人试用后多数感觉良好。

    八、首位中国数字化“可视人”诞生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日前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完成,课题组向国内外公布了这套“中国可视人”数据集。“他”的诞生,为我国乃至整个东方人提供了一部目前最为系统、完整和细致的人体结构基本数据和图像资料。

    据介绍,这位“可视人”采用的标本为一标准的中国健康男性尸体,年龄35岁,身高1.70米,体重65公斤,通过肉眼观察、 C T和核磁共振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该“可视人”全身共计被切为2518个连续横断面切片,每切一片,就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进行拍摄,之后将所得人体模型数据输入电脑分析,得到完整的人体结构数据集。最后,利用该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断面图像分辨率达630万像素,断面厚度达到0.1毫米,在设备的先进性,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精确性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百拇医药
    九、《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公布,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启动

    1.《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公布

    我国政府决定将中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并强化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扶持。这部《纲要》由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

    《纲要》规定,到2010年要形成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及支撑条件平台,重点支持2 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中药研究开发中心、20个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及10个中药产业基地的建设。要建立完善500种常用中药材、500种中药饮片的现代质量标准;完成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传统中成药的工艺条件优选评价和质量控制手段的提高工作,完成200种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开发出100个中药新产品,完成100个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争取2 3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要推动形成约5个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国家将在中药出口、种植、资源保护、扶贫计划、西部开发以及中药创新产品的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 百拇医药
    2.“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近日正式启动

    全国将有224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参加这一为期两年、总投资达6.8亿元的重要研究。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及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包括指纹图谱、大孔吸附树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程控和在线检测、膜分离、超微粉碎等技术的应用示范研究;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冬虫夏草、肉苁蓉、新疆柴草的繁育研究;3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

    ―――重大难治疾病的中医药诊疗研究。包括中风病急性期、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案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l gA肾病、小儿肺炎、艾滋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药干预治疗研究等。

    ―――创新中药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包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中药 G LP中心、GCP中心、规范化药理实验室建设等。
, 百拇医药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化战略研究。包括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康莱特、地奥心血康中药品种国际化示范研究等。

    十、肝炎防治研究再传佳音

    1.甲肝减毒活疫苗再不怕冻了

    疫苗是目前预防甲肝惟一有效的手段。甲肝病毒是一种没有保护膜(脂蛋白包膜)的微小 R NA病毒,冻干后极易失去活性,此前国内外研制的均为液体疫苗,然而液体疫苗极易因冷藏不当而失效。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刘景晔等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年研究,终于研制出由化学性质稳定的海藻糖、肌醇、右旋糖苷等组成的甲肝病毒减毒活疫苗冻干制剂,使液体疫苗成分在冷冻干燥过程中,由胶质态瞬间变形成“玻璃体膜样支架”,有效保护疫苗病毒的生物活性。为此他们近日被授予200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丙肝病毒分子基础研究取得多项创建性成果
, 百拇医药
    丙肝病毒( H CV)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散发性肝炎。慢性持续性 H CV感染十分常见,并可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为探明 H CV的感染与免疫及致病与致癌的机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金冬雁博士等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自1991年至今经10年努力,对 H CV核心蛋白免疫原性和致癌性的分子基础进行了系统探讨,取得了多方面创建性成果。由于发现 H CV核心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推断它在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具有关键调控功能,并可能对肝细胞癌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发现阐明了 H CV致癌的一种分子机制,是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有关核心论文已被国内外同行引用45次。近日金冬雁等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的第一和第二完成人均为40岁以下由我国自己培养的医学博士,这在众多获奖项目中尚不多见。

    3.丙肝蛋白芯片问世

    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深圳益生堂生物企业有限公司历时3年合作研制的“丙型肝炎分片段抗体检测试剂盒”(简称蛋白芯片),是迄今我国第一个通过严格鉴定申报程序获得认可的蛋白芯片,也是国际上惟一由政府管理机构授予“合格身份”的硅基材料生物芯片。
, 百拇医药
    以蛋白为信息载体、高通量的“丙肝芯片”成功问世,意味着今后丙型肝炎的诊断、分型、献血员筛查等更准确更快捷,成本也更低。同时,以往相关检测依赖进口试剂的局面将告结束。专家认为,无论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病毒携带者而言,还是从提高国内传染病诊断水平审视,该芯片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4.我国发现丙肝病毒新基因

    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军博士领导的课题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专家们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项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肝脏病学界同行的关注,美国生物工程信息学中心核苷酸数据库也已将成军博士等发现的这一新基因收录其中,表明这一基因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