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18126
《内经》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86期
     《内经》把人体看作是一个能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系统,其特色是什么?不是指一方一法的“灵丹妙药”,而是指那些合于科学、对认识人体疾病以及防病治病行之有效的学术思想体系,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一)从自然和社会的整体环境中观察人体(治病必须治人);(二)侧重从动态动能和整体结构研究生理、病理与病因(宜坚持辩证的方法,避免机械的方法);(三)注重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信息联系,重视和利用人体系统的反馈调节(要考虑人体科学与心理、社会、自然多因素,它与全息医学属同一范畴)。本文以《素问·灵兰秘典》的系统观为依据,征引各家学说及其实践经验,从脏腑功能的角度,元气论的临证特点并举例印证《内经》中的系统思维方法。

    《灵兰秘典》首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认为心是控制中枢。但经后人研究,心如末开之莲花,主血脉又主循环,为全身主宰,非直接出神而是间接表现。反之,如心不供血于脑则神明不出。脑的知觉、运动(大脑主思维,小脑主平衡)全靠心血供应,所以有神明之心(指脑)、血脉之心(指循环)的区分。心主血脉可察心力之强弱,气血之盛衰;心开窍于舌,舌乃心之苗,舌诊可以验病势之浅深,寒热虚实之变化,谨察脉舌可以深切了解受病后的机体反应。如《伤寒论》:“脉滑而厥(手足逆冷)者,白虎汤主之”(宋本350条)。此属阳明实热,内有真热,外有假寒,舌质必红,苔必干燥,故以清热泻火的石膏为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宋本317条)。此属少阴虚寒,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舌质必淡,苔必润滑,故以温经回阳的附子为主。观察脉舌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体现与心脑相关的物质、能量、信息在机体的反应。
, 百拇医药
    肺为华盖,居心上,主气又主呼吸。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上下协调则营卫脏腑无不治。如肺病哮喘,“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肺宜开,治肾宜纳。”再从广义上说:《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如肺心病的呼吸喘急,不能仅治局部,要注意上中下三焦的整体调节,而调节机制在于胃纳脾运,脉气缓和(说明胃气充实),其症征是可逆的。如一例老年哮喘,脉间歇,伴心脏病发作,而胸闷气短。用治肺治心的局部疗法无进步,改用中药麻绒(密炙)杏仁开肺,陈半六君子汤健脾,山药、杜仲、补骨脂纳肾气,并重用黄芪以畅通血脉流量。气喘而用黄芪是针对胸闷气短的。三剂缓解,七剂而息平脉复。此整体调节的系统思维也。

    又肺主皮毛,在外则司汗腺的开合,在内则主水道的通调,开窍于鼻,常为外邪入侵的报使和受邪的门户,所以鼻孔有茸毛,以适应寒温调节与自然防御。

    肝主藏血,好比人身的生化工厂,肝为刚脏,其经脉上通于脑而会于巅顶与脑密切相关,因此有“运筹揆度的将军之称”,主谋虑而捍卫机体,排除有害物质,从而调控人的生命过程。清·叶天士治妇人病得出二条经验,一是注重奇经八脉的冲任督带为病;二是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临证指南·调经门》中往往活用四物汤,以当归补肝,地黄凉肝或滋肝(有生熟之分),白芍平肝,川芎疏肝,针对女子善怀,易于拂郁,郁则气滞而血亦滞矣。此治病治人之典范。
, 百拇医药
    《金匮要略》云:“治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例青壮年患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高度腹水,曾用过吡喹酮及安体舒通、双氢克尿塞等,腹水反复增长。就诊时腹胀如鼓,自带利刃拟穿刺放水,食纳虽可,因胀不能进食,形寒,舌淡,苔滑,脉弦小。小便200ml/24小时,口干喜热,不敢饮。中医认为腹水久渍,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造成腹水不退的恶性循环,乃用北黄芪30g,强心利尿;苍术30g扩张肠管,增进消化吸收;附片5g,荜澄茄10g,以舒解肠肌麻痹,促进运动。每日1剂,服7剂小便日增而腹胀减,患者喜形于色,丢掉利刃,对治愈有信心,坚持服药1个月,经检查腹水全消,食纳倍增而健康恢复。此治病治人,系统调整机体之效。

    脾胃者有仓廪之形容,胃方受纳,脾主运化。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故脾宜升则健;胃主纳食而下行于肠,故胃宜降则和。脾胃同为消化器,实则阳明(胃),虚则太阴(脾)。能消不能食病在胃,能食不能消病在脾。胃之大络上通心包,故心有病常影响到胃肠,胃肠有病亦影响到心,《内经》所谓二阳病发(自)心脾也。如一例冠心病,胸闷气短,室性早搏,腹胀、打呃而大便不通,萤屏监护,打呃时,心搏跳动如跃,参伍不调,医用硝黄、开塞露等便不通而胀呃反甚。中医诊之,认为是循环性腹胀(见阎德润《伤寒论评释》)。据舌淡而胖,苔白滑,脉弦细参伍不调,便闭是肠肌麻痹成为胃气上逆,影响心脏的主要矛盾,用附桂理中,开冰解冻,重加红参、黄芪以畅通血脉流量。一剂而大便通、腹胀消,再剂而呃逆平,五剂而肢温脉不间歇,即以此方制成丸剂善后,至今已5年未发。此舍弃局部疗法而从整体着眼,即《内经》“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是也。
, http://www.100md.com
    大肠有传异之能。“食入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石入水则沉以其中无气也),“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大肠传导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小肠有受盛之能,分清泌浊为消化吸收之府。腹痛多为肠道痉挛,每发现于小儿;肠鸣多为阴寒凝滞,常出现于老弱。如肠肌麻痹,大肠失于传导,则受盛被阻而出现“关格”之证。“关”则不得大小便,“格”则呕恶吐逆(类似现代的肠梗阻)。某男,56岁,大便不通已7日,饮食入口则吐出。医院会诊须手术,患者不愿,邀余诊。患者于暑月贪凉,又多食瓜果,恶寒发热无汗,舌润苔白,脉浮紧。乃“阳气为阴邪所遏”而生冷伤中,致表闭而肠肌麻痹,属“关格”证也。用三物香薷饮(香薷20g,厚朴15g,扁豆用杏仁12g代)加公丁、肉桂(兑入),夏月用香薷犹冬月用麻黄,煎汤,上半夜服药,半夜后全身汗出,腹中雷鸣转矢气,排下粪便半桶而小便随行,腹胀全消,次早进食。此“欲求南风,须开北牖”之治,亦系统观察、整体调节之效也。<未完待续>(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刘炳凡),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