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要闻集萃
编号:10125137
点击医疗服务新时尚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20日 国医网
     回首“三项改革”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这场改革所引起的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些曾经或正在“时尚”着的新观念,引领医患关系和医疗服务市场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病人为中心”新理念改善医患关系

    几年前,河南的一位中学生到一家大医院看病,处处受到冷遇。比如,医生为他指定了花样繁多的检查,结果花了一笔冤枉钱;他想向医生问问病情如何,结果从中午11点等到下午3点。最后,这个学生含泪离开了医院。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那家医院组织全院员工展开了讨论:医院究竟应当以谁为中心?以医院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如果没有了病人,医院还会有什么?这家医院提出,我们要把颠倒了的医患关系颠倒过来,一切工作都要“以病人为中心”。

    中国医大一院是最早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之一。他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是:副教授以上医生“坐堂”,让病人享受高水平门诊服务;设日间服务,方便不住院的患者;让住院的患者有“贴身”护士;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 http://www.100md.com
    后来,“以病人为中心”由医院的实践变成了卫生部向全国推广的新理念,成为各级医疗卫生结构的坐标。我国医疗机构的标志也变了———四颗红心围绕白色十字。卫生部一位高级官员这样解释:四颗红心代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红心托起白十字,标志着医疗机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医院和医生们开始对患者投入更多的热情,患者也切身感受到了变化:专家找得到了,双休日有门诊了,看病方便了,服务变细了,环境变美了,病人还有权挑选医生了———这可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这场变革引起了医患角色的复位,病人的选择权有了,医生的位置正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医院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让“社会评价”进入了医院。现在,这项改革已在全国医疗机构广泛推广。

    让处方变“小”医生要管好手中笔

    一位患肠坏死的农民卖掉家里的房子,凑了6万元医药费到城里看病。结果病治好了,农民却已无家可归。
, 百拇医药
    前些年,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引起百姓强烈不满。一项对2000多名广州市民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医疗费过高。“三项改革”前,我国卫生总费用中40%是药品费用,县级医院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更占到65%。

    在国家多管齐下遏制医药费过快增长势头时,医生也关心过去从不操心的“费用”问题,重新掂量手中的这支笔。在“医生不是卖药的”成为多数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后,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成为时尚,“谁能用最少的钱治好病,谁就是好医生”成为标准。在许多大医院,药品收入所占比重已下降到50%以下。

    为老百姓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的,还有蓬勃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据统计,截至2002年11月,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已增加到358个,建立了24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许多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层卫生人员通过社区门诊、家庭出诊、健康讲座、免疫接种、周期性体检、健康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居民提供了“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的医疗卫生服务。
, 百拇医药
    健康享受每一天多样化服务走近您

    北京有个社区医生叫张晓琳。她在社区不光是治病,还天天入户调查,经常开健康讲座。她的心愿是,让居民“每一天都能享受健康”。

    上海80岁的袁老先生体弱多病,老伴儿又中风瘫痪在床,儿女也不在身边。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他开设了家庭病床,社区医生们上门服务。老人说:“我现在有了一种安全感。”

    为冬日里候诊的老人们设个软座,病房走廊里响起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让癌症病人无痛地走到生命尽头,医生对病人不说忌讳的“再见”……“人文关怀”开始进入医疗服务。此外,医疗机构的眼光开始追随患者的多样的需求,个性化服务花样翻新———

    月子病房:北京一家医院专门用一栋小楼迎接妈妈们“坐月子”,医护人员还教怎么科学育儿。

    营养师进病房:辽宁一家专科医院的营养师每天查房,专门为病人设计各种食疗方案。
, 百拇医药
    急诊“一站式”服务:急诊抢救手术病房“一条龙”,急诊大夫是全科医生,上海、北京的急诊病人已经享受到急诊不分科的好处,安全通过“绿色通道”。

    大医院开设体检特区,儿童医院让“头皮针大王”扎针,性病门诊夜间开放,医院设立心理调节室……

    当“看病难”缓解后,“找名医难”问题又凸显出来。为此,北京、黑龙江等地的医疗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家库,帮助患者牵线搭桥,找名医看病。广州现在已开始建“私人医生库”。

    引进竞争机制百姓享受医改成果

    北京的张大爷在呼叫急救时打了两家急救电话,其中一家很快赶到,还免费抬病人。张大爷很有感触地说,过去只有一家急救的时候,人家不来只好死等。现在有了竞争,服务就是不一样。

    公立医院“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已经出现,老百姓看病多了一些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营医院已有1500家,卫生部与外经贸部批准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有160家。

    “洋医院”周到温馨的服务、民营医院开设大医院不涉及的专科,还有这些医疗机构的多样化服务、随行就市的价格,都是他们与公立医院争夺患者的招数。

    曾经患有“市场恐惧症”的公立医院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服务越来越贴近老百姓。两大阵营竞争的结果,将会使更多百姓受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