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128145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中的新问题-纯红再障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3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6期
    

    钱家麒,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学院,以后一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内科、肾脏科工作。

    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内科主任及肾脏病主任,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曾是严重困扰肾科医生的一个棘手问题。重组人促红素(简称促红素)的问世开创了基因工程产品成功用于医学领域的一个典范。然而,作为一种生物性药物,促红素可能具有免疫原性,在使用后是否会产生抗促红素抗体,临床一直对此十分关注。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血液病,常常呈自发性,或随胸腺瘤、淋巴增生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出现。偶尔也由药物或病毒感染引起。成人的PRCA通常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986年以来,已有数百万人长期应用促红素。但到1998年之前,全世界仅报道了4例患者出现中和性抗促红素抗体。而1998年后至2002年5月全世界报道的出现抗促红素抗体的患者已逾108例。尽管原因仍不十分明了,但报道显示,大多数病例是在欧洲应用了一种商品名为Eprex的α促红素后发生的,且大都为皮下注射,而且生产厂家正好从1998年后改变了该产品的稳定剂配方。这些患者均有相似临床表现,开始时促红素疗效良好,继之发生难以解释的贫血,不少病例还很严重,需要反复输注红细胞,骨髓检查示纯红再障,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可在血中检测到中和性抗促红素抗体,在停用促红素、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大多数患者的抗体可消失。应用重组人促红素后的新问题正引起广泛重视,并再次提示在临床应用生物性药物时要关注药物可能存在的免疫原性。, http://www.100md.co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钱家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