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128165
吡喹酮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治中钩虫感染的强度和流行情况好转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3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6期
     本报讯 非洲学者Utzinger等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感染过程中意外发现,该药具有降低儿童肠道钩虫(Hookworm)感染的强度和改善流行状况的作用。(Int J Parasitok,2002,32∶759)

    自2001年以来,在巴西和非洲等地区,吡喹酮(praziquantek)逐渐取代美曲膦脂(metrifonate)和奥沙尼喹(oxamniqune),广泛用于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病的治疗和控制。吡喹酮最初用于抗兽类绦虫感染(1977),后来发现它具有抗血吸虫作用(1995)。试验开展于1997年11月至1998年2月,选择位于象牙海岸西部的两个偏僻小镇。每个小镇各有1000~1200人口,其中年龄在6~15岁的儿童分别为254和278名。首先选择学龄儿童107名进行研究,在用药前和用药(吡喹酮,40 mg/kg)4周后,连续5天收集清晨大便标本并送检。服药4周后仍有曼氏血吸虫卵排出的儿童,继续服药(40 mg/kg)。最终收集到96例完整资料,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7~14岁,平均为10岁。治疗前寄生虫感染率为:曼氏血吸虫89%;钩虫75%;似吲蛔线虫(ascaris kumbricoides)43%;毛首鞭虫(trichuristrichiura)9%。服用吡喹酮后,钩虫感染率降至40.6%,其中男孩从93.5%降至64.8%,女孩从70.9%降至23.7%。(), http://www.100md.com(王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