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国外医学动态
编号:10469934
吸血蝙蝠(Vampire Bat)唾液中的宝物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19日
     澳洲科学家们发现吸血蝙蝠(Vampire Bat) 唾液中一种酶,未来将有机会开发成为治疗中风的首选药物。

    从吸血蝙蝠唾液中,澳洲Monash大学的Robert L. Medcalf教授与其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名为desmoteplase,简称DSPA的酶,这种酶将具有高度潜力成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首选药物,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2003年1月份《中风:美国心脏协会期刊》(Strok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

    当吸血蝙蝠吸食受害者血液时,为避免血液凝固,保持血液流动,其唾液中含有一种名为DSPA的酶,这酶能有效的分解血栓。澳洲科学家们认为:当血栓形成,阻碍脑部的血液供应,造成病人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s)时,吸血蝙蝠唾液中的该酶可能有助于病情的大幅改善。

    中风(Stroke)大致分为两类: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状硬化,血管变窄,甚至被血栓所阻塞,使得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分供应,造成脑细胞受损或坏死,进而影响该脑细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行为瘫痪及语言能力丧失等。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真正能“打通血管”的药物,便是血栓溶解剂了,其中又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核准的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最广为人知;但由于在治疗时机上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最好于中风发生后3小时内即进行静脉注射,加上可能发生脑出血的并发症,因此使用药物时机上的拿捏,往往比较困难。

    为了了解吸血蝙蝠唾液中的DSPA是否较t-PA具有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优势,Robert L. Medcalf教授与其研究小组利用tPA-/-的突变种老鼠与野生种老鼠为动物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发现DSPA分解血栓效果远比t-PA为佳,而且不会与其它两个会造成脑部伤害的受体(receptor)作用,这意味着DSPA未来造成副作用的机会将大幅降低;Robert L. Medcalf教授进一步指出,吸血蝙蝠唾液中DSPA酶的治疗时机将可延伸到中风发生后9小时,且不会增加脑部受损风险。

    然而,美国中风协会咨询委员Larry Goldstein则认为:必须针对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更深入的实验,来证明DSPA与t-PA在治疗中风成效上的优劣;而一系列的人体临床试验也已分别于亚洲、欧洲及澳洲等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摘译 刘晓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