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30729
滞针术的临床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7日 中国医药报
     滞针术是现代针灸医生较常用的一种手法,指的是将毫针刺入穴位后,把针柄向固定的方向持续捻转,以增强针感的方法。根据所需针感的强弱调节针体捻转的角度。笔者使用滞针术,并在自己身上进行过无数次尝试,现就滞针术运用的体会总结如下。

    滞针术的主要作用

    在无针感时使用,可达到催气的作用,较快或易于获得针感。过去,在得不到针感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改变针刺方向或深度、上下切循、留针候气等,而这样有时仍不能获得针感。如果采用滞针术则能立即获得满意的针感。

    在针感较小时使用,可使针感加强。在毫针的手法治疗中(尤其在喜温喜按的寒痹患者的治疗中),常常会遇到针下的针感太弱,即使是使用最大幅度的来回捻转、提插也无能为力。这时,如果使用滞针术,常能使针感迅速加强至满意的程度。

    可加强针感通关过节的能力,促进气至病所。在毫针施通经手法时,常常因针感不能达到足够强度,使之停滞不前,不能达到既定的部位。这时使用滞针术,常可起到“加油”的作用,使针感迅速加强,顺利地通关过节、气至病所。

    在温补时配用滞针术,可提高成功率。在行毫针温补手法时,将针缓缓刺入,让患者感到一种舒适的酸胀感(不能伴有疼痛感),这时将针轻轻下抵(但不再刺入),然后缓缓地向一侧捻转,使针感逐渐达到明显而病人又能够耐受的程度。这样针下较易产生温热感,且针感很容易感传。

    行滞针术的要求

    捻转时速度不宜过快、幅度也不宜过大。速度太快,幅度过大常可使针眼处产生剧烈的疼痛,有时还可能出现晕针等副作用。所以行滞针术时要注意缓慢捻转,并不断询问患者感受。使用滞针术一次性捻转或反复捻转累计的幅度过大,易使针身与肌纤维相互缠绕过紧,针身不易抽出。如强行将针抽出,常可造成肌肉的损伤,产生疼痛。还可能使针刺部位出现紧涩、牵拉样的不良感觉,造成针刺后肢体局部活动不利。

    刺入不能太浅。在临床应用中笔者发现,滞针术不适于浅刺(≤1寸)。因为浅刺时使用滞针术,容易使皮肤等浅表组织随着针身一起扭转,产生明显的组织(包括皮肤)绞牵疼痛感,而难以产生理想、舒适的针感,且术后针眼处常会遗留数天的疼痛不适,并不利于下一次治疗。

    针具选择不宜太长,应使针刺入既定深度后,针柄下缘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最小。如选用的毫针过长(大大超过刺入深度),使针柄下缘与穴位皮肤之间的距离过大(≥1寸),就有可能造成针眼处皮肤的刺痛或绞痛。, 百拇医药(张文兵;霍则军)